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磊 《世界科学》2009,(7):30-31
在生命形成的最初,人的胚胎看似一个弯曲的管子。不过到大约第27天时.4个胞芽从它的两侧凸出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些胞芽渐渐地伸展成为平整的“茎”,开始长出手指和脚趾。慢慢地,四肢骨骼也开始成形,肌细胞、肌腱、血管和神经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直至胚胎已长出了手,小腿也准备蹬一蹬了。  相似文献   

2.
<正>尤瓦尔·赫拉利认为: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可能会把人类分成两部分———只占一小部分的是精英阶层,而占据了大部分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毫无用处"之人。一旦民众失去了经济和政治权利,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可能会急剧上升。不平等可追溯到石器时代。3万年前的俄罗斯,采集狩猎者的社群中,一些人死后埋葬在奢侈的墓  相似文献   

3.
武仙竹  王运辅  裴树文  吴秀杰 《科学通报》2009,54(12):1736-1741
古人类遗址中埋藏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古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动物种类组成、骨骼破碎现象和骨骼表面痕迹等反映着古人类环境适应、食物选择、食物加工和文化习惯等多方面信息. 目前, 国内对出土骨骼表面痕迹研究非常薄弱. 国际上对骨骼痕迹现象也主要采用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但均存在有一定缺陷. 通过制作痕迹三维数字模型, 对骨骼表面痕迹进行多视角观察和测量, 并对其使用等值线分析技术, 实现了对痕迹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数据测量到任意数据测量的研究, 从而有效地分析痕迹性质(痕迹产生原因), 以及产生痕迹的工具类型、刃口形状、工具运动方式、工具微磨损形态等. 通过对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表面痕迹的实验研究, 确定了痕迹性质, 而且对产生痕迹的刃形、先后顺序、工作方位及痕迹产生过程中刃形的微观变化等, 都有较准确的认识. 该实验是人们首次对古人类戳刺性痕迹现象进行专业技术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科学家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约克角半岛附近发现了一座高度超过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总高(492米)、底部直径约1500千米、顶部距离海面40米的巨型珊瑚礁。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骨骼构成:珊瑚虫附着在海床岩石上,这些珊瑚虫死后,它们的后代附着在已死珊瑚虫的骨骼上,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上“迷高”风盛,招工需要一定的身高,有些大学专业也需要一定的身高,找对象更要一定的身高。一些身材矮小的青年初人“四等残废”,婚姻大事难以解决。为此,许多家长都为自己个头矮小的子女着急,用尽一切方法想使子女长高。于是,商店里各种各样的增高药品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电视里也有现身说法的增高商品广告,使你不得不信。那么,这些增高药物和治疗器械真的能使人长高吗”人体长高实际上是骨骼生长,尤其是四肢的长骨的生长速度决定了人体的高度。长骨的两端在骨干与最远端之间有一骺板(或称生长板),骺板由软骨细…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罕见的、440万年前的骨骼化石拉开了揭示我们最早祖先的令人惊讶的身体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序幕——只有少数个别化石成为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主要表型特征。包括迄今发现的第一具古人类骨骼,来自德国的尼安德谷的穴居人(也称尼安德特人);1924年在南非发现的汤恩幼儿,首次揭示了人类祖先生活在非洲;还有著名的露西,它的部分骨架进一步展示了  相似文献   

7.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经对其中129165块骨骼标本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可归为哺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5大类,共有13目28科42属.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骨骼统计分析和最小个体数变化研究发现:(1)中坝地区在2370~200BC绝大部分时间均有分布的动物主要是栖息林间和草地的鹿、毛冠鹿、麂,先民饲养的猪和狗,啮齿类的兔和黑家鼠,表明本区在该阶段基本上存在着良好的森林和草地生态环境,先民饲养家畜从1750~1000BC就已开始,并一直延续了下来;(2)犀牛只在2000~1750,1000~700和700~500BC阶段出现,表明这几个阶段草地和湿地生态环境可能更好一些;(3)而猴和棕熊只在1750~1000BC以后出现,可能表明1750~200BC期间森林条件更为优越,有利于林栖动物生长;(4)水牛和牛以及水獭最小个体数出现在2370~1750BC可能暗示早期水域面积比后期更广;(5)中坝遗址在2000~1750和1000~500BC的地层中,均发现有犀牛骨骼,根据现生犀牛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2000~1750和1000~500BC时中坝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可能比现今要高.1100~850BC虽然处于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五千年来的第一个低温期,但大九湖泥炭地层揭示的该时期仍存在有大量桑属、榆、水青冈、栎、栗等孢粉,应表明至少在大九湖和中坝遗址地区气候仍然较为适宜;(6)中坝遗址在310~200BC出土了白唇鹿骨骼,根据现生白唇鹿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310~200BC期间中坝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比现今要低.前人对中坝遗址地层有机碳含量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 《大自然探索》2012,(12):7-7
最近,在俄罗斯北部索普卡佳北极站附近,一名11岁男孩偶然发现了一头猛犸象的遗骸,长牙、皮肉、骨骼和脂肪层都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9.
<正>昨日飞扬跋扈的巨型猛禽在约6 000万年前,有两种可怕的动物漫步在美洲大陆上。第一种是极其残忍的,被称为"地狱鸡"的猛禽。它双腿直立时约3 m高,因长着鸡一样的头冠、羽毛、翅膀、长爪、极具攻击力的嘴和一条强有力的尾巴,由此而得名。美国犹他大学古生物学家在南达科他州和北达科他州的古老岩石中发现了这种动物零碎的骨骼化石。他们把这些骨骼化石拼合在一起,发现这些分开的骨骼刚好拼成一副近乎完整的恐龙骨架。犹他大学生物学博士后研究生艾玛·沙赫纳表示:"它是一种巨型猛禽,假如这种动物站在你面前时,你会感到非常恐怖!"  相似文献   

10.
奇异的海绵     
世界上的动物可谓是千姿百态,但浑身都是孔的大概也只有海绵了。许多动物,包括各种鸟类、鱼类都有一个支撑和保护自身的"架子"——身体里的骨骼。但你也许会感到惊奇,许多家里常用的海绵,却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海洋动物的骨骼。海绵生活在海洋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都生活着海绵。海绵形状大小不一,大的有30多厘米厚,小的还不足3厘米。海绵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四处活动,它只是静静地依附在海底的岩石上。海绵遍身都是小孔,孔内有无数鞭状肢在持续不停地上下翕动着,它把海水从小孔中抽进,再由身体  相似文献   

11.
死后意识?     
<正>据新华社消息,英国媒体2014年10月7日报道,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中,通过采访那些有"濒死体验"的人,发现人在心搏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意识可能仍然存在。这一颇具轰动效应的报道发布后,一些人把这种意识称为"死后意识",甚至还有人声称这是"灵魂"存在的证据。那么,这一研究真能证明"死后意识"的存在吗?  相似文献   

12.
毛磊 《世界科学》2009,(4):20-22
生物学中的一个未解之谜,即由各种特化细胞合作构建的人体,却部具有一个相同的基因组。在人体——脑、肝脏、骨骼、心脏和其他器官——内,大约有200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它们一定以某种方式分别读取了写进DNA中的不同的遗传指令——  相似文献   

13.
易家康 《世界科学》2005,(10):10-11
孩童时不经意间地经常喝汽水,其实这在为日后易患骨骼疾病埋下了隐患:并非是汽水泡沫或含糖饮料造成骨质疏松,而是常此以往以饮料取代牛奶,使儿童缺乏体内所需的钙和维生素D。还有许多养成久坐少动生活方式的儿童,也无法从锻炼中得到强健骨骼的助益:这些儿童不仅在今后几十年中会遭受由骨质脆弱引发的骨折危害,还可能更早地罹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恐龙化石     
世界上大部分的恐龙化石都是从地壳的岩层里发现的,中国煤炭博物馆展示的这具禽龙骨骼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在煤层里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1878 年比利时一名叫克得特的煤炭工人在开凿煤层巷道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硬块东西,于是就把这些东西搬到地面上,经过专家的考证,它们是禽龙骨骼化石。科学家用了3 年的时间共从煤层巷道里挖出39 具禽龙骨骼的化石,把保 这只可爱的小恐龙 存比较完整的 11 具,陈 叫窃蛋龙(偷蛋龙),科学家们发 列在比利时的皇家 博 现它的巢中和周围有许多恐龙蛋,这么 物馆。上图…  相似文献   

15.
人脸渐渐变小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表明,自从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以来,面部就在慢慢变小。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查尔斯·罗林·布雷斯表示,人类的脸每1000年缩小1%~2%,因为人类面部的骨骼逐渐缩短,牙齿也在减少和变小。1万年前,每个人都长智齿,但是现在只有一半人才长,而其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05,(10):72-73
如果说人的生与死就像昼与夜的交替一样,人死后先进入另一个世界,然后还能从那里回到人间再次复活,那么,“太阳船”正是法老死后用于前往另一个世界、并从另一个世界回到人间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7.
<正>你会放心让一种由果冻和粉笔制成的骨骼来支撑你身体,让你灵活运转吗?其中的羟磷灰石是一种无机矿物质——白色易碎的,钙基白垩物质。而胶原,是骨骼中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和胶质很相近。"来自苏黎世瑞士联邦科技所的物质科学家安德烈·斯图达特(AndréStudart)说道。就是从这些脆弱的生物中,大自然产生出了强壮灵活,能够自我修复的结构。活细胞帮助这种装  相似文献   

18.
今天,大约有2700种蛇栖息于世界各地。那么,蛇是怎样起源、怎样进化的呢?这些问题生物学界争论了130多年,至今没有定论。生物学家希望通过研究蛇的化石,再与现代蛇及其亲属的身体结构进行比较。但是,蛇的骨骼纤细、脆弱,不容易石化,留存下来的蛇化石非常稀少。  相似文献   

19.
猫之万象     
猫在古埃及文化中拥有重要地位。地位尊贵的猫在死后受到和人一样的礼遇——被制作成木乃伊,这些猫木乃伊被用来供奉猫神巴斯特。  相似文献   

20.
2000年8月,西方媒体对地处我国内蒙古哲里木盟的陈国公主墓进行了详尽报道,并称其为"契丹文化奇迹"。这是中国迄今首次发现的辽代未经盗扰的皇族墓,其中仅用金、银、玉石、琥珀、珍珠、水晶等贵重材料制作的随葬品就有3227件,这对研究契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新资料。价值连城的辽墓壁画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处的斯布格图村层山叠翠,泉水清幽,堪称世外桃源。据随行的学者介绍说,内蒙考古界就在这里首次发现了大辽陈国公主和驸马萧绍矩的"地下宫殿"!这座藏尽奇珍异宝的地下"博物馆",是1985年当地在兴修水库时被发现的。因保护及时,墓中众多随葬品大都原样放置,这就比曾遭盗掘的陕西永泰公主墓更显珍贵。墓室两侧的墙壁上面满了彩色的壁画,这就是名满天下的辽墓壁画!它与敦煌壁画相比并不逊色。专家学者们说,这些壁画资料,是辽代社会丰富翔实的无言书,多视角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雄踞北方的契丹辽帝国的民族风格,与敦煌壁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也表明,当时绘画艺术在这个游牧民族中备受推崇。公主墓东壁画上有一牵黄色马匹的侍从画。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