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国禹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87-187,73
鲁迅先生农村题材小说中,构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特别是小说<社戏>最为典型,反映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以与他所描述的不幸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这折射出鲁迅先生怀旧及寻找中国出路的苦闷和彷徨.  相似文献   

2.
鲁迅《彷徨》中揭示的是“孤独者”那种孤寂、落寞、痛苦、迷惘、挣扎、沉沦的心态以及弥漫于他们周围的冷酷的社会气氛,从中寄寓着作者荷戟寻路的苦闷情怀,这种苦闷同时也是时代的苦闷并与世界文坛“世纪末”思潮“多余人”形象遥相呼应。本文从吕纬甫与魏连殳、涓生与《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四铭与高老夫子的比较分析后以为“不能见容于社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孤独者”的根本特征。当然,作者在悲观失望、苦闷彷徨同时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和艰难的跋涉,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彷徨》正是鲁迅上下求索漫漫长路的足迹。  相似文献   

3.
马修.阿诺德借助古希腊神话创作了《夜莺》一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在诗歌的道德使命、愉悦宗旨、题材选择等方面所一贯秉持的独特理念和重要主张;而且以古喻今、取譬言志,抒发出诗人面对社会转型与文明失落困境时内心郁结的孤独彷徨和精神苦闷,从而展现了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和意境表达。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宇宙和人生的较为透彻的理解,苏东坡能在寂寞中求得慰藉,在消沉中求得自振,在失意中求得泰然,在苦闷中求得解脱,以维系他对生活的信念并保持一定程度的乐观.所有这些构成了苏东坡"梦"词的富有哲理的思想基础,反映了开始走向消沉的士大夫阶层用以"自我维持"、"自我解脱"的精神上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坚强之心     
《科技智囊》2010,(8):I0046-I0046
有一个年轻人渴望自己能够成功,但是在他短短的人生旅途中已经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和挫折。他处于崩溃的边缘,几乎就要绝望了,苦闷的他仍然心有不甘,在彷徨和迷茫中.去请教一位智者。  相似文献   

6.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小说《追求》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一批青年的时代苦闷与追求作了书写,悲观和颓丧是其基调,青年们一个个在追求,但一个个都失败了,凄绝之情弥漫纸上。青年们的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胡也频的诗歌《欲雨的天色》、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具有互文性。革命阵营对《追求》的批评是以宣传革命的有效性为标准的,但这并不是衡量小说的可靠标准。《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追求》的创作是有更具体背景的,《追求》的颓丧叙事有作者当时苦闷、颓丧心绪的投射。  相似文献   

8.
任玲 《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34-134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是在现代第一代女作家创作进入沉闷期时出现于文坛的新秀。从梦珂、莎菲到丽嘉、美琳,丁零在早期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生动地展示了20 ̄30年代知识女性逐渐成长的历程。理想破灭——苦闷彷徨——矛盾反抗——向往革命。  相似文献   

9.
谭虹 《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19-119
庐隐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充满着悲哀的色调。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做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公,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挣脱,哀怨忧郁的命运,无不体现出作家思想上的彷徨和苦闷。  相似文献   

10.
《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堪称为个人Libido写作的经典文本。《沉沦》的写作意义在于,它不仅使郁达夫个人性欲得到了转移与升华,更是对现代社会“零余者”苦闷彷徨的“时代病”的大胆、真实、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退潮后,庐隐面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思想文化心态尚未及时转变,在现实面前表现出失落、无所事从的窘迫,把自己苦闷、彷徨的情感和对社会的体验,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用文学作品打发出来,揭示出在新旧文化思想冲突中的追求和无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和嵇康,失去了实现政治理想抱负的社会环境,于政治上处于失意状态。对于现实的苦闷、生存的困境,阮籍和嵇康力求从隐逸生活中寻求精神的解脱、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但现实的束缚使他们的超越异常沉重。  相似文献   

13.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西方文化符号,将诗意现实主义同主人公的生活意境有机联系在一起,再现了日本都市青年在彷徨和苦闷中尚存的浪漫主义自娱自乐生活精神。在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东西方诗意现实主义的交汇与碰撞,让读者既体验到了西方文学的浪漫氛围,又看到了东方文化雕刻在青年一代身上的传统印记。  相似文献   

14.
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当代作家玛丽·麦卡锡一生见证了美国的萧条与强盛。其畅销作品《她们》中的八位瓦萨学院毕业的女生以其异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小说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审视女性,直面30年代知识女性在信仰迷失后的困境,探寻女性在双重标准盛行的男权社会里的抗争、苦闷、彷徨与妥协,为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美国女性提供了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20年代,呈现出鲜明的苦闷和反思的特征.五四一代在历史的转折过程中,告别文学的目的性,隔离理性普遍主义,对其历史行为的反思与创作,构成了他们异常突出的心理性内涵和悲剧性感受的心理氛围.一方面,困惑、苦闷、彷徨,构成了这一时期文艺内容包括恋爱问题的真正主题和背景,另一方面,这一转折,为文学的发展拓展了新领域,提供了新动力,使社会解放、集体主义、阶级斗争、民族救亡成为当时文学的中心话语.正是这种对历史行为的反思以及多种价值范畴的涌现、对知识者自身的审视,为社会、文学的发展注入了股股动力.  相似文献   

16.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社会批评家,是继海明威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菊花》是展现其卓越文化艺术成就的伟大作品之一。这部短篇小说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男权和女权的斗争为矛盾核心,以菊花为主线,以女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为暗线,揭示了男权主义压制下女性的真实生活处境和精神处境。  相似文献   

17.
美国资产阶杂志级《斯通双周刊》在5月13日一期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反映出的苦闷与愤懑是很有意思的。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诠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论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眷桃》历来被认为是许地山风格转向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但在塑造人物特剐是眷桃时,作者却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文中三个人物的纠葛使这部作品保持了其一贯的浓厚宗教精神和宗教气息的风格。表现了许地山对人生困境的深刻体验及其在佛教中找到的解脱之道。具体从春桃、刘向高和李茂承受的而又无法彻底摆脱的情感纠缠之苦说起。最终作者在佛教教义得到了人生的解脱和心灵的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