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学界对诗僧的界定的模糊,论者重新进行了界说,并审视了东晋文人与僧人的诗歌,得出它们共用了一个相同或相似的话语系统的结论。东晋诗僧的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庄玄学与大乘佛学的契合交通为僧人与文人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而大规模的对话及对话与赋诗同步,直接导致了诗僧的出现,并形成了东晋诗僧与文人诗歌话语系统的同一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对山西市人口性别比地域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调整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莲荷的君子形象深入人心,而这一形象却并非文人儒生所独有,在宋代诗僧笔下,以莲荷寄托情志、喻托己身的诗作层出不穷,丝毫不逊色于文人诗作.不同于文人以"君子莲"自况,宋僧将莲荷视为安禅写心的象征,以莲喻修行为佛教之义,咏物言志为赋诗之法,形成了独特的"禅者莲"形象.在思想层面,体现了诗僧平衡世俗与出世的理想人格建构;在诗艺...  相似文献   

4.
据笔者统计,元代安徽籍作家共有121人,他们主要分布于广德、池州、太平、宁国、庐州、安庆、安丰7路及徽州、宿州境内。其中徽州作家数量最多,次为宁国路和安丰路作家。并且这些作家当中有以诗文名于后世者,有以散曲名于后世者,有以戏剧名于后世者,有以小说名于后世者,但从事诗文创作的作家最多,而作为元代特殊文学样式代表的“曲”,创作之人并不多,充分显示出安徽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皎然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以"诗僧"命名僧人诗歌创作群体的第一人,归因于他僧人本位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突出的表现在皎然的诗歌理想、诗歌创作和诗学著作中,蕴含着其处于唐代三教争衡和禅宗内部宗派分化的历史背景之下,立足僧人本位对诗、禅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对"诗僧"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助益之功,诗僧的创作更是为"诗唐"增添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散点透射的方法,聚焦于唐代诗僧文化中前人所忽略的两个问题:一是对僧诗所应包含内容的认识:一是诗僧对文人影响的强化。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背景下,翰林国史院文士以馆阁之笔记录当朝文物、书写风雅盛世、叙述一时心曲,不仅形成了有元一代雅正复古的盛世诗学话语,也为后世提供了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重要切入点。杨亮的《混一风雅: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把握住这一点,探讨了元代文士群体的交流活动及其与元诗发展进程的关系,本文旨在概述并评价其著作中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对元诗价值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本文以元代辑录的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的发生地点、时代、人物背景等为素材,分析了二十四孝故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二十四孝故事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其次是春秋时期.空间上,集中在山东和河南两省.最后得出引起孝道地域变迁的地理原因,即孝道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而发生传播和地域变迁,明显受到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CCTV体坛风云人物"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项目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获得"CCTV体坛风云人物"奖的个人年龄跨度巨大,男性较女性为多,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地域性差异明显。田径、游泳、排球、体操、羽毛球、网球、速度滑冰项目、主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相关单位与个人、"草根"体育人的杰出代表获奖较多。  相似文献   

10.
晚唐时期,一大批方外僧侣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僧继承贾岛等人的“苦吟”传统,并使之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高的创作成就。而“苦吟”之所以成为诗僧普遍采用的创作方式,并且形成唐代诗坛上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既与当时的普遍风气和创作传统相关,也有其不同于世俗诗人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献中有一定数量关于处理亡故僧尼财产的文书,学者已充分利用这类文书来研究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如何处置亡故僧尼财产。敦煌愿文中有一类《亡僧尼舍施文》,其与一般愿文有很大的不同,即施主所布施之物乃亡故僧尼之衣物等日常用品。这类《亡僧尼舍施文》亦真实地反映了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如何处置亡故僧尼的财物。  相似文献   

12.
元代浙江是江南佛教中心之一 ,其间先后有 6 0多位日本名僧到浙江学佛取经 ,以及 10多位浙江名僧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传经。两国名僧的往来不但培养了众多高僧 ,而且促进了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两宋时期中日两国“僧使”在佛教文化上互相交流的主要情况,得出中日佛教交流中日文化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中日之间的佛教交往,就没有文化交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博山能仁禅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和自然景观优美,所表现出来的宗教包容性显示其特有的状态。体现在:僧众之间、信众之间以及僧众和信众之间形成了和谐关系;诸多楹联成为了一道包容性的风景线;严格的寺规中包含着慈悲、宽厚。博山能仁禅寺以宽容、容纳的理念,善待一切,包容天下,无不和党的宗教政策及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从《红楼梦》中对甄士隐与柳湘莲入道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未来的必然之路。他们的出尘离世看似斩断情缘,无情无欲,实则情怀满腹,无法忘怀。作者通过巧妙的暗示,使三人的命运相互纠葛,却又若即若离。两人是书中重要的配角,是贾宝玉的影子;他们的出家入道是宝玉出世结局的序曲。  相似文献   

16.
隋代的岭南佛教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寿置塔是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隋代岭南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不仅造成了隋代岭南高僧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地域范围的扩大,而且吸引了普通僧众和俗家善信的广泛参与,在民间掀起了一场佛教信仰热潮,而这又反映了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深受官方佛教政策的直接影响。而仁寿置塔之所以能对隋代岭南的佛教发展影响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隋代岭南佛教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它是当时岭南开发程度较低、全国政治中心北移、隋代佛教政策和王仲宣判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记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关于僧人的记述尤为丰富,书中描述的僧人活动空间非常广泛,社交比较活跃,从事活动丰富多样,对此时人亦有不同议论。通过对该书相关记述的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该时期僧人群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有部分僧、道宗教移民迁来湖湘之地,这部分宗教移民以僧人为主,南方之闽浙和北方之陕晋,都是主要迁出地,而湖南之衡山与潭州诸山是主要迁入地。在迁移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唐中后期与北宋时期,迁徙原因主要与佛道之学传授有关。他们的到来对湖南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性”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特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心雕龙》也体现出了鲜明的诗性特征。分析《文心雕龙》的诗性特征,应从诗性的思维方式、诗意化的语言、诗意化的生存方式三个层次着手。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诗人曾几以其对江西诗派的继承和发展而享誉诗坛。其前期学江西诗派,字句工整,韵律平稳;后期接受吕本中“活泼”诗法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加以完善,创作了大量清新、恬淡、风格活泼的作品,开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