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诺贝尔科学奖,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代表着表彰科学中最高成就的非常神圣的科学大奖,人们经常会用一个机构、一个国家有多少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目来表征其研究的水准。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位在大陆作出成就的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因而,追求获得诺贝尔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科学界所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诺贝尔科学奖也确实因为其影响,因为其表彰的众多杰出的科学成果,而与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史相联系。关于诺贝尔科学奖的各种研究和普及读物可谓汗牛充栋,不过,一本刚刚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的图书《…  相似文献   

2.
1.从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奖谈起去年曾几何时,美国席卷诺贝尔科学奖可谓风头出尽。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国际性科学奖的获得,使许多美国人确信,无论这国家实际的所作所为怎样,至少在科学上他们的国家干得是极其出色的。美国的科学博士培养被公认是世界第一流的,它的研究生院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要求就读的申请书。美国的科学期刊在大部分学科领域被作为权威刊物引用。  相似文献   

3.
100年前,青年物理学家Michelson与化学家Morley合作,进行了一项测量地球通过“传光以太”速度的著名实验。这一实验是Michelson多年来以光学干涉仪工作的产物。它虽然得到零结果,却被公认为人类时空观念发生革命所必做的决定性实验。由于这一实验和其他重要测量工作,Michelson成为他所处时代最卓越的测量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并且于1907年成为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者。为纪念Michelson-Morley实验100周年,我们选译新近关于Michelson的两篇论文:其一介绍了他的科学生涯(特别是他的测量工作),其二描述了与他1887年工作有关的事件背景;论文作者都是现今美国权威的科学史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贾埃弗的得奖讲演,选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讲演(七十年代·物理学)》一书(该书不日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在讲演中贾埃弗讲述了他如何由一个“弹子戏和桥牌的行家、物理几乎不及格的人”,因固体中隧穿效应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过程。在结束语中,贾埃弗很有启发地说:“通向科学发现的道路很少是平坦的,但它并不要求有很多的专门知识。事实上,我确信新手常常有很多优点,因为他没有学识,并不知道为什么不应该试试某个实验的全部复杂的原因。然而,重要的是当你需要的时侯能够得到各种学科的专家的指导与帮助。”由此看来,科学发现并不要求有完整的“智力结构”,而环境和集体的因素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07年7月,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B.哈塞尔伯向G.E.黑尔透露,他已提名迈克尔逊(Albert Michelson)作为该年物理学奖候选者:“我认为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是那些已被提名的先生们无可比拟的,最应当受到奖励。”瑞典授奖委员会选定Michelson,使他成为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位美国人之后,哈塞尔伯甚至更为赞赏不已。他写信给黑尔说,Michelson“是迄今为止获奖者中最好的。以前获奖的伦琴,洛伦兹,塞曼,  相似文献   

6.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6,(11):10-11
2006年度的诺贝尔科学奖各奖项获奖人名单已全部揭晓,5位获奖人均为美国科学家。这也是自1983年以来第二次由美国人包揽当年度的全部诺贝尔科学奖。探讨美国人缘何总能在代表科技实力的诺贝尔科学奖上有出色表现,进而对照、反思自己,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  相似文献   

7.
今年九月三日,恰是世界著名科学学家、已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普赖斯博士(Derek de Solla Price)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我们在本期特刊登了一组关于科学计量学的译文,以志纪念。大家知道,物理学、化学、医学等有诺贝尔奖,数学则有菲尔兹奖。如今年轻的科学学也有了自己的国际科学单项奖,跻身于世人敬慕的二十多项国际科学奖的行列。钱三强教授指出:“普赖斯科学学奖的设立,表示世界对交叉科学的重视”。他勉励我国科学家,尤其是中青年科学家,志存高远,为赢得像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普赖斯奖等国际科学奖而努力奋斗,为国争光。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的作用.这是以色列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相似文献   

9.
4月7日,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现身浙江省科技馆,出席果壳网与省科技馆共同主办的“菠萝科学奖”系列活动之一的科学论坛。他幽默诙谐的谈吐完全打破了人们关于科学家严肃、不善言谈等惯有的印象,以如此亲和的姿态分享科学知识,实为罕见,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中的抽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海森堡(1910~1976)是著名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曾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奖。本文从科学史的材料——分别从数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考察了科学发展的抽象过程,表明科学由于“内在的强制力量”而向越来越抽象的方向发展,提出在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抽象结构的展现”这种“基础现象”。他在说明了抽象方法在科学中的作用之后,还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正屠呦呦研究员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为人类抗击疟疾提供了有效的"武器",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是中国医药科学家一项重大创造,也是维护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屠呦呦研究员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本土研究成果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全球华人为之欢欣鼓舞.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奖引发了广泛讨论,涉及国家科  相似文献   

12.
姜岩 《自然杂志》2005,27(4):233-237
编者按:2005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在德国的林道举行了"诺贝尔科学奖论坛",有44位诺贝尔得主出席了会议.这些世界上顶级的科学大师聚在一起会讨论些什么?他们关注哪些科学和社会问题?这显然是广大读者很感兴趣的话题.在报告会上,大师们对"物质结构和规律"、"物质、宇宙和生命的演化"、"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对中国科技的崛起和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作了展望和评点.新华社记者姜岩博士参加了会议并对会议的进程和直面大师的感受作了及时的报道,现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正>时光荏苒, 2023年悄然已至.作为主编,我很高兴您翻阅《科学通报》(中文版)和Science Bulletin(英文版)2023年第1期.在过去的5年里,《科学通报》和Science Bulletin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术影响力实现了新的突破,均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两本期刊始终紧密关注国内外重要科学事件和科研进展,如诺贝尔科学奖的公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等,出版了一系列重要文章.根据2022年公布的JCR《期刊引证报告》, Science Bulletin在全球74种自然科学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5位,  相似文献   

14.
袁钧瑛 《科学通报》2003,48(3):211-212
1895年11月27日,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巴 黎签署了遗嘱.在遗嘱中他设立了五个奖项, 奖励那些“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 诺贝尔奖一直与科学和文学界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联系在一起. 赢得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和文学界的年轻人和不再年轻的人们的梦想. “怎样才能赢得诺贝尔奖?”—— 前不久,一名稚气的中国学生向Sydney Brenner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 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 1-4 本刊专稿春的信息——来自编辑部的寄语 .1-1访俄罗斯宇航控制中心4-8中国百万青年暑期大行动——科 教扫盲扶贫活动展8-1捍卫科学尊严,破除愚昧迷信研讨 会侣议书 10-1新世纪到来前的号角 ——“捍卫科学尊严,破除愚昧迷 信”研讨会在京召开 11—4科学家自身的要求和责任 12-4搞“伪科学”者的活动方式 12-6 1994年诺贝尔科学奖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发者 2-4生命信息的传令将:G蛋白 2-6保持碳正离子稳定的方法 3-4 科技纪实毛泽东与中国的神秘武器(续完) 1-12壮哉,长江三峡工程 10-4科…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科技、人才和教育 ,如同其他改革开放的各条战线和领域一样 ,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成绩。但还是不得不指出 ,总体上“我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 ,“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的局面 ,并未实现根本改观 ,这不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族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而且也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 ,摆在了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面前。如今 ,中国科技馆的专家组织编写的《4 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一书的问世 ,恰好似一面镜子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我国科教发展 ,特别是科技人才成长问题的比照机会。首先 ,这一群热情“寄…  相似文献   

17.
科学正在日益全球化,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正在向国际合作趋势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局部地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和流动,同时在两个或三个国家从事科研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趋势:科学研究趋向国际合作今年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来自于四个国家,但一些报纸的新闻报道都热切地将这份荣耀进行着更多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2012年4月7日下午,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现身浙江省科技馆,出席果壳网与省科技馆共同主办的"菠萝科学奖"系列活动之一的科学论坛。本刊记者亲临现场,感受科学大师的睿智人生……  相似文献   

19.
"女性诺贝尔奖"奖项下首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5位女科学家有幸获得殊荣.这之中,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也站到了聚光灯下,代表亚太地区领取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中国女科学家连续获得4次该奖项提名后,首次问鼎这一"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20.
一口气读完了“吉耶曼和沙利的竞赛”,不禁深深为这两个科研小组的事迹所吸引。从吉耶曼和沙利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我们看到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竞赛”起着如何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在研究工作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现代科学中的某些重大课题,不可避免地吸引着许多科学家各自独立地而又共同地进行着类似的实验,他们实际上都是处在激烈的竞赛中。例如,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蒂明和巴蒂摩尔就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发现了反转录酶,前后不过相隔三个星期(参见本刊1卷6期《肿瘤病毒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