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克隆人:在人的视角下的一种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忠 《世界科学》2005,(12):33-34
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并且人应当始终作为目的而存在不能沦为工具。克隆人技术的运用,将人的唯一性予以突破,使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被打破,其结果是淡化了人的价值。而且克隆人技术所能做的仅仅是复制出一个肉体的人,却对精神的人以及人所赖以存在的那个社会无能为力。因此,克隆人技术是不应当被允许的。[编按]  相似文献   

2.
尼安德特人(以下简称尼人)是现代人类的“堂兄弟”,他们早在3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尼人愚笨,故被淘汰,但是最新的研究证实他们是聪明勇敢的猎手.能运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猎捕最强悍狡猎的动物。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6,(2):6-6
最新医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10-185岁。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到这个寿限,这是什么原因呢?医学家认为,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人与环境关系之系统科学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建华 《大自然探索》1998,17(3):101-105
本文用系统学观点分析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是地球上进化层次最高的信息系统网络体;人依赖于环境是由人对环境信息之需求造成的;脑系统的信息活动是相对于环境的个人自我意识和意志来源;脑系统能够而且需要接收各种非生命,生命和社会环境信息,同时要求在劳动中向环境输出意识信息和获取环境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5.
人·机器     
龚静 《世界科学》2000,(2):42-43
大约在80年代初期,我看过一部名为《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里面有男女记者各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家工厂在试制机器人,而且还做了和他们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若非亲见,简直不分彼此。主谋者试图以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来代替人,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当然,这些人的阴谋是失败了。但看到影片结尾时那两位记者与他们的机器人替身难分难解的搏斗,还是不由得为人捏把汗。 是机器还是人,在此亦难分难解。似乎只有在倒地之后的肉身里冒出一股电路被毁的青烟,我们才如释重负地松口气──机器人也。再怎么像人,甚至如人般说话、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6.
海上,一条船、两个人、三年的厕纸供应──这是里德·斯托和亚历杭德罗·莫利诺这2名美国人打算自编自导自演的漂流故事。事实上,这是一次长途航行。斯托和莫利诺将乘上斯托的“安妮号”纵帆船从纽约港出发,他们下次看见陆地将会是2008年8月的事了,这一趟漂流全程为时1000天,旅  相似文献   

7.
拒绝死亡     
20世纪,卫生保健和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活得比过去任何时代都长。人们现在关心的是在21世纪,人究竟能活多长,将会永远不死吗?万寿无疆──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人类是否能实现最古老的梦想,使生命永恒?随着对入体衰老和死亡机制的深入了解,许多科学家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拒绝死亡──对衰老和死亡进行控制,使人将来可以永远活在世上,而死亡纯粹是一种自我选择。这一天会很远吗?美国高级细胞技术权威迈克尔·威斯特博士对此较为乐观,他认为在三年内,生物学界和医学界对人的衰老和死亡的进一步认识会是令人震惊的。也有一…  相似文献   

8.
人择原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继振 《自然杂志》1995,17(6):341-344
人择原理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学说,在哥白尼学说的基础上,它重新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是对哥白尼学说的限制、补充和发展。目前对人择原理的争论颇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择原理并对其作出科学评价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吉植  王传超 《自然杂志》2022,44(6):443-454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是著名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他通过研究已灭绝古人类的基因组,对探索人类演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介绍帕博及其团队关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和发现,以及古DNA领域近30年的发展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宇宙学中的人择预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翟向华  李新洲 《科学》2006,58(5):10-14
在科学术语中,也许没有比“人择”一词造成更多混淆的术语了.人择原理有许许多多种版本,这些版本相互不同甚至矛盾.但是,“人择”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且日益流行,任何试图改变这个术语的做法均已为时过晚.科学的一个准则是任何科学理论必须能证实或证伪.人择原理采用这样的形式:先验概率分布由一种人择权重确定的话,它便具备了科学的预言能力.  相似文献   

11.
陶亚雄 《科学通报》1992,37(1):96-96
<正> 虽然人们已熟知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是维持妊娠黄体的主要激素,但是也有资料表明在早期妊娠过程中可能还有其他蛋白质的参与维持,特别是类似于反刍类滋养层蛋白-1的干扰素类物质。人羊水、胎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惯于以耸人听闻的方式解读泥炭人:他们要么是罪犯、性变态者,要么是受到残酷折磨的殉人。而最新研究则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3.
关尔 《科学之友》2004,(6):72-74
什么是幸福?什么样的人最幸福,什么样的人最不幸福?针对近来掀起的“幸福指数”的热谈,我们也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王先生(一位年轻的父亲,一位部门领导)什么是幸福,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世人都是不幸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永远快乐!陈春女士(一名即将临盆的准妈妈,事业单位)幸福是一种感受,只有心态好的人才能感觉到(她用手爱抚了一下自己的肚子说),怀孩子的感觉就蛮幸福的,虽然想到生孩子会很疼,以后为了孩子又会受很多苦,但是怎么说呢,痛并幸福着吧!赵女士(一位刚结束单身贵族生活的白领)其实,没有人会时时刻刻感觉幸福,幸福应该只是一个动词。做母亲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各有差异,也各有体会。也许这一秒你沉浸在幸福当中,感觉很幸福,过一秒你也许就会因为别的事情而感到痛苦了。所以世界上没有永远幸福的人,也没有不幸的人。幸福这个词只是人类一时的感官体验。庞女士(一位母亲,一位领导)幸福是灵魂的愉悦。即一切美好经历转化为内心的体验,只要心甘情愿地做自己的事那就是幸福。心灵或身体不健康的人是不幸的人,然而心灵和身体都健康但又无所事事甚至危害社会的人更不幸;家庭和事业都能兼顾,获得双赢的人最幸福。杨女士(一位年轻母亲,在职编辑)四肢健全又能对社会做点贡献的人应该是幸福的,最不幸的人可能要数瞎子了。因为瞎子能感觉到周围的一切,春天花开了,鸟儿鸣了,夏天下雨了,打雷了,秋天树叶落了,瓜果熟了,冬天下雪了,孩子们笑着打雪仗,可是他却什么也看不见。想想真是痛苦。  相似文献   

14.
辽庆陵曾经被日本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辽庆陵中的永庆陵无疑是最为珍贵的。 永庆陵的陵主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中国历代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康熙,61年;其次是乾隆,60年;第三是汉武帝,54年。而第四位一般人很不关注,他就是辽圣宗,在位50年。  相似文献   

15.
最初的人出现在距今多少年前?最初的人出现在哪块大陆上?这两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学家许多年,至今仍是争论不休的焦点。达尔文在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年出版)一书中曾大胆推测“我们早期的祖先更可能生活在非洲”。当达尔文写下这些话时,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早期的人类化石。从那时到现在,人类学家在非洲已经发掘出比其他大洲数量更多、年代更早的人类始祖  相似文献   

16.
有这么一本书:《物理定律是如何撒谎的》,绝对一“名”惊人!物理定律怎么会撒谎呢?地球人都知道它是解释自然的基础定律啊!要是物理定律都撒谎,那岂非“连死人都没安全了”?别急,且慢慢看来。  相似文献   

17.
王文婷 《科学之友》2002,(10):14-15
我国“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悉,第一位“数字化虚拟中国人”“孕育”成功,计划明年问世。承担关键性的人体切片建模技术的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教授钟世镇介绍说,“数字化虚拟人”是用冰冻人的材料建成的模子,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计算机上操作可视的模型,包括人体的各器官和细胞等,最终建成生物网络化的流程。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前全球范围内资源环境、社会公平与卫生健康问题的加剧,以及新的技术文明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应当适应时代的需求,回归人本主义,以科学的方式服务人们生活的快速演进.城市人因工程学就是一种以当代人因技术为基础的新设计科学,其科学性在于通过建立需求-空间干预两者关系的描述性模型,使实证性的人体动态测量数据能够精准支持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城市人因工程学这一新兴设计科学的出现符合我国当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也契合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城市人因工程学这一新兴设计科学的“为什么”“是什么”,以及可能的“如何做”,并结合21世纪世界城市更新话题的讨论,提供一种发展设计科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脑银行     
王凡 《大自然探索》2001,(11):12-12
有这样一个银行,存在那里的东西是得不到利息的,就是连本金都无法退还。这个银行的工作人员希望更多的人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大脑存进去,这就是“脑银行”。 位于哈佛大学麦格里医院的脑组织研究中心,就是一个“脑银行”。这个银行里所存的东西是人的大脑,而不是金钱。 数十年来,“脑银行”一直在不懈地寻找他们的“客户”,希望并鼓励人们死后将自己的大脑存入他们那里,尤其特别欢迎那些患脑病的人将自己的大脑送上门。对于此事,“脑银行”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很多人绞尽脑汁地猜测为什么“脑银行” 对收集人脑如此感兴趣,如…  相似文献   

20.
谢荣庆 《世界科学》2000,(11):41-42
据说如果外星球有高级生物莅临地球,为了测估我们的文明水平,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将是:你们从何而来?怎么一个个都变成这个样子的?他们把能否正确回答自身进化规律的问题,视作一群生命体是否脱离襁褓婴儿期、是否成熟的标志。对此,我们应随时准备着──题首记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猿到人》)一文中指出,类人猿渐渐学会直立行走后,“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是恩格斯在论述人类起源时的一句名言(以下恩格斯的这句话都简称名言),许多版本都以加粗的醒目字体表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