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仪式与族群记忆:对藏缅语族婚俗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缅语族不同语支的各个族群举行婚礼时,有专门的仪式将舅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丝毫不曾衰减。用文化人类学婚姻与亲属制度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共同的仪式体现了这些族群对同一族源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藏缅语族族群成人的皮褶厚度特点,分析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与地理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对藏缅语族18个族群14 722例(男性6 528例,女性8 194例)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值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9个民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藏缅语族族群中,藏族、羌族和土家族上臂的皮褶厚度值较大;贡山怒族上臂和腰部的皮褶厚度值较小;景颇族男性和门巴族女性小腿的皮褶厚度值最小.(2)随年龄增长,藏缅语族男性的肱二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值呈线性增大趋势,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呈线性减小趋势.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大于男性.(3)藏缅语族男性和女性的上臂和躯干皮褶厚度值与经度、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男性和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男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和女性的肱二头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而女性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4)在国内10个族群中,藏缅语族族群上臂和躯干的皮褶厚度值处于中等水平,小腿的皮褶厚度值偏小.藏缅语族族群的皮褶厚度值更接近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3.
壮泰族群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泰族群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因缘于壮泰同源。两个民族的先民原来共同生活在今广西等地,一直到东汉时期。他们分离的时间,主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开以后,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情况,与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三大民族集团的发展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壮侗语族语言送气音声母问题,认为壮侗语族语言本无送气音声母,其产生主要是受古汉语的影响,壮侗语族语言的送气音声母是多源的  相似文献   

5.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族群和族群性的概念多种多样。族群与民族均来源于西方,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在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关于族群关系的讨论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同化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生物学的理论、人文生态理论、权力和分层理论及整合的族群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6.
语系、语族和语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有两千多种民族语言。语言学家们根据其亲属关系等将其进行语言谱系分类,而分为语系、语族和语支。本文对语言谱系分类予以探讨,以飨读者有个全貌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有关壮侗语同源词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早期壮侗语里有送气音声母,共同壮侗语分化后,一些语言的送气音声母较早地弱化以至消失了。  相似文献   

8.
广西防城港市的族群认同(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族群的自我认同论述广西防城港市各族群的认同特征,认为其认同是多面向并呈动态特征的  相似文献   

9.
本认为“彝族尚黑”观点争论的出现和事实证据的存在,反映了国家权力与凉山地方权力之间、汉族与彝族之闻、彝族内部次族群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重整和强调特色化及族群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侗台语族谱系分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示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谱系图,并对每一个谱系分类的成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找出了侗台语族谱系分类的发展趋向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对与族群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相关的族群的概念、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与区域文化和民族政策等五个研究专题进行讨论,认为族群研究的魅力来自于其以人为本的学术关怀。而今后的族群研究,还要加强应用实践性。  相似文献   

13.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14.
族群形式与族群内容返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的民族研究多强调内容,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民族形式后面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因素,而对于民族的形式本身研究不够。如果“民族”是历史结构的产物的话,那么“族群”就是利益互动的“宠儿”。在市场经济中,民族属性经常在商业利润面前黯然失色,不同的利益分割了同一个民族和族群,相同的利益把不同民族或族群的人联系在一起。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变、速变,中国需要对自己的“民族”作新观察,还要注意“族群”新形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探讨藏缅语族族群的肌肉特征,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调查了藏缅语族17个族群共计14 579例(男性6 438例,女性8 141例)成人的总肌肉量等6项肌肉量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其他族群比较.结果表明:(1)多元分析显示,在藏缅语族17个族群中,藏族的肌肉量较大;独龙族和拉祜族的肌肉量较小;景颇族、哈尼族和基诺族的肌肉量中等偏小.上肢肌肉量是反映各族群肌肉特征的最主要指标.(2)藏缅语族族群男性各项肌肉量大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藏缅语族族群的总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减少.(3)藏缅语族族群6项肌肉量指标均与纬度、海拔呈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4)与其他族群比较,藏缅语族族群的肌肉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藏缅语族族群的肌肉特征更接近于南方族群.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都市人类学研究的主题——族群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作了论述,认为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文化又是维持族群边界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粤东客家地区几个族群互动研究案例表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或称原生论)与情境论(或称工具论)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族群认同虽说是基于语言、血缘、习俗等文化特质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以族群的互动为前提的。同时,粤东地区的调查点还说明,经过认同与互动过程的族群关系呈现的是多元模式的局面。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族群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空间。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探讨“族群结构”问题,可以从结构角度解剖民族共同体、认识民族的整体性、把握民族的发展过程等,这些将会促进人们对族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