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压缩空气为介质,对两种四流道喷嘴涡流管内的温度分布及能量分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涡流管内的温度分布曲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冷气流分量的增加,冷气流的温度逐渐升高,制热效应增加,制冷效应和冷热分离效应降低,喷嘴形式对涡流管制冷效应影响很大,实验测得的温度分布趋势与理论一致.  相似文献   

2.
流动分离是关系到叶轮机械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流动现象。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一复杂流动现象的特性和物理模型,该文应用激光Doppler测速仪和七孔气动探针对一环形压气机叶栅在大攻角下的流道内部和流道出口的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流动严重分离情况下的流场速度、湍流度、湍流应力、总压损失及静压等重要流场参数的分布和分离区的形态。实验结果揭示: 在分离流动中粘性分离和惯性分离并存; 分离后的流场呈现出主流、剪切流和分离涡流三区共存的特征,其中速度剪切层对叶栅特性产生显著影响; 在分离边界附近,流动参数变化剧烈,可作为判定分离边界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何鹏  张成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1):4264-4272
为了探究大管径涡流管内流场分布规律和冷热分离机理,建立大管径八流道螺旋喷嘴涡流管三维模型,选取甲烷作为工质气体进行数值模拟,并对相关物理场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涡流管内径向存在一环形区域,内外旋流气体在区域内相互剧烈作用,总压迅速减小,不可逆熵增大,能量快速传递,总温产生分离;同时,在一定入口总压、总温下,调节热端出口背压,涡流管存在最佳的制冷、制热温差以及最优的制冷、制热量,且同一冷流比下,工质气体的单位制冷量要优于单位制热量。  相似文献   

4.
应用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 AC)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由于其结构简单、响应频率快、可实现实时定量控制等优点,正在成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基于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DES)和等离子体唯象体积力模型的方法研究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对NACA0015翼型在攻角为20°情况下流动分离控制。结果表明: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在高雷诺数、大攻角下对翼型分离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可以达到增升减阻目的,且流动控制效果比定常激励效率更高;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流动控制与定常等离子体激励流动控制机理不同,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通过促进分离区内速度脉动,对流场产生非定常的干扰,使得分离剪切层提前失稳,增强流场涡结构的掺混,从而抑制流动分离。  相似文献   

5.
考虑到切向入口压力与冷气流率两个特定因素对涡流管制冷性能的重要影响,通过系统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涡流管制冷效应、单位制冷量和绝热效率随此二者因素的变化规律,并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给出相应的经验方程.结果表明:当冷气流率不变时,制冷效应、单位制冷量都随入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绝热效率几乎不受入口压力的影响;在入口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制冷效应、单位制冷量和绝热效率都随冷气流率的增大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在某一冷气流率下,制冷效应、单位制冷量和绝热效率最大,但是最大值所对应的冷气流率值却完全不同;对于本实验所用的涡流管,给出的经验方程能很好地与实验数据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涡旋射流控制流动分离的物理机理,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对涡旋射流控制下的矩形扩压器流场和射流流向涡结构的生成、发展等动力学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射流产生的流向涡将主流高动量气流带入分离区,增加了边界层内气流流动方向的动量,使流动分离得到了抑制.射流流场的涡结构主要由射流剪切层涡、马蹄涡、尾涡组成,由于速度梯度大小的变化,使得射流剪切层涡系的结构随着时间推移从涡卷演化为涡环.对于脉冲射流,在低频脉冲下,射流产生的流向涡呈涡卷结构,流动控制效果明显.在高频脉冲下,射流剪切层涡演变成间歇涡环结构,流动控制效果减弱.通过对比脉冲频率和占空比对流动控制的影响发现,占空比为0.5、频率为20Hz的脉冲射流具有较好的流动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变弯度机翼准定常流动分离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可实现弯度主动变形的机翼模型,搭建了相关的风洞测力及流场显示实验平台.低速风洞测力实验揭示了机翼弯度连续准定常变形下的流动分离特性,发现其与固定弯度下的流动分离有着显著区别,采用前缘和尾缘两种分离机制分析和解释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相关的流场测量结果验证了上述解释.在流动分离条件下,研究表明可变形飞行器外围流场结构不仅与当前时刻的飞行器外形及来流条件有关,而且还和流场变化的历史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8.
几种翼型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及流阻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Re=4000~38000的紊流范围内,对矩形风道内分别布置有单排一对直角三角翼、矩形翼和梯形翼(斜边倾角φ=20°和12°两种)等涡流发生器的强化换热和压降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在稳态的气 水逆流换热方式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各涡流发生器的宽度b=70mm、高宽比h/b=1/2及迎流攻角β=60°的共性条件下,矩形翼强化换热的效果最好,φ=20°梯形翼次之,直角三角翼和φ=12°梯形翼再次;矩形翼压力损失最大,直角三角翼和φ=20°梯形翼流阻较小.  相似文献   

9.
后台阶分离再附湍流流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激光粒子图像速度仪(PIV)对低速水槽中二维后台阶分离再附湍流流动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通过大量重复高空间分辨率瞬态速度场测量,获得了时均再附点位置和时均速度场.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流向、法向速度分量的脉动场、雷诺应力场和展向涡量场,并给出了小涡结构配对、合并和大尺度相干旋涡结构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流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流动注射分析(Flow Injection Analysis,简写成FIA)是由丹麦工业大学的茹奇卡(J.Rueicka)和汉森(E.H.Hansen)教授于1974年首次倡导的一门新型分析技术。它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化学分析可在非平衡的动态条件下进行。FIA方法以其独有  相似文献   

11.
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Rushton桨在全挡板搅拌槽内的流场结构进行了研究。在同一搅拌槽中采用固定雷诺数的放大准则,对比了不同直径的Rushton桨的速度和湍流动能分布。结果表明,Rushton桨叶产生的径向射流沿径向方向是向上方倾斜的,倾斜角度在5°~6°;在排出区,湍流动能沿径向先增加至一峰值后减小;不同桨叶直径的Rushton桨,无因次化后的速度和湍流动能的大小分布在桨叶附近几乎没有差别,但随着桨叶直径的增大,剪切速率和输入功率减小,射流偏角和排出量增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两种纹影显示方法对平面斜向自由剪切层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揭示了其中的流动结构尤其是螺旋涡的一些变化规律和特征,并对实验方法进行了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粒级分离效率和压力损失为指标 ,对 3种入口件、5种溢流管、5种分离腔以及 5种入口截面所构成的数十种旋流管结构方案进行了实验研究 ,由此开发出一种新型即双锥单柱形液液旋流分离管 ,其与常规双锥双柱形旋流管的区别主要是变柱形尾管为锥形尾管 ,改善了旋流管下游的流场分布条件 ,延长了液流在旋流管中的停留时间 ,降低了管内压力损失 ,使相同条件下旋流管的临界分离粒径由后者的 6 0 μm 减少到 30 μm,管内压力损失由后者的0 .30 MPa降低到 0 .2 0 MPa,从而既突破了现有液液旋流分离管的结构限制 ,在分离特性和压力特性方面也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湿气再循环超音速分离管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该装置可循环地将天然气中的重质烷烃和水分离出来;其主要优点包括结构紧凑,无化学污染,节能环保,从而能够提高分离效率。内置旋流器的旋流特性和阻力特性对超音速分离管的工作性能有重要直接影响。目前设计加工了一套再循环超音速分离管,并搭建了室内实验台,分别对采用内置旋流器A型和B型对再循环超音速分离管的脱水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流动阻力小,旋流强度高,分离效率好的内置旋流器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内置旋流器A型具有较强的旋流特性,B型具有较强的阻力特性。采用内置旋流器A型的分离管分离效率高,脱水性能好,因此得出内置旋流器的旋流特性相比阻力特性对分离管的脱水性能的影响更大,内置的旋流特性越好,超音速分离管的脱水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翼型绕流产生的湍流边界层脉动压力激励结构振动易引起流激噪声的问题,设计了三种不同尾缘(尖锐型、方型和鱼尾型)结构的翼型,采用大涡模拟(LES)和声振理论计算了其流场和声场,并在水洞中开展了声振特性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攻角下各翼型的声振特性:各翼型的振动加速度总级和总声压级均随着攻角的增大而增大,其频谱曲线除峰值点外...  相似文献   

16.
对国内外两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从管壁结构、理化性能和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试验研究两组人造血管管壁的宏观及微观结构、表面润湿性、结晶度和融熔温度、周/轴向拉伸、顶破拉伸以及手术线固位强力,对比两组样品的性能差异,并分析了导致差异的可能原因,讨论了管壁结构、理化性能与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产和进口ePTFE人工血管试样均为双层结构,两者都有良好的疏水性表面和抗水渗透性.但进口试样具有更加规整均匀的节点和纤维形态结构,有利于人工血管的生物耐久性.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多元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的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将模型计算值与其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研究了扁管孔数、扁管内孔高宽比、流程布置、各流程间扁管数分配方式等参数对平行流冷凝器传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扁管孔数的增多,换热量逐渐增大,制冷剂侧压降逐渐减小,空气侧压降逐渐增大;随着扁管内孔高宽比的增大,换热量与制冷剂侧压降逐渐减小,空气侧压降不变;随着流程数的增多,换热量与制冷剂侧压降逐渐增大;当流程数一定时,各流程间扁管数的分配宜从第1流程向后依次递减,其递减速率逐渐减小,且过冷区的扁管数不宜过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渗性能开展研究,对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组进行能量演化分析,采用电镜扫描(SEM)技术分析最优组的微观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各试验组的水化产物。试验结果表明:硅灰掺量对提高ECC的抗渗性能有显著影响,ECC的能量在峰值应力点后发生快速耗散,基体发生破坏,最优组中钙矾石(AFt)和水化硅酸钙(C-S-H)搭接形成了稳定的空间结构,同时膨胀剂进一步促进AFt的生成,有助于填补空隙。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交织双轴向纬编针织结构.以高强涤纶作针织纱.玻璃纤维为衬经和村纬纱线编织出织物样品,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加工成复合材料,通过对不同拉伸方向、不同铺层的拉伸试验进行比较.探讨了该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单层铺层复合材料经纬向的拉伸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拉伸曲线存在拐点,采用双层90.镝层可减少复合材料经纬向拉伸性能的差异,并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