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1949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没有变化。而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建筑风格出现有趣的格局,豪华的商用大楼和公共建筑正在改变城市的风貌,这虽然彻底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呆板建筑风格,具有相对积极的意义,但客观上去说——受到全球化、信息化、流行因素的冲击,中国城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逐渐丧失,文脉断裂,在不同城市之间表现为千城一面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中小城市此种现象更为严重。本文主要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4.
诉讼调解具备时间性.研究诉讼调解的时间性有利于准确认识诉讼调解在纠纷解决上的范围和边界,正确处理调解和裁判的关系,从而提高诉讼调解成功率和诉讼调解质量. 相似文献
5.
姚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183-184
城市改造并不是把传统建筑抽象成符号、类型等简单地黏附在当代文化的表面,即形成"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传统之所以要继承,就是因为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继承传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在实践(历史)文脉与空间(环境)文脉上具有既是当代的又是具有城市和地方个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7.
8.
城市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依靠主体,是依托自然环境,传承建筑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的综合体。本文以城市的文化建设为基础,分析城市建筑文化面临的新挑战;挖掘城市建筑文化的共同基因;提出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指出传承城市文化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旨在研究城市建设中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中体现地方特征,建构城市特色意象。是对生存的一种方式也好,是对形态的表述也好,都应该建立在对自然的和群体的慎重考虑和依托上,才能找到特点。尊重城市文化,应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意识中,城市意象空间分析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研究城市内居民个人或群体对城市环境的感应,而感应是人类行为决策的基础。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的记忆除了形象的视觉感官,还有周围空间环境的想象感觉,从古代到现代,一步步的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演变。所以我们保护的不是孤立的笼子,可远观而不可触摸,而是感受历史所沉淀的记忆,同时使其发挥社会功能,给城市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低碳城市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欣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1):110-112
阐述了城市中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概念、原则,探讨了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列举了几个利用性较好的城市项目作分析研究,说明历史建筑不仅可以用来观赏,同时它的再利用价值也是不可限量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城市的界说之一,是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1.北京和南京虽然在许多方面,北京和上海最显著地形成一种对比;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最具有可比性的却是北京和南京,它们是两个时代分别由中国人自己规划、建设的国都。在规划和城市建筑风格的指导思想上,《首都计划》称其主旨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运用实地调查分析、比较分析和资料查询等方法,按照城市旅游意象要素对南阳市卧龙路、滨河路两条景观大道的实证研究,认为南阳市主要景观大道的城市旅游要素的可意象性不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浅析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历史风貌在慢慢地消失,经历了大拆大建的懊悔和反思,对城市的历史传承,以及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历史建筑,风貌街区等的态度,就成为评判城市文明程度及城市素质的象征,然而“新”和“旧”总是对立的矛盾,快速建设的“动”和历史悠悠的“静”又是难以调和。本文分析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规划的意义,介绍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希望能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孙伟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6):84-86,94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意识以及生活态度的最直观的体现,日本建筑体现了日本人摸仿和改良的民族特质。本文通过对日本城市的亲身体验和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分析,提出了从城市设计到建筑单体,设计中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问题,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材料、装饰细部、建造手法的地区差异性着手,提出出现地区差异性的原因和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继而提出城市地域建设需要借鉴传统民居的建造手法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想法,最后提倡现代城市建设应尊重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相协调,以此创造健康、优美、宜人的人居境域,促使生态、人性和文化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虹弦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8):23-24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水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解析,分析发掘其深层次哲学意蕴,论证了水文化对城市形象的浸润和提升,为美化环境,提升环境品质和滨水城市文化品位,深化城市审美主体与自然景观互动关系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表达出极为强烈的政治意象。最初的城市随着奴隶制的产生而形成,所谓“城”就是防御的墙垣;“市”即贸易集市。其形式是“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奴隶主居住于中央。到了封建社会,为了表现帝制的权威性,随着各朝代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它们的布局皆以宫室为主体,将之置于城市的主轴线上,而周边再辅以官署和生活生产有关的建筑及城垣、壕沟等防御设施。其他各地地方行政中心的省府、州、县城也都按着行政等级,有一定的布局原则。虽然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有一定的格式,然… 相似文献
19.
浅析地域性室内设计——运用空间形体诠释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设计趋同的困惑引出地域性设计重要性的呼声,简要分析了地域性室内设计的方法和特点,并着重阐述以空间形体诠释传统文化这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色彩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目前在重视维护城市传统文化、发掘城市地域特色的背景下,对城市色彩进行统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提升城市的价值,更全面有效地维护城市人文传统和地域特色,应对城市色彩展开系统研究,建立各个城市的色彩档案,并将之纳入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