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奢侈放纵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把它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狂欢化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狂欢舞台、狂欢情节和狂欢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乐园》显然是带有狂欢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3.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4.
付思 《科技信息》2013,(23):34-34
纳撒尼尔·韦斯特的经典之作《寂寞芳心小姐》通常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黑色幽默的代表作,竭力渲染美国梦之沉沦的黑色主题。而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从狂欢化的文学特征和狂欢化的场景来欣赏《寂寞芳心小姐》。  相似文献   

5.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揭示狂欢化理论在此小说中的异化现象,并分析这种异化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除反映美国黑人妇女反抗性别歧视、追求自我的女性主义主题外,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另一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狂欢化色彩。书中的狂欢特征主要从狂欢化广场和狂欢仪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狂欢化广场展现了黑人的爱、幽默和乐观。加冕脱冕的狂欢仪式中蕴含着交替更新的精神。作者以狂欢的形式表达了黑人民众对等级森严的官方世界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狂欢化文学理论认为狂欢节中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与随后的脱冕是狂欢式中最重要的节庆仪式,它使一切高贵的因素降格,体现了狂欢化理论的精神内核,即颠覆等级、主张平等对话,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反对僵化和教条。田纳西·威廉姆斯的著名戏剧《欲望号街车》中斯坦利父权制的加冕与脱冕是对巴赫金狂欢化文学理论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8.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从结构、形象、语言形式、数字运用四方面,具体分析陈白尘喜剧作品《升官图》中呈现的狂欢化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和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全面继承与创新,它们彰显出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的经典著作《尤利两斯》充满了荒唐的话语、怪涎的形象和极度夸张的行为,这一切奠定了其狂欢化的氛围。在狂欢化的《尤利两斯》中,展示了三个典型的母亲形象——代表过去母亲的梅,代表现在母亲的普里福伊太太和代表未来母亲的摩莉。而且,小说还赋予了这特别的母亲伴随其出现的水形象——伴随梅出现的海水形象、伴随普里福伊太太出现的酒液形象甚至是伴随摩莉出现的尿液形象。基于此,《尤利西斯》再次以都柏林和都柏林人事为中心展现了其“瘫痪性”。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许多场面描写,体现了曹雪芹的非等级观念。本文试图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加以阐释,开辟“红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曹文轩的长篇小说《天瓢》全面实践了他的美学主张,他用一种似乎不太能说清的叙述方式,深入表现了人类个体生命轮回的壮美,描绘了生命存在的神秘和狂欢。小说中那种显得似乎有些过分的唯美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文学的粗鄙化现象提出了新的挑战。用文化学和生命学的阐释视野进行解读,《天瓢》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也不是所谓新浪漫主义小说和唯美小说,它更多的是一种神秘小说,是一种演绎生命的神秘与狂欢的文化小说。它在一个浩大的历史背景中,抒写了个体生命充满尊严的挣扎和欢乐,生命和身体的光辉在小说中显得灿烂而崇高。  相似文献   

13.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讲述了1958年和1976年发生的四段相互独立又有着丰富关联性的故事,影片本身碎片化的镜头和复杂多向化的寓意为观众理解电影造成了多重障碍。联系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故事本身,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可作为解读电影的角度之一。电影通过错置甚至倒置颠覆共识的社会秩序,在私人的社会史和社会的私人史的交错演绎之中,展示人性在历史中的扭曲和通过狂欢形式达到的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现在比较有活力的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之一。本文是对这个理论做的一个简要的综述,旨在分析狂欢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现狂欢化理论生命力长存的原因。对于当今社会强有力的大众文化,有些学者以狂欢化的思想来分析"选秀"等新现象,其中有些颇有不妥之处。要了解巴赫金的批评理论,狂欢化诗学体系是不得不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到19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文化秩序、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的巨大变革的影响,王尔德的社会讽刺喜剧《理想丈夫》在继承了西方传统喜剧美学特征的同时,还具备了现代喜剧美学的"丑本位"、"非理性"和"荒诞化"、"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与陈白尘喜剧的内在关系,探究陈白尘喜剧蕴含的狂欢化的诸多因素,提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与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继承与创新,它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7.
郑二利 《科技信息》2008,(15):214-215
石康的《奋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奋斗为主线,诠释了80后,刻画了80后的独特存在方式,如话语的狂欢化、对主体性的张扬与坚持、理想不能实现的暂时失意彷徨等。  相似文献   

18.
狂欢是民俗的文艺化,是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它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对文艺人学观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补充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学观。巴赫金对狂欢节和文学狂欢化的深入研究为文艺民俗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产喜剧电影屡屡刷新票房纪录,成为除好莱坞影片外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然而过快的发展也使其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低级、媚俗的审美倾向和快餐化、功利化的狂欢.《一点就到家》作为2020年国庆档电影中最具喜剧风格的一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节奏的把控和喜剧背后主旨内涵的表达上,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20.
新形态的二人转表现出"丑"化表演的趋势,这使得二人转的"丑"的审美意义从"传统"的丑走向了"狂欢"的丑。在"狂欢"成为二人转的精神内核后,二人转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丑角表演上通过"定型、变形、还原动物"三种表演方式,建构了形体怪诞丑角、行为怪诞丑角,艺术地完成着狂欢、对话、调剂等舞台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