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锐和蒋韵的长篇小说《人间》是对一个千百年来早已定型的神话《白蛇传》的重述,在重述的理念上,二人舍弃了凭空杜撰、完全虚构的做法,而着意于对中国民间传说原滋原味的保持,同时李锐和蒋韵还将一种现代性的思考即人类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困境和精神煎熬寄寓在这一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上。情与理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是这部小说打动人并且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蜚声世界文坛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史诗),是反映藏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一部大型文学记录,是该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概括和再现,也是该民族的“传奇故事”和“圣经”。藏文达一百多部,一千多万字、篇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部著名史诗的《格萨尔王传》,不仅是该民族的百科全书,而且还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标本展览馆”和具有永久价值的“全民族的经典”。因此,《格萨尔王传》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但是在两百多年来的《格萨尔》研究中,围绕着《格萨尔》是英雄史诗(史诗产生于人类的英雄时代即青年时代,故又称为…  相似文献   

3.
《格萨尔王传》作为藏民族流传了千年的史诗文化,是祖先留给藏族人民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格萨尔史诗传承中,“仲肯”——说唱艺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本身也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然而,他们却均在现代化生活潮流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藏族作家阿来的《格萨尔王》与次仁罗布的《神授》不约而同地书写了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史诗说唱艺人的当代命运,并通过他们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如何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新问题,表达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些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流传在裕固族地区的《格萨尔》史诗为分析对象,针对其目前所呈现出的"纯故事"特点,结合故事类型理论对其故事母题构成、故事母题特点、故事类型情节及情节概要、故事类型丛及其丛构规则进行了论述。从中窥见《格萨尔》史诗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以及裕固族《格萨尔》故事的全貌和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具有典型的口传文化特征,它以口头说唱为主要流传方式,文字文本的产生并未改变其口传性质,史诗的情节内容也遵循口传文化的思维模式。《格萨尔王传》的诸种口传特征与藏族史籍中关于藏文创制的叙事体现出口传与书写两种不同的文化向度,而认识到口传文化的意义将有助于破除将文字视为区分文明与蒙昧之标志的想像和偏见,开启对人类文化多维发展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劳伦斯的《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并得出结论: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他强调自然与女性的亲密关系;控诉资本主义父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解构人类—自然、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精神—肉体、理智—情感等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建构理想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包含真、利、善、美、圣意蕴的《格萨尔》,其文化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性。《格萨尔》的文学翻译就是在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的共同制约下获得译文表达式的过程,也是译文随语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如其所译”的意义构建过程。如果对《格萨尔》语境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层次认知,如果不充分理解《格萨尔》的文化语境,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不会解读藏族人的心理结构,不了解《格萨尔》的艺术特性,那么,对《格萨尔》的翻译就有可能是“隔靴搔痒”式的“吃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8.
《格萨尔》在其千年传唱中产生了大量的异文本,对异文现象及异文本进行学科阐释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借鉴"本事"及"本事迁移"理论对《格萨尔》的版本延承关系进行划分和梳理,为研究《格萨尔》生成机制和传承模式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9.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其所代言的精英文化的一曲无奈的挽歌,也是当下文化现状的绝妙讽刺诗。作品主人公因不能随"风"入"俗"而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超拔儒"雅"的精神和其所称"颂"的理想便无可附着,不得不在狭隘的梦想"诗城"中非理性地自由着、堕落着。小说的表层故事不无概念化之嫌,其实是作家文化迷惘的象征化叙述。小说中"风""雅""颂"符号化的反复,无对话的倾诉式叙述,无呼应的、被指为"疯"的行为模式等构成诸多象征性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当代主流美学的嘈杂话语和美学品性的失落,《澄明美学》站在非主流的立场上,寻找纯粹美的光辉并进行其本体论的证明。它从人类精神结构要素的辨析入手维护了美作为一种生命本质力量的独立地位,批判了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后现代身体自由为美的反审美倾向;并以对《巴黎手稿》两种生产尺度的全新阐释,揭示了审美建造方式作为人的自由尺度本质上是"曲己成物"的澄明万物、澄明自身的方式,由此也区分了诗性智慧与理性思维的本体论差异,昌明了中国美学真正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格萨尔王》开拓了史诗小说的表现空间,可以称之为一部"新史诗小说"。它将世俗性与神性,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结合为一体,将欲望的日常生活化与宗教的拯救意识糅合为一体,从独特的角度处理了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题材,并试图找寻摆脱后现代语境中人类生存困境的途径。小说中的人物执着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寻找战胜欲望之魔的力量,也让我们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遥远的神性召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思想常常通过作家艺术视野化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白鹿原》塑造的文学形象反映了关中地域传统文化及融入其中的中国哲学理性精神,小说人物以对理性精神的坚守与背离来演绎人生的悲喜剧,折射出中国革命的必然性。白家几经波折而复兴象征着以白嘉轩为代表的理性精神的胜利,鹿家走向衰落象征着以鹿子霖为代表的非理性价值观的失败。文章基于哲学的视角看文学,从四个方面分析《白鹿原》人物性格中蕴含的中国哲学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胡梦园  江山 《科技信息》2013,(25):156-157
艾兴多夫是德国中、后期浪漫主义作家、诗人,更是德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一个无用人的生涯》故事简单,但其意蕴深厚,并且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向。他的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自然哲学观,其旨在追求人神之间的对话。作者透过人与自然和谐的这个切入点,体现出自身渴望回归自然以及与自然同一的生态思想。这种自然哲学观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对人类的救赎,或者说是精神的重塑。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介时代的媒体话语深度影响着这个世界,构建着我们的认知,也构建着我们生活的方式与走向。融媒体语境下建构城市地标式文化符号,可选择那些具有独特城市意味的具有强烈识别度的景观形象,也可通过融媒体对城市精彩故事的符号化讲述,深化、升华并呈现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蕴。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门户网站、自媒体等媒体融合的优势,打通“文化+科技+传播”的有效路径,以媒体融合拓展城市符号效能,建构起融媒体受众对一座城市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成就既具有深厚传统又具有现代魅力的城市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中外现代小说中存在着傻子、白痴等畸人形象群,他们虽然有身体和智识的残缺,但是作家却赋予其神性和灵性,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其作为叙述者,往往赋予文本暗示性、陌生化和诗性的意蕴。但是畸人作为故事叙述者,必须考虑可靠性和必要性。畸人叙事应是出于作家自身文化经验的表述方式,并且要用健全的心智弥补限知和不可靠叙述造成的裂缝,使叙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从人性异化的角度,分析李佩甫长篇小说《等等灵魂》中人性的异化,并探讨了人性异化的原因,指出权力、金钱是人性异化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作品中,作家还借用人物的"童年情结"尽力剖析人性异化的深层次渊源。通过故事叙述,作品还在阐释从人性异化走向人性回归,这个过程需要精神来救赎。作家正是在描绘人性异化、表达精神救赎的过程中,揭示了小说《等等灵魂》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将宇宙的生命之气与自身的精神气质融会贯通,以传达生命的意蕴与美感。20世纪以来,如何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将传统艺术精神进行现代转换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宗白华与方东美在坚守民族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通过中西对比深入发掘了传统艺术的多层价值与生命精神,运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阐释中国艺术的结构,建构了中国艺术理论的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引领了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育儿习俗中的"种树"习俗就是其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布依族"种树"习俗隐含了布依人对生命意蕴的深刻、透彻的理解,在布依人的思想意识里生命是应被人类所敬畏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才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生命的成长包括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且情感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透过布依人对生之意蕴的阐释,人们不得不对现代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家李碧华写了小说《霸王别姬》与《青蛇》,一来源于历史故事,一取材自民间传说,陈凯歌和徐克分别据此拍成同名电影。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分别表达了不同立意,表现了文化与艺术的不同侧面,折射出关于人性的多样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中,东方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与西方基督教《圣经》中的耶酥,有许多相似性,渗透着不同民族的某种共同的文化心理,显示出在一些相似的民族境遇中一些相通的民族心态,同时,这两位人物在“神性”与“人性”的比例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却能映射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异同点对于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美学思想等具有宝贵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