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萨皮尔(E.Sapir)和沃尔夫(B.L.Whorf)的语言决定论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此理论过于夸大了语言的功能。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思维模式决定着语言的使用。本文将从中英词汇、句法结构和段落组织三个方面的对比来验证思维模式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晓燕 《科技资讯》2011,(34):252-252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一直是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中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两个基本观点的概述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沃尔夫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阐述向来倍受争议。他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各民族的语言不同,思维亦不同。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能力是有限的;语言不同的人对某些概念的认识也有相同的时候。从汉语动词"要"和英语动词"will"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揭示语言共性的存在,证明沃尔夫假设在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采集是生态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植物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旨在从当地人的语言来了解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德昂族为例,通过展示该民族语言对茶的分类、认知以及相关的地方性知识,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提出语言采集不是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的语言决定论的实践,而是对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适应和选择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沃尔夫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阐述向来倍受争议。他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各民族的语言不同,思维亦不同。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能力是有限的;语言不同的人对某些概念的认识也有相同的时候。从汉语动词“要”和英语动词“will”.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揭示语言共性的存在,证明沃尔夫假设在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马一娜 《科技信息》2012,(11):285-285,267
洪堡特与萨丕尔、沃尔夫等人均对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阐释,但其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进而引发对两种理论框架下翻译领域内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解释。根据洪堡特的辩证语言哲学观,人类精神力量的统一性与独特性造就了不同语言间的本质统一和表征的多元性,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潜在于语言的本质层面,而不可译性则存在于其表征层面。相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关注于社会文化影响下言语间的不可调和性及其对思维的独特组构,不可译性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可译性因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的获得过程中,儿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受交往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儿童与其语言环境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有明确意图和目的、积极交往的语言加工者,语言获得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儿童本身.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历史及其多种用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比较方法与文化相对论 ,特别是比较方法与萨皮尔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代表的那种“激进的”或“认知的epistemologist”相对论的内在矛盾 ;最后 ,运用与阿赞德人巫术和卜筮有关的论争来考察温和相对论与认知相对论的区别。这一事例也解释了学者们近期提出的种种补救方式对于解决此类难题不能奏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作为前五四时期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和文学的启蒙工具论的思想者,刘师培语言-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他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经验的考察分析,另一方面也与他的革命者身份及相关的政治诉求息息相关.但刘师培对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学演进现象所作解释的意义,主要地并不是在实践意义上,而更多是在学术和理论认识意义上.无论是他对历史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态的分析,还是对方言俗语、外来语等对汉语发展影响的分析,大体上反映出其语言-文学观仍然属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肖华 《奇闻怪事》2010,(10):34-36
对于语言同思维的关系,曾有两派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端是“萨裴尔-沃尔夫”语言决定思维假说(language determinism),另一端是皮亚杰的思维决定语言假说,两者各执一端。而语言与思维无论谁决定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语言同思维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汉语语法的许多特点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的获得过程中,儿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受交往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儿童与其语言环境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有明确意图和目的、积极交往的语言加工者,语言获得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儿童本身。  相似文献   

12.
思维与翻译     
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厂辨证统一性。语言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思维功能和交际功能。它既是思维的产物,也给思维提供物质材料;而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它必须借助语言来进行工作。人的思维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种,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任何人的思维过程都决不是单一的,而是这几种思维模式的重叠交替。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亦是这三种思维方式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要使作文达到较高层次,不仅取决于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语言风格、思维观点诸方面,而且取决于译者运用本族语去完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确实是一个特殊而复…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的获得过程中,儿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受交往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儿童与其语言环境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有明确意图和目的、积极交往的语言加工者,语言获得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儿童本身。  相似文献   

14.
姜静 《科技信息》2011,(36):201-201
1.引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学说之一。它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它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萨丕尔—沃  相似文献   

15.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论题之一是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问题或发生次序问题。从假说内在论证表述看,萨丕尔或沃尔夫本人并未明确提出语言决定思维;但肯定了语言、思维统一于客观现实世界的体验基础;语言只是影响了经验给予的形式。从外在跨学科视角看,英汉这两种完全在独立文化下进化的语言,都使用“上”、“下”空间概念隐喻表征极其相似的等级、品质、数量程度、时间、状态、感官、限度和介质抽象概念,说明相同认知机制所产生的结果,即思维决定语言,有力否定了语言决定思维的论断。  相似文献   

16.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在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说,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思维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概括能力,它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在思维过程中借助语言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和判断.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管这种影响是正迁秽还是负迁移我们都应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使母语成为促进二语习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在词法、句法、语篇层面的学习,都需要从不同的认知角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去思考。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即为概念隐喻,隐喻的本质在于思维,而不是语言,它是我们经验的普遍惯用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的思维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是隐喻的,因此,作为人们思维活动外在表达方式的语言也是隐喻的.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无疑也是这种隐喻概念的外在表现.本文试图以Lakoff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隐喻概念是如何在语言中体现性别歧视的以及出现性别歧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批评界对卡莱尔"英雄"观的诟病有失公允.一旦我们对他的相关作品及其语境作细致的探究,就不难发现:他之所以呼唤英雄,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机械的时代.不管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模样,他呼唤英雄、抨击时弊的出发点充满了积极意义.即便我们只看卡莱尔的"英雄"观本身,也能发现不少积极意义.卡莱尔所说的"英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份概念.在卡莱尔的眼中,一个人是否英雄,并不取决于他的身份和地位,而是首先取决于他的诚恳与否.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个民族部落都有它的语言或方言。语言的分化与统一是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时期,它的语言往往整化成统一的语言;当社会分裂经济分散时期,各民族都落在独立发展的进程中,语言也就分化成方言乃至形成独立的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不是个人现象,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人们交际和思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