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盐酸介质中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对钢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氯代十六烷基吡啶(RNCl)在盐酸介质中对钢的缓蚀作用,发现在盐酸介质中,RNCl对钢的缓蚀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RNCl体积分数达5×10-6,其对钢的缓蚀作用不再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吸附模型的讨论发现,在30,40℃时RNCl在钢表面的吸附满足Langmuir吸附方程,而在50,60℃时,RNCl在钢表面的吸附满足Frumkin非理想吸附方程,并求得相关的热力学参数.用吸附理论讨论了缓蚀作用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低碳钢在硫酸溶液中的腐蚀及TX—100对其腐蚀的影响。在30℃至45℃范围内,TX—100随浓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缓蚀作用,且温度升高缓蚀作用增强。根据实验结果,对缓蚀机理和腐蚀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X—100的加入并不改变腐蚀反应的机理,缓蚀作用的重要原因是TX—100在低碳钢表面上发生了吸附,这种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式。  相似文献   

3.
在30℃至50℃范围内,在1mol·1~(-1)MgCl_2电解液体系中,用微分极化电阻测量技术和微分电容测量技术研究十二烷基三甲基碘化铵(DTMAI)添加剂对铝的阳极过程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DTMAI是铝的有效缓蚀剂,缓蚀效率随着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DTMAI吸附在铝表面上,且吸附服从Langmuir等温式。这种吸附的特点是吸附过程的总熵增加,且总熵变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是由于熵效应而不是焓效应。因此,DTMAI在铝表面上的这种吸附作用是其具有良好缓蚀作用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失重法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及电化学阻抗谱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冷轧钢在0.1 mol/L HAc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SDS在0.1 mol/L醋酸溶液中能对冷轧钢起到较好的缓蚀作用,缓蚀率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最大缓蚀率可达94%.塔菲尔极化曲线表明SDS为抑制阴极为主型缓蚀剂.缓蚀剂在钢表面的吸附是自发、放热过程且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SDS在钢表面发生物理吸附的同时伴随化学吸附的发生,吸附为熵增过程.  相似文献   

5.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0.5-2.0mol/L硫酸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氯化钠对冷轧钢的腐蚀影响.研究表明:CTAB与NaCl的混合物表现为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混合物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都表明CTAB与NaCl对硫酸中钢的腐蚀存在缓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失重法研究了盐酸溶液中硫脲对铝的缓蚀作用,发现硫脲吸附在铝表面上,且基本上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作者认为,这种吸附可能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在25℃和35℃的条件下,用电化学方法,对铝在含有不同浓度硫脲的盐酸溶液中进行腐蚀电位测试。结果表明,缓蚀率随着硫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些结果与用失重法所测试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硫酸介质中四唑类化合物对紫铜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5-(4-羟苯基)-1,2,3,4-四唑(4-HPTT)和5-(4-氨苯基)-1,2,3,4-四唑(4-APTT)在暴露于空气的0.5 mol/L H2SO4介质中对紫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0.5 mol/LH2SO4溶液中,4-HPTT和4-APTT对紫铜的缓蚀效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4-HPTT和4-APTT浓度为0.25 mmol/L时,缓蚀效率分别达到99.3%和97.6%;4-HPTT为阴极型缓蚀剂,而4-APTT为混合型缓蚀剂;加入4-HPTT和4-APTT后紫铜的腐蚀控制步骤由活化和扩散的混合控制过程改变为电荷转移过程;4-HPTT和4-APTT在紫铜/溶液界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8.
以一种双吡啶基离子液1,1’-双(羧甲基)-(4,4’-联吡啶)-1,1’-溴化二铵([BCBD]Br)作为缓蚀剂,研究其在1 mol/L盐酸介质中对低碳钢的缓蚀行为。通过失重法、电化学测试、扫描电镜(SEM)等研究[BCBD]Br的缓蚀性能,并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分析[BCBD]Br的缓蚀机理。实验结果表明,[BCBD]Br在不同温度和不同腐蚀时间内均具有较好且稳定的缓蚀性能,缓蚀效率随着[BCBD]Br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0℃、1.0 mmol/L时缓蚀效率最高,为96.31%。[BCBD]Br是以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在低碳钢表面同时发生物理和化学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量子化学计算表明,[BCBD]Br在低碳钢表面的吸附位点分布在吡啶环上,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盐酸介质中油酸钠在钢表面的吸附及缓蚀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失重法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SO)对冷轧钢在1.0mol/LHCl介质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油酸钠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缓蚀率随油酸钠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油酸钠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校正的Langmuir吸附模型.通过吸附理论和动力学Arrhenius公式分别求出了相应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吸附自由能ΔG0,吸附热ΔH0,吸附熵ΔS0)和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Ea,并根据这些参数详细讨论了缓蚀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失重法研究了在盐酸溶液中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对铝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SLS自盐酸溶液中在铝表面上产生了吸附,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时研究了SLS与Triton X-100复配时的缓蚀协同作用,认为二者在铝表面上的混合吸附是产生缓蚀协同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在125℃到200℃温度范围内,研究了十一种中国脂松香的粘度与温度关系。松香粘度是用高温毛细管粘度计测定的,然后用v=C下公式计算,式中v[厘斯]是脂松香粘度,C是仪器常数,下[秒]是时间。 将粘度数据和软化点以及温度关联获得计算这些数据的方程式。下面的方程式在125℃到200℃温度范围内能很好地符合松香的实验数据式中t_s[℃]是软化点,t[℃]是松香的温度,v[厘斯]是脂松香的粘度。应用此方程式可以根据松香的软化点和温度计算其粘度。  相似文献   

12.
以探讨松香连续法制备EVA热熔胶的可行性为目的,通过对比实验比较了连续法和分步法的优缺点,考察了连续法制胶中松香酯化的合理时间及松香与EVA合适的质量配比,结果表明,松香连续法制备EVA热熔胶在实验阶段是可行的;连续法所得热熔胶与分步法所制热熔胶相比有色泽浅、粘合力强的特点;在以ZnO(松香的0.3%)作催化剂、季戊四醇用量为松香的15%、复配抗氧剂用量为松香的0.2%、石蜡用量为EVA质量的10%、酯化温度为270℃、制胶温度为200℃的条件下,连续法制胶中松香酯化的合理时间为6~7h,松香与EVA合适质量配比为30/50~40/5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了色泽淡黄、粘合强度为675g、流动性为2.5mm/10g的EVA热熔胶。  相似文献   

13.
<正>马尾松松脂的树脂酸部分包括:海松酸,山达海松酸,异海松酸,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枞酸,新枞酸和脱氢枞酸。松脂在加工过程中、海松酸型酸变化不大,枞酸型酸则发生较大的变化。在140°—200℃煮炼松香时,左旋海松酸不断减少,长叶松酸,新枞酸和枞酸不断增加。在松香冷却过程中,枞酸型酸继续异构化,长叶松酸和新枞酸逐渐减少而导致枞酸自始至终不断增加,这是马尾松松脂在现有生产工艺条件下树脂酸异构变化的客观规律。 利用树脂酸的异构规律,树脂酸组成与比旋值和结晶趋势的关系,控制松脂蒸馏(温度和时间)和冷却的工艺条件,可以得到比旋值在适宜范围内,结晶趋势最低的优质松香。松香的比旋值是松香结晶趋势的有效指标。以福建尤溪松香为例,长叶松酸与枞酸含量比在1:1.5~1.8时,比旋值+4°~+12°,结晶趋势接近于0%。各地松香均有一结晶趋势最低和最佳比旋值范围。 防止松香结晶现象,除了控制树脂酸组成的主要内因外,尚须注意外界气温、晶种、水份、添香、震动等引起松香结晶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氨基酸对A3钢的缓蚀作用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了由豆类水解所得复合氨基酸对A3钢的缓蚀作用。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盐酸介质中,当缓蚀剂<1.0%时,抑制系数为lgr=2.41+0.46lgC主要表现为抑制阴极过程,呈现负催化效应。当添加量>1.0%,腐蚀电位开始正移。体系升温后,缓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阻止阳极溶解。  相似文献   

15.
松香胺扩大试验设备和工艺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松香胺制备试验初报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松香胺制备扩大试验的工艺流程、反应原理、主要设备及操作方法。对松香胺制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对松香腈的加氢工艺流程,即釜式加氢与带氢气循环的管式加氢作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带氢气循环的管式加氢,吸收效率高,生产能力大,适合于松香胺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以松香和甘油为原料,在磷酯类、硫酚类和多酚类抗氧剂的协同作用下制备浅色松香甘油酯,并考察了各类抗氧剂复合对松香甘油酯酯化产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料松香和甘油加入量为2.4:1(摩尔比),抗氧剂168、维生素E和抗氧化剂923的加入量分别为松香的质量的0.3%、O.3%、0.3%,在氮气的保护下,270℃恒温反应8h后,制得松香甘油酯的酸值为7.66mgKOH/g,软化点为92.0℃,色泽为加纳色3号.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研究了我国马尾松松香结晶趋势较大的原因、结晶趋势与树种、树脂酸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抑制松香结晶趋势的方法。试验采用改变松香中某种树脂酸含量的方法进行。结晶趋势测定采用国际通用的Palkin和Smith法(松香:丙酮=1:1)。 试验得到下列结果: 1.马尾松松脂和松香中均含有较高的枞酸型树脂酸(70%以上),导致松香具有较高的结晶趋势。 2.改变马尾松松香组成中海松酸型酸、脱氢枞酸的含量对减小其结晶趋势无明显的作用。对松香结晶趋势起重要作用的是枞酸型树脂酸中的长叶松酸与枞酸的含量。 3.马尾松松脂(60%)与湿地松松脂(40%)混炼或马尾松松香与适量(40%,以松香计)湿地松松香混合,混合松香具有良好的结晶趋势指标,析出结晶的时间约2小时,其组成中长叶松酸与枞酸的含量比在1:1.10—1.40范围内。 4.江西吉安湿地松松香具有较小的结晶趋势,析出晶体时间约2小时。但如加入纯枞酸使其量为松香量的30%以上时,其结晶趋势即行恶化,在15分钟内即析出树脂酸晶体。  相似文献   

18.
马来海松酸酐合成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与环己胺成盐的方法分离松香中的树脂酸,在催化剂对甲基苯磺酸存在下与马来酸酐进行Diels-Alder反应合成马来海松酸酐. 当松香、马来酸酐摩尔比为1.9∶1.0,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4h时,MPA的收率可达70.3%.  相似文献   

19.
用密度泛函方法, 研究铜催化二羟基乙酸、 胺和炔三组分脱羧偶联反应的机理. 通过计算实验提出的反应机理, 给出并计算新的反应机理: 二羟基乙酸与胺原位生成的亚胺盐, 先配位到催化剂的铜中心发生脱羧反应, 再进行端炔配位和插入、 质子化、 亲核加成、 配体交换等步骤.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该机理的决速步骤为端炔插入, 反应能垒为129.8 kJ/mol, 与实验反应温度为110 ℃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以氢化松香与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了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继而与丁二酸开环酯化制备了双氢化松香丁二酸二缩水甘油酯.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响应面软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h,n(氢化松香缩水甘油酯):n(丁二酸)=2.5:1,二甲苯10ml,收率为75%左右.红外光谱分析并结合羟值数据表明得到目标产物.对酯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85.76kJ·mol^-1,指前因子A=3.83×10^11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