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紧急避险车道全宽型服务车道设置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置全宽型服务车道且避险车道制动床宽度为9.0m与4.5m的断面条件下,利用UCWin Road Ver.9驾驶模拟仿真平台测试了5名驾驶员48次驶入避险车道的几何运动参数.选取方向盘转速指标对车辆驶入紧急避险车道的最小转向半径、方向调整时间、转向角幅值、转向角频率指标进行提取,选取横向偏移率指标对起弯点进行提取与理论验证,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检验了5个指标与驶入速度的相关性,运用方差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了5个指标与全宽型服务车道设置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制动床宽度为9.0m且服务车道设置于制动床左侧时,车辆行驶稳定性强,驶入紧急避险车道难度小,供车辆方向调整的距离长,驾驶员心理紧张程度低.当制动床宽度为4.5m且服务车道设置于制动床左侧时,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强且易于驶入紧急避险车道.  相似文献   

2.
在紧急避险车道断面宽度为4.5,7.7,9.0和12.2m条件下,利用UCWin Road Ver.9驾驶模拟仿真平台测试了5名驾驶员48次驶入紧急避险车道的几何运动参数.选取方向盘转速、方向盘转角、横向偏移率指标分别对车辆驶入紧急避险车道的最小转向半径、方向调整时间、转向角幅值、转向角频率和起弯点指标进行提取,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断面宽度、驶入速度、断面宽度与驶入速度的交互作用对5个指标影响的显著性,通过多重分析检验不同断面宽度下各指标差异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断面宽度4.5m时最小转向半径、转向角频率、转向角幅值与其他3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失控车速90km·h~(-1)时车辆即面临侧滑风险,车辆驶入紧急避险车道的难度大,驾驶员心理紧张程度高.仅断面宽度12.2m时起弯点位于渐变点之后,其起弯点与渐变段起点的差值与其他3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断面宽度对方向调整时间影响显著且不同断面间的方向调整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方向调整时间与断面宽度呈幂函数关系.综合分析,紧急避险车道的设置宽度不宜低于7.7m.  相似文献   

3.
避险车道驶入角的大小对避险车道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是影响避险车道功能发挥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分析失控车辆在转弯时的受力情况及运行特征,得出了失控车辆驶入避险车道时的横向倾覆条件和横向滑移条件,保证失控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避险车道驶入角的设置方法,给出了在不同渐变段长度下避险车道驶入角的最大限值。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性分析,说明所给出的避险车道驶入角限值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8处紧急避险车道主线外侧车道车头时距的收集与分析,运用拟合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当外侧车道交通流小于500veh·h-1时,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考虑主线外侧车道交通流量、失控车辆的速度与失控车辆汇入的临界间隙,应用微分法求导得到失控车辆汇入主线外侧车道的汇入概率模型.通过分析失控车辆汇入主线外侧车道的换车道驾驶行为,得到了不同路面状况下车辆汇入临界间隙.在保证失控车辆95%的汇入成功率条件下,计算不同路面状况、主线外侧交通流量与驶入速度下的辅助车道长度设置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避险车道设计规范或指南不完善,存在设计缺陷的避险车道易诱发失控车辆冲出避险车道末端或在制动床上侧翻等事故,严重威胁驾驶员生命。以往研究还不能体现车轮沉陷变形对失控车辆减速作用的影响。为此,从颗粒层面入手采用离散元方法,分别构建集料离散元和车轮离散元,在PFC3D软件平台建立集料-车轮三维离散元模型;采用模拟静力三轴压缩试验标定集料离散元颗粒微观参数;采用实车足尺试验数据标定车轮离散元颗粒微观参数。利用标定后模型对失控车辆在避险车道制动床上的减速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设计4组数值模拟试验分析失控车辆车轮沉陷深度、停车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避险车道制动床长度设计和集料铺筑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避险车道设计规范或指南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UC-win Road 9.0驾驶仿真平台,对设置于右转圆曲线的紧急避险车道的流出角与引道阈值进行研究.选择方向调整时间、最小转向半径、方向盘转角幅值、方向盘转角频率4个指标对16名驾驶员驶入避险车道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各指标与圆曲线半径的定量关系模型.随后,通过二阶聚类的方法缩小了流出角度与引道的设置范围.最后,考虑车辆的横向行驶稳定性,确定了避险车道的设置参数.建议将紧急避险车道设置于半径1 000m及以上的主线处,流出角0°~5°,引道6s设计行程.条件困难时,紧急避险车道可设置于半径600~1 000m的曲线处,流出角0°~5°,引道为9s设计行程,流出角5°~10°,引道为12s设计行程.  相似文献   

7.
紧急避险车道驶出角度及引道长度设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UCWin Road Ver.9驾驶模拟仿真平台测试5名驾驶员144次驶入紧急避险车道的运动参数.依据方向盘转速提取调整段长度、调整时间与最小转向半径指标,分析3个指标与驶入速度、驶出角度的相关性,并基于二阶聚类模型提出紧急避险车道驶出角度与引道长度设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紧急避险车道驶出角宜在5°以内,最大宜在12.5°以内,且必须在引道设置超高.引道设计长度宜采取调整时间作为控制指标,驶出角在5°以内时引道长度为6s设计行程,驶出角在5°~12.5°时引道长度为9s设计行程.  相似文献   

8.
避险车道常见事故与设计缺陷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险车道做为一种挽救交通事故的手段,是使失控车辆强制停止,以保护失控车辆自身及主线车辆和周围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然而今年来发生一些由于"避险车道不避险"而造成的交通事故。本论述通过近年来一些避险车道典型的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其主要的设计方面缺陷,提出一些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应用于今后的设计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苜蓿叶立交集散车道内车辆运行速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高速公路苜蓿叶立交集散车道车辆运行速度特征和速度值,确保车辆在集散车道上运行协调可控,使车辆在行驶时能够安全运行。采用雷达测速仪对集散车道各出入车辆运行速度进行实地采集,选取互通立交集散车道特征点处自由流状态下车辆速度作为分析样本,建立主线车辆通过集散车道驶出高速和相交高速车辆通过集散车道驶入主线的速度运行曲线。结果表明:车辆通过集散车道进入出口匝道1,整个车辆运行过程中处于减速状态,从分流点到鼻端减速较慢;而从鼻端到第一个出口车辆减速较快。车辆通过集散车道进入出口匝道2,车辆先减速后匀速,到达交织区时再次减速,最后驶入匝道。车辆从入口匝道1进入集散车道,车辆以较为稳定的加速驶入主线。车辆从入口匝道2进入集散车道,先以较大的加速行驶,后缓慢加速驶入主线。可见,车辆通过集散车道出入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呈现出规律性。通过对车辆运行速度分析,对集散车道车辆的交通安全防控和规范的完善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避险车道末端的消能轮胎是对制动床上失控车辆进行强制减速消能的设施,消能轮胎的布置方式影响消能性能.为此,首先利用LS-Dyna软件建立8R22.5轮胎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次对轮胎进行径向压缩试验和轴向压缩试验;最后使用整车模型与消能轮胎分别进行水平堆放和竖直堆放碰撞试验.从失控车辆速度、加速度以及碰撞接触力等方面分别对两种堆放布置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竖直堆放布置方式的消能轮胎的制动效率比水平堆放高,且更适合运用于场地条件受限制的避险车道末端;采用水平堆放布置方式的消能轮胎在最大吸能量以及对车辆及乘员的保护性能方面效果更好,场地条件允许情况下应优先采用水平堆放的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道路骨架性的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在总结现有城市道路分级理论存在的不足基础上,从道路在路网中承担的结构功能角度指出,道路骨架性是城市道路分级方法的重要依据.然后提出了道路骨架性的定义,采用介数中心度作为定量描述道路骨架性的计算指标,并建立了依据道路骨架性定量划分道路等级的计算分级法;最后采用多个城市的现状与规划道路网数据,比较了计算分级法和传统道路分级方法所得到的道路分级结果的相似程度,验证了所提出的计算分级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公路病害日益严重的局面,分析了病害产生的背景、原因,提出了处治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助动自行车在道路骑行时需要克服的线性、非线性和惯性阻力的函数表达式的分析,选择相应的模拟负载加以仿真,实现了用室内的试验台替代道路骑行试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病害的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道路病害的种类,提出了严格控制路基填料质量、积极推广新工艺、注浆加固局部地基等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沥青路面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根据沥青路面调查与综合评价结果。提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和矫正性养护的对策,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尚颖 《天津科技》2014,(12):60-62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城市道路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道路不仅要宽阔、通行顺畅,道路景观也要设计美观。这既是城市建设的要求,也是城市环境提升的需要。阐述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分析了景观与道路景观的区别及道路景观设计的必要性,并概括介绍了天津市道路景观规划现状。  相似文献   

17.
假设相同道路用地面积下的4种路网模式,基于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排队论,分别计算并讨论以下两种情形4种路网模式中车流沿横向或纵向行驶产生的总耗时变化趋势:到达率相同,道路用地面积率持续变化;道路用地面积率相同,到达率持续变化.并对总耗时和趋势变化曲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车流到达率不高,即交通量不大的情况下,低密度、红线较宽的路网模式(模式1)具备一定优势;当交通量增多和出现拥堵时,高密度的单行线路网系统(模式4)更具优势.关键结论可直接指导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8.
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城市道路绿化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城市道路绿化的总体要求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道路绿化应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结构与风对道路污染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太原市长风大街的绿化状况。  相似文献   

19.
根据道路的构成要素,从平面线型、横断面设计、道路绿化、路面铺装、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精心设计才能做好太原市道路旧路的改造设计工程。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道路建设中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各阶段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