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鞍山市内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采取分时上下班措施,实现道路交通负荷的错峰调节,以解决城市早晚交通高峰的拥堵状况。针对鞍山市交通需求持续高涨,道路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社会各界和部分交通工作者提出,鞍山市可以效仿国内规模相当的城市所采取的分时上下班措施,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持续拥堵的目的。在2005年大量交通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鞍山市居民出行特征和道路交通状况,并分析了分时上下班的实施条件。认为在鞍山市实施分时上下班对于缓解城市早晚高峰期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鞍山市也具备了实施分时上下班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鞍山市内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采取分时上下班措施,实现道路交通负荷的错峰调节,以解决城市早晚交通高峰的拥堵状况.针对鞍山市交通需求持续高涨,道路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的情况,社会各界和部分交通工作者提出,鞍山市可以效仿国内规模相当的城市所采取的分时上下班措施,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持续拥堵的目的.在2005年大量交通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鞍山市居民出行特征和道路交通状况,并分析了分时上下班的实施条件.认为在鞍山市实施分时上下班对于缓解城市早晚高峰期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鞍山市也具备了实施分时上下班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郝全英 《科技信息》2011,(26):62-62,64
峰谷分时电价是需求侧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电力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推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对缓解用电紧张的矛盾,确保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篇介绍了峰谷分时电价的意义、山西省执行峰谷分时电价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勤可达范围的居住区分类及特征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上海市15个居住区通勤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确定合理的单次通勤出行时间预算目标值为30分钟。利用电子地图API二次开发和GIS技术绘制居住区居民使用小汽车、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方式30min通勤活动空间可达范围。从30min通勤可达范围交通系统配置角度,分析居住区通勤可达范围差异产生原因。重点对居住区公共交通30min通勤可达范围内各类提供工作岗位的设施点密度、被调查者上班地点落在该范围比例、使用小汽车通勤出行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出分类居住区针对性交通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强 《科技资讯》2010,(21):243-243
近年来,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增长迅速。为适应需求并促进城市发展,广州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不断加大交通建设投资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不仅较好地缓解了交通紧张状况,也极大地发展了城市交通,尤其是在城市重大交通枢纽、"双快"交通体系、公共交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交通中普遍存在的拥挤堵塞现状,从城市规划、交通供需、交通意识等社会、经济、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造成拥挤堵塞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缓解交通拥挤堵塞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市15个居住区通勤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确定合理的单次通勤出行时间预算目标值为30min.利用电子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二次开发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居住区居民使用小汽车、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方式30min通勤活动空间可达范围.从30min通勤可达范围交通系统配置角度,分析居住区通勤可达范围差异产生原因.重点对居住区公共交通30min通勤可达范围内各类提供工作岗位的设施点密度、被调查者上班地点落在该范围比例、使用小汽车通勤出行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出分类居住区的针对性交通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合肥市城市规模快速发展和车流量的急剧增加,在新老城区间建设高架桥缓解城区道路拥堵起到了较好的分流作用。但在高架桥下匝道口却与大多高架桥一样,仍然避免不了拥堵的问题。在对合肥市金寨路等部分典型高架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方案预测,阐述了高架桥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利弊,归纳出造成高架桥拥堵的成因及类型,并针对合肥市高架桥下匝道口拥堵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架桥综合治理,优化道路资源,改善下匝道设置条件等可行性措施,为缓解合肥现有高架桥的交通拥堵,以及建设新的高架桥时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以评价通勤者对交通系统满意度为目的,建立通勤交通满意度指标.以问卷形式采集数据,采用归纳式学习方法,分析通勤者满意度等级与通勤时间之间的相关信息,得到以大于0.5证据权的出行时间区间为代表值的满意度指标.其中,通勤时间区间10~30 min为出行者最满意的通勤时间代表值.此结论从一个角度说明交通出行行为具有“可达性”与“移动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拟合拥堵状态下通行能力降低的特性,对拥堵状态下单行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首先,研究了停车线法、HCM法与规范法在计算通行能力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HCM通行能力模型和停车线法的综合计算模型;其次,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拥堵状态下单行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实际通行能力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停车线法、HCM法、综合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综合法计算得到的进口道通行能力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均小于5%,优于现有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拥挤收费的双面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挤收费是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种有效经济手段,对拥挤道路收费可以使交通拥挤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达到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分析交通拥挤收费的经济学原理、交通拥挤收费的优点以及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得出了交通拥挤收费是一把双刃剑,并提出了对我国实施交通拥挤收费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交通拥挤收费的社会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交通模型,分析拥挤收费对社会各阶层的公平性影响.出行者的时间价值(VOT)服从连续型分布.在一个简单的路网上,建立交通均衡模型,分析出行者根据自己的VOT选择出行方式和行驶路径的行为.分析了拥挤收费对不同VOT居民的出行方式、路径选择和费用变化影响,发现实施拥挤收费后大多数出行者的行程时间和总体出行费用都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而言,广大VOT较低的公交乘客和VOT较高的驾车族从拥挤收费中获益,少量VOT较低的驾车族因拥挤收费受损.  相似文献   

13.
以旅行时间为通用标准,建立基于交通的拥挤指数评价标准,通过对西湖世界遗产地道路旅行时间(即平均行程速度)与道路断面流量测算,分析世界遗产地杭州西湖交通拥挤程度、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从交通拥堵规律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研究表明:(1)西湖五条"传统"拥堵路段在"十一"国庆节假日期间属于中度拥堵至严重拥堵状态,非节假日期间属于轻度拥堵至基本通畅状态,早高峰出现中度拥堵甚至严重拥堵,节假日交通拥挤更显著,与定义的拥挤指数相一致.(2)西湖遗产地在节假日交通拥挤呈现点、线、面的空间分布形式,具有拥挤时间长且明显重合的特征,非节假日呈现点状空间分布形式,时间短暂、集中的特征.(3)交通拥挤问题的本质是交通供需的不平衡,政府应对交通拥堵问题策略在于"治理",合理控制交通准入,加强交通管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拥挤问题,利用规划实践和方法论,提出了要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必须注重城市水平与道路交通的协调发展,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交通和环境保护的一体规划,文中给出了交通基础各子系统相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和城市综合规划概念模型,同时,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本身的规律,提出了科学的交通管理理论,指出了运用高科技成果来改善交通困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考虑交通出行需求和路网拓扑结构,研究了环形放射状路网上的交通拥堵特性。基于国内7个城市的出租车乘客OD数据分析,研究了出租车用户群体出行距离分布特性,建立了一种基于OD分布的交通需求生成普适性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特定需求分布下规则网格状和环形放射状两种典型路网结构的交通拥堵特性。结果表明在满足特定OD直线距离分布的交通需求下,环形放射状路网拓扑结构能有效减少网络拥堵时间,节约交通出行成本。  相似文献   

16.
从通勤者视角,将通勤距离分为长、中、短3组,采用统一的出行时耗可接受度评价标准,从门到门行程速度、广义成本、可靠性、满意度和选择比例分别分析不同通勤距离分组下各方式链的行程速度、可靠性、广义成本与满意度相关性,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建立适应性好的方式链判断标准.根据这一判断原则,挑选出通勤距离分组下适应性好的方式链类型,以适应性好的方式链所具有的特征指标为参照对象、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约束条件,提出通勤距离长、中、短分组中各交通方式链优化导向,为通勤交通服务质量的改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顾涛  刘泽  刘跃军  周凌 《山东科学》2019,32(1):76-82
以大城市私家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拥堵效应的出行成本测算模型。以北京市为例,测算北京市由于交通拥堵导致的出行成本随速度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总出行成本随路网速度的降低而增加,外部成本所占比例随路网速度的降低而增大。当路网速度为35 km/h时,未出现拥堵现象,北京市私家车出行成本为7.42 元/(辆·km),其中外部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3;而当路网速度降低为25 km/h时,出现拥堵现象,出行成本增加至11.86 元/(辆·km),外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接近1/2。  相似文献   

18.
叶荣炬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5):6537-6540,6557
交通状态由畅通转入拥挤过程中和交通拥挤的时候容易发生车辆刮蹭、碰撞等交通事件,进一步减小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剧了交通拥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快速识别方法。通过统计累加方法获取并更新背景,并由背景差法获得前景点。在一个车道上设置不同区域获得时间占有率,并对一定时间内的前景点进行统计。当某一区域的前景信息与其他区域的前景信息不一样时,判断此区域内发生交通事故。实验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能比较准确地获取前景信息,较好地检测出拥挤情况下的交通事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拥挤收费的认可,有效调节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针对2条路段2个节点构成的道路交通走廊提出了拥挤收费重分配模型.在分析了交通出行总费用的基础上,提出随交通需求大小而动态变化的拥挤收费费率模型,将收费所得直接分配补贴给平行路况较差的路段使用者,分不同的需求状况研究不同的分配函数,并用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拥挤收费以经济杠杆对交通需求给予组织和引导,在交通需求未超过走廊通行能力时,拥挤收费对路网交通流量的转移和出行费用的降低具有很高的效率;在交通需求超过走廊通行能力时,仅靠拥挤收费无法避免交通拥挤,需要实施路网扩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