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解译和分析1989, 1999 和2007年3个时相的TM 和ETM+遥感影像基础上, 运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转移矩阵和构建土地利用/ 覆盖动态变化模型, 对乌鲁木齐河下游地区 18 年土地利用/ 覆盖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1989?2007 年该地区建设用地显著增加, 城市扩张明显, 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在近 18 年也有增加;1989?1999 年, 土地盐碱化严重, 水库的新扩建使水域面积在20 世纪 90 年代显著增加; 通过地类变化速度分析, 发现林地的转入率和转出率均较高, 这和当地人工林成活率较低有关;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空间差异分析表明水磨沟区和新市区在近18年城市扩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珠江三角洲腹地典型城市佛山为例,运用GIS/RS技术分析了佛山市在1988~2003年期间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方式的巨大转变及其对洪灾风险的影响;结合佛山市1957~2005气象及水文数据的分析结果,指出受社会经济利益驱动的整治航道、大规模采沙、修建航运设施及联围建闸等人为活动显著地改变了主要水系的水动...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变化的重要表征,喀斯特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指示,对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石漠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研究,是地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3S”技术对典型喀斯特地区关岭县2010-2015年石漠化演变过程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发现:①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了80.68 km2,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50.5 km2和 78.61 km2,石漠化治理工程初见成效,但石漠化演化是一个双向反复的转化过程。②水田、旱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54.4 km2、59.05 km2、15.39 km2和302.82 km2,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70.82 km2、145.38 km2和13.37 km2,农户生计资本转变致使耕地撂荒,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③土地利用的变化是石漠化演变方向的指示剂,植被的正向演替区域与石漠化减轻区域吻合,耕地和聚落分布区域与石漠化恶化区域吻合。  相似文献   

4.
5.
依据常德市1998-2004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该市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差异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空间结构差异等特征,从而为土地资源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景观格局的变化必将对喀斯特生境产生重要影响。探究景观格局演变趋势及结构特征,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调控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通过ENVI对1999、2003、2007、2011、2019年5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运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标准差椭圆、主成分分析法等,分析了花溪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演变方向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9—2019年花溪区主要景观类型为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持续增加。2)景观类型总体上以“西北—东南”方向为主轴发生不同角度倾斜。3)1999—2019年花溪区景观斑块数量增多,景观格局由单一规则化向混合复杂型转变。4)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为因素对功能区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整体花溪区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化加剧。通过分析景观格局多重机制,以期为喀斯特地区景观格局结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己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也相应地开展了大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文章回顾了中国在这个全球性热点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着重综述了中国土地利用/上地覆盖变化研究中时空变化、动力机制以及环境效应等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阐述了未来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解译和分析研究区1992、2000、2004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研究了全区域及各区县结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和引起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2~2000年研究区以盐碱地为主要土地类型,2004~2010年耕地成为主要土地类型;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迅速,主要由盐碱地和耕地转变;近20年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和海陆边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北部沿海地区岸线南移,东部沿海地区岸线东移;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黄河泥沙沉积造陆和海水侵蚀岸线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政策影响是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导致地球表层系统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通过对与土地相关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围绕土地变化科学3个热点问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驱动力和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和评述.在简要介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方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统计方法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研究方法,最后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法研究做了展望.近十几年,虽然土地变化科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新的方法来丰富和完善土地变化科学.  相似文献   

10.
利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数据和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完成了陕西榆林地区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并结合1985、1995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所引起的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增大。从时间上,研究区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减少,生态保护措施改善了当地土地覆盖状况;未利用土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土地退化现象依然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从空间上,研究区东南部林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得到很大改善,而西北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导致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增加。景观格局以1995年为转折点,整体景观格局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在运用RS和GIS得到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图的基础上,统计分析2003-2013年间凯里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变化速度以及在空间上的转移特征,并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研究区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尤为突出,分别高达188.47%和18.85%;而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大面积的土地转移发生在耕地、林地和其他用地之间;高程和坡度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提出了我国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解决好资料的统一性和相关性问题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将是我国今后关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淮南矿区1985、1995、2000、2005、2010年共5期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在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辅助之下,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基础数据,由此计算各年份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分析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结构和变化情况,并利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对矿区未来20a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耕地是矿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并逐年减少,城镇用地、塌陷区增长最为明显,水域、工矿用地表现为增长的趋势;1985—2010年间,塌陷区的动态度为11.07,变化速度最快,其次为城镇用地,在各个分时段内,塌陷区的动态度相对都比较高,而2005—2010时段内,城镇用地的动态度达到了9.12;城镇用地、塌陷区、水域、工矿用地和园林地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的转化;到2030年时,耕地减少到3 012.47km2,城镇用地、塌陷区、园林地和工矿用地依然增长,水域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对于其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东阿县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1990、2000年Landsat TM数据和2009年CBERS数据为信息源,利用遥感处理软件ENVI4.7提取了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东阿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东阿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耕地、林地呈明显减少趋势,分别减少45.25km2、11.65km2,城乡建筑用地、交通用地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分别增加44.59km2、8.06k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0年卫片解析,做出西藏拉孜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与中国科学院遥感所1988年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14年间全县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拉孜县耕地和草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全县总面积的76.53%.土地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其中草地的90%以上转化为沙地和裸岩石砾地.由于同期自然环境因子没有显著变化,而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还有利于覆盖增加,导致这一覆盖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破坏,特别是不合理土地利用的结果.相关分析的结果也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简要论述了土地利用/覆盖的内涵和LUCC研究的基本内容,然后着重总结了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方法 选用数据源为1990,2002年landsat-7ETM影像,辅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植被分布图、自然地理基础资料和野外样点调查资料,研究对比不同时期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状况.计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结果 1990-2002年10余年内,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园地,其次是交通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20.48%,1.94%,-1.57%,再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变化率最小仅0.13%.结论 1990-2002年期间,研究区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难利用地和沙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林地和草地等.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种植沙棘等水土保持林地的造林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城市地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地表水分有效性和地袁温度组成的地袁参数的变化和分布,受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开发强度的影响.这些变量均可从多光谱卫星影像获得.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老八区为例,前人研究的方法为支撑,通过运用陆地卫星TM和ETM 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结合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之间的散点图,确定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估计并描述了这些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评估了这些参数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广州城市用地的发展,城市植被覆盖比例从1990年的72.39%减少到2000年的46.95%.研究还表明,凡是作为城市用地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包括高密度城市用地和低密度城市用地),从1990年到2000年,其归一化地表温度值增加都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和相关性,分析3种再分析资料在西双版纳地区的适用性.通过相减法(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简称OMR)探讨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NCEP-1、NECP-2和ERA-40数据及其距平值和实际观测气温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均方根误差总体小于1,ERA-40的可信度最高.研究区4个气象站(勐海、景洪、勐仑和勐腊)月平均气温和再分析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了平均气温变化,对景洪站、勐腊站、勐仑站和勐海站平均气温变化贡献值分别为0.08、0.07、0.01、0.05 ℃/10 a.景洪气象站气温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明显.不同年代观测气温和再分析资料差值得到,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影响最大,贡献值为 0.09 ℃.有林地、灌木林地、水田面积的减少,橡胶园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影响了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重要物质资源.在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背景、大型研究计划和研究重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解释和和优化决策模型,比较了这些模型在应用上的优点与局限性,指出了针对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自然条件、经济高速发展与土地匮乏等问题开展土地利用区域模型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