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β收敛回归检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对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并分析其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的框架,对1993—2012年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时期建筑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6%,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则未有明显提升;TFP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增长速度在2004—2007年处于最高水平,随后呈下降趋势;全国及东部、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TFP增长具有绝对β收敛,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收敛性则不显著;经济环境、行业科技能力、行业市场结构等3类因素的变动与TFP增长存在关联,其中,外资建筑企业比例指数与TFP增长指数具有最高的灰色关联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运用DEA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2002—2012年30个省份的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存在差距且有拉大的趋势,东部地区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最低。在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和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影响力最大,研发全时人员与出版科技著作数量次之,科技成果国家级奖项与专利授权数对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科学管理研究》2016,(4):13-16
运用DEA模型对2005~2013年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从而在全国各省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两个层面测量了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其中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西部居中,中部最低。我国各省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差异较大,但差异正在逐步缩小,而区域内差异对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0-2014年中国四大地区及其省域的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作为人口和产业城镇化扩张指标,通过运用相关软件和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四大地区及其省域的"人口-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化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显示:1)中国及四大地区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各地区间差异依然存在,其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现为:东、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中国各省域"人口-产业"城镇化耦合指数和耦合协调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布局上:一方面,省域耦合度空间趋于一体化;另一方面,耦合协调的省份逐渐增多,且其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科技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生产技术存在异质性.为此,本研究将中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基于线性对数技术的共同前沿方法,提出了考虑生产技术异质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各省份和各地区在2006~2015年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省份能源无效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的省份都有一定的能源效率提升空间.东部地区年平均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应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能源效率,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同时提高技术和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DEA模型不能对有效决策单元作进一步评价的不足,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2007~2011年间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1年间,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总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仅在2011年由于房地产投资降温出现些许下滑,同时,建筑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总体上规模效率却出现了下降;从横向上看,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要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建议政府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创立自身品牌,避免盲目的规模扩张;重点扶持西部建筑企业,加大东西部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部地区2012—2016年高技术产业数据,利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具体分析了中部6省高技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绩效,结果显示: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在地区和行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取得了较大成果,其投入产出效率整体较高,R&D投入产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行业差异较小. 2012—2016年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全要素生产效率在上升,这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变动,说明近几年中部崛起战略和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有较好的成果.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偏离份额模型对各地区2001—2016年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三大地区能源终端消费在2001—2008年阶段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各行业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2009—2016年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东部和中部工业能源消耗下降幅度最大,带动了总体能耗的下降.②结构偏离分量方面:2001—2008年,建筑业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速,对于区域总体能源消费的推动作用较小;2009—2016年,工业和其他行业能源消费增速较低,而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费增速较高,对区域能源消费的推动作用较大.③竞争偏离分量方面:中国三大地区能源终端消费行业差异显著.2001—2008年,东部地区的工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增速高于全国,中部地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增速低于全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全国;2009—2016年,东部地区各行业能源消费增速均低于全国,中部地区除工业能源消费外,各行业能源消费增速仍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测度2005-2011年中国住宿业能源效率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住宿业能源效率水平一般,只有少数省份达到能源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按区域分类特征显示,东部地区能源效率、纯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与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格局相似的特征.规模效率则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大于规模效率.(2)2005-2011年,中国住宿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是逐步提高的,2008-2011年的提高幅度和速度均快于2005-2008年.技术进步的幅度和速度均高于技术效率提高的幅度和速度,技术进步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从区域能源效率及分解的变动特征看,东中西三大区域住宿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差异都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三大区域的技术效率变动及其分解呈波动性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以DEA-Malmquist模型测算的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呈现先上升再降低的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升高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粮食生产技术进步1个单位,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降低0.38 t/万元;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削减作用在东、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明显;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降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化肥、农药施用效率。为此,要积极发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功能,因地制宜推进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重点推广减肥减药技术,不断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和农药施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7—2005年中国大陆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地区农业生产绩效的动态表现与地区差距。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但整体在1997—2005年间农业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农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是农业经济地区差距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在农业制度环境中,农村市场化程度、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呈现显著正效应,而农村金融发展却对技术效率呈现明显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中部崛起战略的成败,中部崛起战略实施5年之后,中部地区的科技竞争能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有被西部赶超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中部地区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产出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机制存在缺陷。运用密切值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中部六省内部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和改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是中部六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中国旅游业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区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为缩小地区旅游业发展差距提供参考依据.借助修正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中国大陆31个省(市及自治区)2000年-2016年的旅游业发展效率,并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4个时间节点,利用G指数、锡尔系数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格局及其变化,并运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模拟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年-2016年中国大陆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均有所提高,正在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型;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四大板块内部,但区域差异已波动缩小;旅游业综合效率受旅游产业地位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纯技术效率受到交通可达性的正向影响最大,规模效率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重视程度驱动.  相似文献   

14.
从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基于"谁消费、谁生产"的原则,构建资源占用变动的指标来定量评估产业转移,进一步将产业转移分为传统的基于生产份额变动的显性转移和考虑消费变动的隐性转移。对我国30个省份3个主要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7年期间造纸及纸制品业主要向东部地区转移,且主要为生产份额扩大的显性转移;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也主要向东部地区转移,但以生产产品更多地为其他地区所消费的隐性转移为主;农副食品加工业则主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显、隐性转移均较明显。不同产业表现出不同的产业转移特征,未来应制定差别化的产业转移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15.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为准确把握中国省级基础设施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构建省级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三大地区基础设施发展呈现“东—中—西”递减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省域差异,尤以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发展趋势上看,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相对稳定,而中西部地区呈现波动发展趋势。建议三大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省级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发现使用不同的DEA模型会显著地影响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效率测度指标的选择对于结果的影响远远小于不同的生产前沿面假设。进一步分析发现,SBM模型更符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现实含义。基于SBM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虽然2005—2013年期间在整体上有所改善,然而省际之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却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从路径依赖方面,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2年~2007年中国28个省的创新产出进行研究,运用Stata软件计算结果,得出主要研究结论:东部地区创新系统不存在路径依赖,中西部存在路径依赖性.但中部地区有弱化原有路径的趋势,而西部地区有强化原有路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为省级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59年—2017年13届全运会奖牌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角度对60 a来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等级分区中80%为中低水平区,高水平区仅占20%.东、中、西地区差异明...  相似文献   

19.
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2007—2016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碳排放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效率分布不均衡,北京的碳排放效率居全国首位.全国整体碳排放效率自2007年起小幅度下降,2015年后略有提升.从四大区域来看,居碳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