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望舒诗歌以其浓厚的古典韵味在现代诗坛中独树一帜,其诗歌很好地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意象创造及自由和谐的优美韵律,使得现代诗歌中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因子。这无论对于当代的精英文学创作还是大众文学创作,都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诗歌中国的格局中,如果说,大陆的诗歌创作以诗与意识形态的纠缠迎拒为特色,台湾的诗歌处于现代主义与乡土主义的张力场中,那么,香港诗歌最引人注目之点,该是其城市书写和想象了:香港诗歌对于现代汉诗的,不仅仅因为在这个雅俗并兼、商政交缠的特殊文化空间里...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字进行诗歌批评在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但并没有引起当代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其实,它在方法上是一种创新,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批评追求精确的一面。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与诗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明代后七子是明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其诗学理论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向诗歌本体的复归,研究他们的诗歌理论,对于当代学理论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梵语诗学是世界三大古代诗学流派之一,其六派理论具有当代运用价值。本文即以梵语诗学六派理论为工具,对土家族作家冉仲景创作的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从语言运用到情昧神韵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诗歌表达中的合适性问题和“诗病”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诗的写作中,诗人对"现实"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抒情方式;对"现实"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文本效果。传统诗歌是"现实"的衍生物,而当代一些诗人像臧棣,其写作则是以想像、虚构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反诗歌"的文本。现代汉诗的写作和阅读上的难度,在于何为"现实"、如何理解"诗和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后被称为“第三代”的诗人是新时期诗歌中一直未被定论的集体,他们以全面反叛中国新诗秩序开始,却没有建立起新的诗歌秩序,他们的创作活动将中国当代诗歌划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成为中国当代诗歌走向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汤姆·鲍林──其人其诗季忠民G·S弗雷泽在《英国诗歌简史》一书中展望70年代后的英国诗歌前景时,认为就英国诗歌在当代的发展状况来说,70年代只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从近20多年来盛行英国诗坛的观念来看,英国诗歌的现代已经结束。诗歌的艺术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宇文所安通过对中国诗歌的阐释构建了一种诗歌理论以为诗歌辩护,其中心就是彰显诗歌的审美意义。在宇文所安看来,现代性的语境里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阐释的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价值,以对抗现代性对人性的侵蚀。因此,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是阐释的,而不是考据的;是意义的,而不是文献的。这种方法虽然有误读的可能,但其启示是巨大的。它关注古典的当代意义;他的阐释将传统当代化作为目的,突出了古典诗歌具有的价值关怀:文学以人性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可以找到诗歌发展的最广阔的领域,并把诗歌定义为"用韵律构建的美"。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的音乐特质,着重论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应用各种诗歌技巧来演绎他极为推崇的关于"死亡"和"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有着自觉生态意识的当代诗人,傅天琳在人与自然的反思中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价值。傅天琳将自然去客体化,揭示自然本身的生命性,呈现万物有灵的书写特质;基于建立诗歌与地域情感关联的需要,傅天琳从巴蜀地域的现实、历史、神话三重维度形塑生态诗歌的精神家园;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等多重语境中,傅天琳试图拓展生态诗歌的问题空间,挖掘生态诗歌的深刻性。分析傅天琳的生态思考与创作追求,有利于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生态诗歌议题的研究。鉴于此,傅天琳的生态诗歌对中国当代生态诗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在西方,这一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用艺术形式表述着动荡的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中国当代网络诗歌受到现代主义影响而具备侧重"表现"、悲观情愫、荒诞面目和博彩意象以及运用象征等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可以了解此类诗歌的创作主旨、意趣、追求,进而对其做有益的鉴赏。  相似文献   

13.
时间性是诗歌叙述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它既是叙述的潜在结构又是特殊的意义载体,研究当代诗歌中时间的静态叙述和动态叙述及其两者交融的模式和性质,可以为研究当代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云南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他的生态诗歌多从普米族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持守万物有灵论,表达了鲜明的处所依恋情结,同时建立了敬畏生命、惜生护生的生态伦理,对日益迫近的生态危机有着明确的批判意识。鲁若迪基借助生态诗歌再次明晰了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认,推动了当代生态诗歌的发展,对于敦促国人生态意识的觉醒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歌应当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着重抒写当代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在情愫,其基调应当是积极进取的;诗歌应该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写给人看。使其成为促进人生的手段;诗歌创作应力求更多的心灵的沟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回归诗性,建构经典”——论当代诗歌书写的精神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坚、韩东为代表的口语诗歌写作,注重日常性,拒绝伪抒情,曾经推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但是成为主流的"口语写作"也出现了书写的中心化倾向,背离了诗歌艺术的艺术指涉,渐渐远离了诗歌本体所追求的文学性、内歌唱、经典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海子为当代诗坛贡献出了深邃的"麦地"意象。海子的麦地含蓄、包容、丰富,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探究海子笔下"麦地"意象的衍生、象征意义及文化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与儒道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体现着传统儒道文化,这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发展,中国当代诗人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们重放异彩的当代意义。我们期盼着一个"道法自然"、"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的家园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文学自形成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影响,中国当代诗歌亦不例外,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当代诗歌便开始出现意识流元素并逐具规模。30多年来,中国诗歌中的意识流元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国当代诗歌中意识流元素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有什么理论主张?有哪些艺术特点与不足?这些亦都成为当下诗歌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苦难在西部诗歌中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即具体化的苦难,而西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诗人个人的经历和对命运的理解影响着西部诗人对苦难意识的领悟。与经典作家的比较表明,对生命价值的终极确认使得西部诗歌未在生命价值方面表现苦难意识,且民族苦难意识在当代中国西部诗歌中没有得到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