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二年前,张家港金冠化工有限公司在西张镇双龙村荒草丛中诞生了。二年后,完成产值1亿元,利税529万元,二年巨变说明了什么?全厂职工说:"多亏有了邓金刚这样的领头人呀!""厂子搞不好,还当什么厂长,这是厂长的起码职责",邓金刚常用这句话自勉。国家宏观控制,对白手起家的金冠公司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他走南闯北,日夜奔波,去年10月为争取南京信托投资公司的支持,他一连跑了十多次,早晨五点出发,晚上十一点回来,反复多次反映企业的情况,以取得他们的同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这种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当第十次再去开口时,答应短期贷款150万元。到期资金再紧他如数归还,对方一看这位厂长很讲信誉,产品又比较对路,从资金上又支持了200万元。  相似文献   

2.
"一过年做啥产品,唉,真是愁煞人!"江苏秋艳集团董事长秋艳服装厂厂长潘丙福,不顾我们十多位客人在座,一屁股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样百般忧愁。秋艳服装厂93年度产值超亿元,利润超2千万元,职工年收入达7000元,利工税总额突破4000万元,产成品无一件库存,投入市场的产品无一分应收款,企业资金实力雄厚,93年度银行存款所获利息425万元,全国500佳乡镇企业排列其中。中央有位领导为潘丙福的服装市场题名"衣被天下"。足见潘厂长面临的形势光明灿烂,  相似文献   

3.
三年前亏损54万元的通州市第四棉纺织厂,如今一跃成为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创利税600多万元的该市纷织行业"大腕"。企业连续三年被南通市、通州市评为"文明单位"、"明星企业"、"百万利税大户",最近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最佳经济效益单位",厂长冯建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家。通州第四棉纺织厂奇迹般崛起的奥妙在于:抢先一步巧夺市场只有研究市场,吃透市场,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四棉厂决策者深知其理。新任厂长冯建刚上任就带着他的智囊班子,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市场调研,找到了巧开市场大门的钥匙。一是枪占市场空档。高密薄型彩格绒纯棉布是做裙袍、睡衣等产品的理想布料,他们了解到日本市场目前还是销售空档。投放后,产品果然十分抢手。一位日本客商主动提出与该厂合资,共同组建了南通良幸染织有限公司。二是抢打新  相似文献   

4.
近闻:某乡镇企业的一个厂长带领本乡本土的"泥腿子"们,把一个年产值达300万元、利税达40万元的企业办得红红火火。后来,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值超1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能力。企业由小变大了,而这位厂长却要求把职务由大变小,他向乡里推举一位招聘的工程师当厂长,而自己执意担任一个分厂厂长。这位农民厂长说:"我管一个小企业可以挥洒自如,而经营一个亿元企业则力不从心,另请高明利于事业"。笔者认为,与那些能上不能下者相比,这位"庄稼把式"可谓气度非凡。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大  相似文献   

5.
出生于吴江市铜罗镇后练村的钱阿根,自1962年在里泽农校初中毕业后,从事了18年的企业经济工作,他做过企业主办会计、企业党支部书记、公司副经理,1990年调任铜罗缫丝厂副厂长,两年后,担任了厂长。他在长期的企业经济工作中,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创出了辉煌。特别是他担任缫丝厂厂长后,作出了更大业绩。目前,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1032万元,1994年完成产值3570万元,利税310万元,白厂丝质量达3A50,成为省定点出口产品。企业荣获苏州市及吴江市文明单位称号,他被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6.
江苏虎豹集团前身是邗江县汊河镇仅靠28万元集资款起家的华洋衬衫厂,经过短短五年时间,已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名职工、6000多万元自有资产的省级集团企业,去年产值达1.3亿元以上,利税1500万元以上。这个发展的奇迹,被人们称之为"虎豹效应"。激发艰苦奋斗的精神效应1989年5月,集团的前身在一片荒草地上诞生,当时一无资金,二无厂房,三无设备,起步困难重重。厂长蒋茂远身为外地人,变卖了6间平房的祖产,将2万元垫作建厂资金,将居家老小全部搬迁到汉河镇简易平房中安身,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创业。工厂从奠基到正式投产仅半个月时间,第一批3000多件衬衫运往上海中百一店,很快销售一空。创造了令人刮目的"华洋速度"。  相似文献   

7.
李伯涛,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曾历任技术员、科长、车间主任、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81年4月至今任厂长兼党委书记。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齐鲁制药厂从一个年产值仅200万元、利税3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年产值达10亿元、利税6000万元、固定资产6亿元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他多次被记功受奖,数次被评为省优秀党员、省技尖人才,9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工程技术事业特殊津贴。主要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科技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加快新产品开发,企业才能有出路,李伯涛同志在上任之初即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十几年来他亲自组织、主持或参与了三十多个国家级  相似文献   

8.
在江南水乡常熟董浜乡,有一位女厂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骁勇善战,最近被常熟市命名为"当代阿庆嫂"。她就是董浜乡永安加弹厂厂长俞培芬。1983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俞培芬被村里推上了厂长的岗位,当上了只有10万元固定资产、几十号职工的"头"。10年来,她成功地创办了董浜第一家村级合资企业——常熟富安服饰有限公司,产品畅销不衰,去年至9月底,人均创利已超万元。——勤俭节约,内部挖掘  相似文献   

9.
岁月的风霜悄悄染白了他的两鬓,浓眉下睿智的双眼依然透着精明和执着,朴实无华的衣着一如他质朴的为人。他的助手、班子其他成员众口一词:"企业不能没有他,我们工人相信他"。职工的话语中,饱含眷眷深情。他,就是金陵化纤纺织实业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总支书记钱福蔚。在后塍镇1995年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年届花甲的他捧走了后塍镇"三金"、"二银"和全胜杯。1995年,该公司完成产值1.5亿元,利税达960万元,在后塍镇办企业中首届一指。可是,身为董事长、总经理的他,却没有 BP机,更没有大哥大。当今企业的经理厂长,使用大哥大,BP机乃是寻常事,不少人劝他,买一个手机吧;可他总是摇摇头说:"家里和单位都有电话,很方便。买一只大哥大,加上费用,一年起码2万元,9个班子成员每人1只,就是一大笔钱,纺织行业是薄利,每一分钱都是工人用辛勤汗水换  相似文献   

10.
人生风景线     
在句容县城南有一家颇具影响的乡镇企业——句容工艺品总厂。提起这家企业,无人不称赞它的创始人——厂长王纪炎。1987年,在一家乡办服装厂当厂长的王纪炎,敏锐地洞察到国际玩具的生产中心,正由台湾和韩国逐步转向中国内地时,他多次拜访外贸公司,寻求合作,终于在全县率先办起了工贸合营企业,生产长毛绒玩具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企业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产值1.063亿元、利税860万元、自营出口400万美元的全国第三大长毛绒玩具生产厂家,成为江苏省明星企业。他被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家荣誉称号。办厂之初,为了开辟市场,他和他的同事走南闯北,背着大捆小捆的样品挤客车、赶火车,曾先后八赴上海,使产品挤进上海大市场。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为了争取订单,白天盯住外商洽谈,晚上根据外商要求采购材料,连夜打样,第二天便拿出外商满意的样品,一次就争取到了80万元的订单。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音符     
建湖县轻工机械厂,是60年代兴建的老厂,30年来,虽然厂长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总是步子不大,样子不变,企业如同喝醉酒的老牛在蹒跚地爬行,张志宏就是在这个时候的1994年元月接任这个厂厂长的。他把根扎在轻机厂,全部心血扑在轻机厂。将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在一起,他与全厂干部、职工,面对艰难的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奉献就是拼搏。以前厂内原料进厂、产品出厂全是叫搬运工人上货、御车,一年力资花费1.8万元。这1.8万元,对于大厂来讲,是手指缝里漏出来的,有谁在乎?可张志宏在乎这一万多元,不,那怕是一分钱,只要是厂里的,他都在乎。创业就要从点滴做起,盈利要从分厘抠起。从此,凡是有产品上车、原料御货,他总是走在行政人员最前面,去年以来,已节省力资近万元。厂内搭个自行车棚,人家搞要花2万多元,他带领行政人员动手锯、焊,自己搭,结果花了不到1万元。  相似文献   

12.
茫茫人海,王锡兴是个人物。精明不失厚道;谈吐不乏睿智,有着广博而丰富、敏感而多彩的内心世界。那是1992年初夏,王锡兴被召进了凤凰镇党委办公室。出来,感觉热,用手一抹,一脑门汗。为啥?让他这个镇办骨干企业助剂厂生产厂长回村扶贫办厂,熟门熟道创办化工厂。办厂要资金,镇领导虽答应解决,但一时也无法兑现,自己想法去筹集?王锡兴绞尽脑汁,东奔西走,无法之下,只好回到助剂厂,苦苦要求厂长兑现当初答应支持办厂的30万元。厂长心疼地望着昔日副手瘦削黝黑的脸庞,熬红的双眼,从厂里不多的流动资金拨出了10万元。从厂里出来,他骑着破单车,跑到外甥家里,动员他把盖楼房的钢材、水泥和10万砖头借给厂里。外甥面露难色:"耽误了盖新房娶娘子,咋办?""你年纪轻,等上几年,帮舅舅忙。"外甥答应了。  相似文献   

13.
年创产値1.35亿元,实现利稅1128万元,1994年先后荣获国家统计局"中国五百家最大乡镇企业"、农业部"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江苏省"千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等称号,这样的业绩,对于家底厚实、规模庞大的"航空母舰"、"联合舰队"式企业,也许不足挂齿,但对于名不见经传,仅有三百名职工的"小舢板"型企业——张家港市轧钢二厂,则算得上是奇迹。因为在三年前,当陈国良奉命上任厂长时,财务部门对原有家底的审计结果是:累计亏损267万元,资不抵债。一个小而亏的企业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变?张家港市劳动模范、厂长陈国良回答:"关  相似文献   

14.
吴江市三联化工厂,是一家生产香料中间体的专业企业,1992年只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亏损额却达280多方,因而职工人心涣散,企业濒临倒闭。刚过而立之年的龚桂林受命于危难之间,接任了三联化工厂的厂长。三年来,他团结厂部一班人,狠抓企业内部管理,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大搞技术改造,终于使三联化工厂起死回生,并成为松陵镇的创利大户。1995年企业固定资产发展到520多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谈到使三联化工厂起死回生的成功经验,龚厂长既对三年来"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艰苦创业感慨万千,又对各项成功的管理工作了如指掌,如数家珍:1、千方百计开拓产品销售渠道,迅速恢复企业生产。经过对三联化工厂的会诊和市场分析,他发现企业生产停顿、长期亏损的原因之一在于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并非产品缺乏市场。1992年唯一的天津用户基本断绝业务  相似文献   

15.
只有百来人的吴县渭塘电器原件厂,连续5年产品走俏全国,1993的实现产品销售2000万元,四项效益310万元,均比上年翻一番。小小乡镇企业自如地闯荡了大市场。渭塘电器原件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971年以生产和维修小农具为主的农机厂,在建厂后的十年里,始终是在"亏"和"平"的界线上徘徊。1984年,工业产值不到50万元,产品销售不足40万元,利润几乎为0。1985年,年轻的张鸣华走马上任,他认真分析,精心设计企业发展篮图,选定以电力产品为企业发展的主产品。1985年下半年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出以电力互感器、手动机构、电操机构为代表的电力配套产品,企业由此摆脱了徘徊局面,1988年工业产值达到250万元,产品销售实现240万元,效益突  相似文献   

16.
吴江市横扇缫丝厂于1970年筹建创办,当时徐大健同志作为首批76名初创者之一踏进厂门。从一名普通的保全工干起,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副厂长,1992年出任厂长、厂党支部书记。他所在的企业也由创办时的9万元资金、24台机器,逐步发展到一个拥有固定资产2300万元,集缫丝、印染、漂染等  相似文献   

17.
镇江江南化工厂是一个小型全民企业,常常处在经营无效益、改造无资金、职工无信心的窘态之中。1993年,企业累计亏损1000多万元,是我市的亏损大户。3年来,在李远祥厂长领导的新班子工作中,企业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不仅迅速扭转了企业的亏损局面,而且使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3年的发展速度都在50%以上。199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5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出口额达7600万元,实现利润800万元。一跃成为市属企业的利税大户。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从该厂走出困境、踏上腾飞之路的实践中,得到许多启迪。 1994年初,新班子领导从化学农药激烈的竞争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看到:依靠企业原有的模式打翻身仗是不可能的,必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他们一是强化以市场为取向的优势产品定位发展决策。根据企业的设备、技术条件,选择市场适销的产品,把该厂在国内最早开发研制的95%固体草甘膦作为优  相似文献   

18.
上海音像公司(太仓)装潢印刷厂通过二年来内治外攻,扭转了亏损局面,走上了振兴之路。该厂是镇办福利厂,自与上海音像公司联营以来,生产一直稳定发展,成为太仓市时思镇的骨干厂。但由于厂领导调动频繁,十年来厂长换了七任,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滑坡,10多名技术骨干陆续跳槽去别处另谋出路,企业面临着停产。1993年6月1日,我走马上任,与书记密切配合,针对工厂存在的问题进行治理整顿。一、严格内治。过去承接产品加工业务对成本核算不重视,有好多产品做一只,蚀一只。如承接某杂志加工业务每本0.67元,实际成本0.98元,每本亏0.31元,印刷5期亏本3.5万  相似文献   

19.
某县百货公司是商业系统的一面红旗,可正当C经理踌躇满志、再创佳绩的时候,法院一张传票使他傻了眼。3年前,县商业局所属电器厂需要贷款上一条生产线。一天,电器厂厂长备上丰盛的宴席,请C经理及其助手光临。电器厂厂长请兄弟单位帮一把,无论如何为他提供10万元贷款担保。C是个精明人,明确表示了拒绝担保的态度。县商业局长听了电器厂厂长的汇报,一个电话挂到C经理家里:"为了整个商业局的利益,这个保你就担一个,出了事我负责。"无奈,C经理只能在担保书上签字画押。  相似文献   

20.
八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九十年代后,这片土地便不再平静,一批年轻的农民企业家脱颖而出,张剑明就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一张剑明身上时刻体现着一种奉献于集体事业的强烈的敬业精神,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劲。1988年底,组织上考虑到镇办工艺纺织厂的出路,把他调至该厂任厂长。当时,摆在张剑明面前仅有3个人、3台织机、18万元债务和几间荒凉冷落的厂房。可以说是无资金、无人才、无设备、无产品,企业濒临倒闭,张剑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默默地开始了创业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