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工程力学是较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工程力学的教学应通过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工程力学的教师应基于课堂教学,结合教学的具体和实践,建立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应通过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启发教学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在对具体的教学理解基础上形成系统的专业理论体系以及较强的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2.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努力使力学基础与专业实践结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充分考虑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生源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工程力学教材建设,包括本专科系列教科书、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和工程力学学习网站等。  相似文献   

3.
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工程力学教学带来更多的形式,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力学中的关键问题,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该文从高速发展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背景下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出发,探讨了有限元商业软件ANSYS Workbench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角色、改革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在课程教学中插入ANSYS Workbench仿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工程力学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宋海芳 《科技资讯》2011,(23):178-178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常常会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欠佳,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利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进行课堂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连续介质力学"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针对工程力学钱伟长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工程力学特色专业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针对了<连续介质力学>教学目标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教育特点,从优化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指明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础力学实验"是在融合了理论力学实验和材料力学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为适应"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将抽象的概念与多样的实验融会贯通,工程力学系基础力学实验中心从实验内容、实验设备等多方面对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做出了重大改革与创新。主要阐述了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设,介绍了自主研制实验设备的应用及其教学效果,对于国内的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本科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力学问题,针对无机工程专业特点,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引入具有无机专业特色的实际训练项目,应用项目教学法深入浅出地将工程力学理论融于实际教学,引导学生应用专业项目进行“工程力学”实践,直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力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罗啸峰 《科技信息》2013,(20):105-106
在工程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教改中,教育工作者们正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无尽的探索,伴随着力学精品课程建设、力学教学实验基地建设、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力学问题求解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革已显得极为迫切,这也是工程力学需要更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实践,使力学知识应用能够大众化、标准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结合目前教学形式,从"工程力学"课程学风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力学素质的培养和未来工程力学教改方向等方面对影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1 目前工程力学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力学的新知识不断涌现 ,工程技术对力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力学作为工科许多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之一 ,目前正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更新 ,要求学生对基础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技术基础课的内容更趋于复杂广泛 ;另一方面 ,学校和学生对基础课重视不够。中等专业学校给予各门力学课程的时数却越来越少。以前的基本作法是 ,你压缩多少学时 ,我就相应地减少多少内容。如不进行改革 ,已不能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 ,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近年来 ,中专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合并 ,从而构造出一门新的课程 ,一般称为“工程力学” ,这种做法对由于学时偏少 ,因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不宜单独设科的建筑类专业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要进一步将工程力学与建筑结构合并为“力学与结构”则是值得讨论的。虽然工程力学和建筑结构联系紧密 ,但它们是两门不同的技术基础课 ,将二者合并起来的利不一定大于弊。我们认为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应当集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它只是形式 ,而形式是由内容决...  相似文献   

11.
黄方  章向明 《科技资讯》2014,(28):123-123
工程力学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其中,动力学由于计算复杂、内容抽象而一直是教学的难点。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开发的一种集符号运算、数值计算、图形可视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数学计算软件,本文针对工程力学中较复杂的动力学问题,通过实际工程中一常用的弹簧振子实例说明了在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中如何引入MATLAB,结合教学实践,证明合理使用计算机软件,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对理论力学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12.
工程力学是地质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分析了工程力学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从工程力学理论联系地质现象,教学内容设计和例题和习题的讲解等方面阐述了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的教学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运用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在中学和大学的物理教学中,它们都是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大学物理教学与中学物理更好地衔接,对力学中动量守恒定律与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使学生清楚这些定律的实验基础,加深对守恒定律的理解,掌握各定律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工程力学在培养工程师能力方面具有以下作用:1.塑造工程师的“力学头脑”;2.传授工程的计算方法;3.传授科学实验的途径。因此,工程力学是工程师的“主心骨”,工程师应具有深厚的工程力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日前 ,我校有两项教学改革成果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 .由物理系李元杰教授负责的《工科大学物理CCBP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是我校 1 999年度省级重点项目 .该项目把计算机数值计算技术与模拟功能引入工科物理教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力学系陈传尧教授负责的《本科力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 1 998年省级项目中的一项成果 .该项成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将工程力学实验单独设课 ,加强了实验在基础力学教学中的地位我校两项教学改革成果通过省级鉴定…  相似文献   

16.
先进工程技术和前沿交叉学科的飞速发展,给大学工程力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如何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到了首位。有鉴于此,本文将探讨新形势下工程力学教学的新模式,即如何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列举了机械、航天和新材料等领域中力学应用的工程实例.并提出了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力学实验和计算机软件Matlab和Maple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李晓妮  程涛 《科技信息》2012,(6):174-174
工程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等几个方面对工程力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梁文洁 《科技信息》2013,(17):200-200
在开启高校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动量守恒以及角动量守恒定律是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高校物理教学的相关基础,本文重点研究了力学中动量守恒定律与角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此类内容的实验基础,深化理解守恒定律,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动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19.
科学思维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文中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特点,从力学发展史、力学特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力学应用五个方面,探讨了在《工程力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思维培养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实践环节是培养工程技能的灵魂.伴随着教育"回归工程"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代工程力学实践环节的定位,应大密度拓宽工程实践知识,多角度回归工程实例,才是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正确的前进方向.学生在学习工程力学时感觉难度大,往往是因为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改革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工程与事故案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力学竞赛,加强实训环节的培养,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