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二形声化的改革趋向汉字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为初级阶段;假借为中级阶段;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是初级阶段;它通过"依类象形"的原则创造了象形文字,即"字形表义"字。假借为中级阶段;它是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同意代替"的原则使"字形表义"字变成了"字音表义"字。黄侃《论学杂著》:"文字根于语言,语言发乎声音。"这种借音表义实即语源义,其它语族的拼音文字正是从这借音表义的直音化的假借阶段走上拼音文字路线的;汉字却没有这样,它通过形声和转注开始向"字形表义"回归。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它是从假借的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形声相益"的原则使"字音表义"字变成了"标音衍形"字。其中,转注是给"转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2.
转注、假借是造字法,而且造出了新字形。转注是造字部件省略笔画的造字法,假借是借事造字而不是借字来用,是抽象意义字的造字法。六书是六种状态字的造字法,包括了所有情况下的汉字。形声字是表示同一事物不同种类的名称的字,这一类字是以表音来区别字义的,是汉字的特例。转注字是简化构字部件而造出的字。假借这种造字法,是既不能象形也不能会意还不能用形声来表义的抽象意义的字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3.
方块白文的书写符号系统与汉字俗字有很密切的关系。一些过去被认为是白文自造字的书写符号实际上是由汉字俗字借用而来的。此外,有一部分白文自造字则是在字形上与汉字俗字偶合。汉字俗字对白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白文直接借用汉字俗字;二是白文造字法受到汉字俗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技艺随朝代更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古汉字造字法"六书"中"形声"、"象形"、"会意"、"假借"、"指事"、"转注"角度出发,追寻造字法与古典园林的联系,对汉字造字法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法。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重日渐增长,在现代汉语里竟占百分之九十。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亦称形旁,作用在于标志所表示事物的范畴。例如与“水”有关的作“水”旁,与“山”有关的作“山”旁,属于思想感情方面的作“心”(也写作“忄”,“(小丶)”)旁,属于人事方面的作“人”(多写作“亻”)旁。声符亦称声旁,作用在于标示读音。例如箱、厢、湘、想、霜等,都读与“相”相近  相似文献   

6.
“方块布依字”是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一种仿汉字的记音符号,主要通行于宗教职业者群体。布依族宗教经文手抄本中的用字和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或用与布依语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记录该语音,或根据布依语词义,用汉语方块字的字符重新造字,或用与布依语同义的词来记录,或直接用汉字本身来记录。“方块布依字”在布依族宗教典籍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出了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被现代广告标志设计者用来,成为标志设计的元素。而且这一元素的运用,发扬了汉字这一表意文字的特点,突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了汉字的光辉,使标志设计独具中国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六书名称出周礼,周礼地官有保氏。只有总目无细目,细目出于西汉时。汉儒首次把六书,释作六种造字法。总括三家班郑许,大同小异用班许。许慎用功最勤恳,剖析万字著说文。总结六书使人们,认识汉字规律性。象形指事和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四体二用要分清,前面四体要牢记。象形通过描实体,表达词义来造字。日月禾鸟州瓜果,又分独体与合体。特征简约和典型,整体局部都可以。指事是用指示性,表示概念和事物。象形指事各表示,具体事物和概念。象形是用写实法,指事往往用象征。指事三类独加变,上下本来片夕派。抽象符号表语词,局限…  相似文献   

9.
借虽然没有新增文字形体,却使一个原无字形可表达的语词固定地有了一个书写符号。从文字记录语词的原则来说,它是一种造字法。假借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许慎《说文》对“假借”的定义,“本无其字”指的就是客观造字要求。“依声托事”则是为语词寻求书写符号的主观认知过程。假借字的含义,与其本义可以有联系,但关键在“依声”。假借字的使用,既突破固有的象形表意的方法,解决了语词字符的文化交流需要,也节制了字符的数量膨胀,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音的新途径。在汉字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借鉴现代符号发生学和符号阐释学的理论,从汉字字形生成过程中总结出字形直接象物表意、字形直接象事表意和字形直接象意、间接谐声三种造字模式,并从中揭示出汉字寓意于形的符号象征性这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一说汉字的构造,人们便崇尚“六书”,即《周礼·地官司徒·保氏》里最早提到的,后经东汉许慎归纳总结出来的所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t??iε〕~2)诎(〔t??‘y〕'),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  相似文献   

12.
形声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法,但汉字并不因此以表音见长。由于汉字造字本意及表音的特点,造字法本身的障碍,用字过程的影响,语音演变的影响等,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呈弱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草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孽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汉字表意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象形,汉字象形的方法很多。选取物象不同的取景角度表意;根据不同物象组合摆放的位置表意;借直接可象之形,表无法取象之意。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象形特点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由特定的物形简省转化为一般的代表形。二、部分汉字由象形经演变转化为会意。三、象形的特点逐渐弱化,形声的特点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研究汉字进入电子机械,必须正视方块汉字的现实及其特点。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古今汉字标音、注音的历史,这样有利于理解当前汉字发展的趋向。 汉字标音、注音的发展过程是:形声标音;“通假”借音;“况”求音;“反切”注音;字母注音。 形声标音:就是指一个字,一半表形(与义有关),一半表音。表音部分叫做“声符”。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中国书法的酵母。"象形"是中国汉字构造的一种主要方法,它作为具体事物运动的初级抽象,具有指事、形声、会意等基本功能。书法是汉字的最高表现形式,随着汉字字体的发展和演变,汉字的象形性与具象性亦随之淡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书法的表现形式中依然保存着汉字象形性的一面,其自觉意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相似文献   

17.
这里“现代汉字”指1956年“一简”公布以后国内通用的汉字.非形声字指原属象形、指事、会意的字,和由形声字失去声符或义符蜕变而来的字.由于这类字在字汇中数量不算大,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同形声字相比较,它们更常用,更复杂.我们应当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这对于汉字评估、汉字教学和汉字改革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北京语言学院编的《汉字频度表》除去异体和生造字外,共有4560个常用字.其中非形声字1039个,占22.8%,这个比例超过了一般人的预料.笔者对之进行了穷尽分析.这些非形声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同字义、字音的关系是否有理据可言,分为有理和无理两大类.有理类包括表义的和表音的.表义的比较复杂.由于汉字的历史积淀很深,有的字义辗转引申、假借;有的字形讹变、混同,或偏旁特化;有的只留下造字时的文化遗迹、今天已经很难看出其示义功能.可是,为了照顾字义的共时与历时使用情况,不致割断传统文化,我们把本义、引申义尚在使用,并且字形还可以分析的字列为表义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立”的本义是站立,这个意义仍在使用,但其字形已经不可论证,不算表义.“丁”字很象钉子的侧视图,本义是钉子,但这个意义它已经不用了,也不算表义.而象口、一、好、烦、树、竖等,我们认为有表义功能.字符可分为一次  相似文献   

18.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高考题中考查的常考点.巧记字形有五种方法:形近字,区细别微、形声字,推形断义、同音字,识字记义、并列结构,由此及彼、引申寻根,故事找源.  相似文献   

19.
巫称喜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3):33-34,3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任何一种文字系统,都要通过它的字符实现其对语词的提示作用,即让读者看到字符或字符组合能联想到它所记录的那个词。实现这种提示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我们把它叫做标记语词的模式。传统的六书说和现代的三书说,实际上讲的都是汉字标记语词的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名词字”是指标记名词的字,包括就字形分析应是表示名词而辞例中未见本义的字。对于标记语词的模式,我们采取传统的六书说,“转注”争议较大,不加讨论。有些词兼用两种标词模式,作为“兼用”单列一类。一、标记语词模式的类型(一)象形。…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六书”中的次第问题。认为“象形”应置于“指事”之前,“假借”应置于“形声”之前,“会意”也应置于“形声”之前。所以,除了“转注”的“五书”的次第应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