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划分群落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石屏县牛达林区天然云南松中幼年林林木生物量和蓄积量与林木结构、林木密度、单纯林和阔叶树混交林以及与生境因子(海拔、土壤水分、坡向和坡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云南松林的生产力指标。试图探索云南松林木高生物量的林分特征及其生境条件,为云南松营林造林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估计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以杨树人工林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估算其生物量,利用SPSS12.0软件,根据林木相对生长法则对河南省武陟县23株Ⅰ-72杨样木生物量实测值进行模型拟合,并结合样地资料,拟合了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树根生物量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值(RSR)及与林分调查因子的回归方程,最后利用林分蓄积及木材密度等算出杨树林的生物量.结果表明,杨树的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值为1.3左右、RSR值为0.14~0.6,并随着林分平均高、胸高断面积、林龄、林分蓄积的增大而减小.经检验,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具有很好的精度,说明可以利用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估算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落叶松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是重要的造林和用材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耐寒等优点。为了准确地估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构建了落叶松林分可加性生物量模型。【方法】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黑龙江省的304块人工落叶松固定样地数据,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使用留一交叉验证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林分断面积和林分平均高对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生物量模型有显著影响,林龄和海拔也显著影响林分树干、树叶、树根生物量;坡率和坡向对树枝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树叶生物量与林分平均高、林龄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树干与树根生物量则与之呈显著正相关,树枝生物量与林分平均高呈显著正相关。在所建立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中,调整后决定系数(Radj2)均在0.94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较小。检验指标平均误差(MPE)和平均误差百分比(MPE%)均接近0,拟合指数(IF)均大于0.93,平均绝对误差(MAE)较小,且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E%)均小于11%。【结论】建立的落叶松人工林可加性生物量模型...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实验林场1983年和1985年营建的紫椴人工林为对象,调查不同坡位和疏伐抚育林分的生长状况.采集紫椴个体年轮样品,分析胸径生长特征,明确紫椴人工林的生长规律,以及坡位和疏伐抚育对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下紫椴人工林林分密度、林分蓄积、种群密度、蓄积均相对较大,种群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木材积也以坡下和坡中显著高于坡上;随着时间推移,各坡位紫椴胸径生长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前期下降较快,后期相对平缓,胸径生长整体以坡下高于坡中和坡上,坡下紫椴胸径生长率不仅在生长初期相对较高,在后期也呈现出小幅的生长加速;坡上、坡中及坡下的胸径连年生长量稳定时间分别为20、20和16 a.疏伐抚育后,紫椴胸径、树高和单木材积均显著高于未抚育林分,胸径生长率和5 a平均生长量也有显著提高,但疏伐抚育对紫椴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5.
日本落叶松生长量与立地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胶东半岛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量与五个立地因子(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和土层厚度)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对模型分析指出,日本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生长量与立地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关系,其中海拔是影响日本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其次是土层厚度,坡向和坡度,坡位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6种林分密度和2种林分起源下1~7 a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每hm2蓄积量的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探索一定密度范围内巨尾桉的最适林分密度和起源方式,揭示林分密度和起源对林木生长和生产力的交互影响特征,为提高巨尾桉人工林培养质量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小,而每hm2蓄积量增幅在造林后期有所提高,4 a时达到数量成熟;2)各林龄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减小,超过2 a时林分密度1 050株/hm2的总生长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林分密度,每hm2蓄积量则在1 800株/hm2下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3)植苗林的生长和生产力显著高于萌芽林,1 050和1 650株/hm2适合植苗林的树高、胸径生长和单株材积积累,1 800株/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临时祥地中优势木高生长与龄组关系的研究,综合不同林分中空间因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提取出日本落叶松林中的空间信息:海拔、坡向、坡度、林分密度、土层厚度、坡位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分内设置临时标准地,获取了坡向、坡度、海拔、pH值、土层厚度、坡位和平均树高等因子.首先应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了4个影响显著的生境因子坡向、坡度、海拔和土层厚度;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显著影响因子的权重,海拔的权重为0.061 6,土层厚度的权重为0.1737,坡度的权重为0.2910,坡向的权重为0.4737;对不同的因子,按其与日本落叶松生长的关系分为不同的水平,按层次分析法排序后的结论为:阴坡排第一位,I级到nl级坡度(5~25.)的平缓斜坡排第二位,半阴坡排第三位,海拔1520~1600m排第16位即最后一位.  相似文献   

9.
闽西北将乐县地形景观空间分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将乐县为例,研究不同地形因子带来的景观生态效应,为生态保护、区域发展及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用Arc GIS10.0软件提取将乐县地形因子的景观要素图,用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形状指数和连接性指数五个景观指数定量描述三个地形因子组合分别作用下的景观格局信息.结果表明,将乐县的(低山/中山,陡坡)、(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低山/中山)、(斜坡/急坡,坡向)等景观分布广泛,但连接性指数低;(低丘,陡坡/急坡)、(平坡,坡向)、(急坡/险坡,无坡向)分布极少,但景观连接度高.坡度为景观空间镶嵌关键因子,地貌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坡向影响较弱.地貌-坡度组合,不同坡度类型受高丘作用明显;坡度-坡向组合,不同坡向类型受平坡和险坡影响大;坡向-地貌组合,不同地貌类型受坡向作用弱.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云南松林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土壤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境内,云南松林水平分布范围北至28°23′33″N,南至23°01′20″N,东至97°46′39″E,西至105°54′05″E;垂直分布海拔跨度在710~3320m之间,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500~2500m,占云南松林总面积的66.66%;云南松林下的土壤包括8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多,占61.58%,其次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就分布的坡向而言,在阳坡的分布多于阴坡,前者占58.29%,后者占41.71%,但分布于阴坡的云南松林质量总体上优于阳坡,前者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9.1m3/hm2,后者平均为74.0m3/hm2;坡位分布方面,分布于中坡位的云南松林最多,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的居第3,分布于山脊的居第4;从林分质量上看,山脊上的优于上坡位的,上坡位的优于下坡位的,出现了林分质量与立地质量相背离的情况,但下坡位到山脊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存云南松林中,人为干扰因素取代立地质量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云南松林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南京地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与林木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在气候-土壤-植物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水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南京地区马尾松林的土壤水分变化,确定了一些土壤水分常数,划定了四个土壤水文阶段,揭示了4—6月份为林木生长旺盛、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但稍不稳定时期,这一阶段的水分供应对林木生长起决定作用,并指出,若在土壤水分比较稳定的20厘米土层深度以下采取措施促进林木根系往深层发展,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文中还运用相关分析来研究马尾松林木的树高和早、晚材生长同水热系数及土壤水分供应的关系,以相关计算和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明,尚可利用水热系数(特别是和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结合起来)估算和预报林木生长量。  相似文献   

12.
湿地松丰产林的立地条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较系统地调查研究了湿地松在我国十五个省(自治区)引种栽培的生长情况和生态条件。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析阐明了建立丰产林基地的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以及在建立丰产林基地中,造林地选择的地形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确定气候、土壤和海拔对兴安落叶松林生长指标的影响以及路径关系。【方法】选取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太阳辐射、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海拔作为影响因素,探究兴安落叶松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树高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利用AMOS 21.0软件构建衡量兴安落叶松生长的3个指标与气候、土壤和海拔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兴安落叶松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随着海拔、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树高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对兴安落叶松生长的总效应系数为0.200且是正向效应,海拔对兴安落叶松生长的直接效应(0.224)大于间接效应(-0.024);气候因子对兴安落叶松林生长的总影响系数为-0.771且是负向效应;土壤因子对兴安落叶松生长的总影响系数为-0.216,其对兴安落叶松林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气候因子的总影响系数绝对值最大,其次是土壤和海拔,兴安落叶松林静态生长主要受到气候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探讨土壤碳库的空间变异特征、准确评价区域碳库的影响机制,选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的实地采样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拟合,探求不同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在1.91~16.63 kg/m2范围内变化,其平均密度为7.42 kg/m2;各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拔 >坡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道路或村庄最短距离(DIST);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随空间位置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海拔、坡度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负相关,而NDVI、DIST 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岩性上马尾松、杉木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通过方差分析,对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11年生马尾松、杉木生长和生物量研究,以揭示岩性-土壤与马尾松、杉木生产力的关系,为系统培育马尾松、杉木速生丰产林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对马尾松、杉木的高、胸径生长及单株生物量效应影响不同,但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即高生长和单株生物量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硅质砂页岩,胸径生长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煤系硅质砂页岩>第四纪红色黏土,马尾松的生长略好于杉木;马尾松、杉木各自的高生长、胸径生长以及去皮干、干皮、叶、根、和全株的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带皮枝的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而在两树种之间则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恢复过程中,林分的结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幼龄林、中龄林到近熟林,林冠层(林木胸径DBH>5 cm、树高H>5 m)的个体密度、胸高断面积...  相似文献   

18.
研究确定了短周期湿地松纸浆材林的最适立地条件为16指数级以上,最佳主伐年龄为10~12 a,最适经营密度模型为n=23 360.6/d.以荻取最大树干生物量为经营调控目标,采用动态规划法进行短周期湿地松纸浆材林的优化经营调控,并依据调控结果编制了模式林分的生长过程表和优化经营调控表,以期为湿地松纸浆材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影响木材密度的晚材率、胸径、木材年龄、径向生长速率和抽样点相对位置的5个因子中,晚材率是影响木材密度最重要的因子。根据晚材率可精确地估算马尾松天然林林木胸高木材密度。在包括有晚材率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中,随着所含因子的增多,估测效果并非相应地增加。所以,不能以树木常用测定性状如胸径、树高和年龄来预估胸高木材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