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53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E9日龄至E14日龄昆明种正常小鼠胚胎为材料,利用质粒扩增的、地高辛标记的基因探针在组织切片上进行DNA-mRNA 分子原位杂交,研究了p53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 p53基因不参与E9和E10日胚胎发育中的器官原基形成,参与器官的进一步分化成熟过程.这些器官主要有眼、脑、心、肺、脊柱和面颌骨,肝组织的发育与其无关; p53基因一方面参与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周期调控,另一方面也参与了某些与细胞周期无关的过程;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E9日龄至E14日龄昆明种正常小鼠胚胎为材料,利用质粒扩增的、地高辛标记的基因探针在组织切片上进行DNA-mRNA分子原位杂交,研究了p21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p21基因从E10日开始参与小鼠胚胎发育,其表达特异性随着胚胎发育进程逐渐增强,与它在细胞周期中的负调控作用相一致.p21基因表达强度较稳定,与其mRNA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成熟(10周龄以上)的昆明种正常小鼠的精巢和卵巢为材料,利用地高辛标记的基因探针进行组织切片上的DNA-mRNA分子原位杂交,研究了PCNA,cdc2,cyclin D1,p2 1和 p16 5种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PCNA基因在睾丸组织的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中有强杂交信号,而在雌性生殖细胞及滤泡细胞的发育过程都没有杂交信号;cyclin D1,cdc2,p2 1,p16基因在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中都没有,表明这些基因并没有参与小鼠生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调控.这些事实表明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控制细胞增殖和增殖抑制的基因与培养细胞有不同的机制,它们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调控系统.  相似文献   

4.
 以1天龄、未成熟(3周龄)、成熟期(10周龄以上)的昆明正常小鼠睾丸组织为实验材料,利用地高辛标记的Si1基因探针在其组织切片上进行DNA-mRNA分子原位杂交,探讨Si1基因在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同时,分别在生后15,20 d及25 d的昆明小鼠睾丸组织切片上进行凋亡细胞原位检测,验证小鼠睾丸上述发育时期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①Si1基因在1天龄小鼠的睾丸组织生精上皮内无杂交信号;在未成熟小鼠的睾丸组织部分生精上皮内有极强的杂交信号;在成熟小鼠的睾丸组织生精上皮内无杂交信号.②小鼠睾丸组织生精上皮内,凋亡细胞数从生后第15-20天呈增加趋势,于生后第20天出现峰值,生后第25天又降低.上述结果表明Si1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鼠睾丸的发育过程,在小鼠睾丸发育的特定时期发挥作用,由于Si1基因的表达与小鼠生精细胞凋亡发生的时期同步,表明该基因可能与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PCNA基因在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PCNA基因在小鼠睾丸生后发育全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16组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昆明种正常小鼠睾丸组织为材料,在其石蜡组织切片上进行PCNA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及PCNA基因的DNA-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发现:PCNA蛋白仅在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其表达峰值出现在小鼠生后第11天;PCNA基因在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圆形精子细胞以及少数精原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初级精母细胞中的表达信号相对强烈.上述结果表明,PCNA基因参与了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其mRNA表达和蛋白质表达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生长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胚胎的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依赖色氨酸的IPA途径是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途径.以色氨酸为前体合成的IPA在YUCCA(YUC)的催化下生成IAA,这一过程也是生长素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拟南芥有11个YUC编码基因,目前对这11个YUC基因在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Pro YUC:GUS(YUC1:GUS、YUC2:GUS、YUC4:GUS、YUC6:GUS、YUC8:GUS和YUC9:GUS)转基因植株为实验材料,观察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YU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YUC1、YUC2和YUC4基因在拟南芥胚胎发育的后期(鱼雷期、拐杖期和成熟期)有极其微弱的表达;YUC6基因在拟南芥胚胎发育过程中没有表达;YUC8和YUC9在胚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强的表达,其中YUC8主要在胚胎发育的三角胚时期、心形期和鱼雷期表达,而且在整个胚中表达,在拐杖期胚和成熟胚中YUC8特异在下胚轴和胚根中表达;YUC9在胚胎发育的球形期、三角胚时期和心形期有较强的表达,在胚发育的后期则在胚根有微弱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拟南芥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生长素的本地合成,而且YUC8和YUC9是胚胎中参与生长素合成的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1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及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观察p16蛋白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结果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92.78%和90.00%,两者相比无差异性;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为66.67%,明显低于正常子宫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2)在42例原发性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14例发生p16基因缺失突变,4例发生了p16基因点突变,突变率为分别为33.33%和9.6%,正常子宫颈组织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未发现p16基因缺失突变和点突变.结论1)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16蛋白的表达在高分化癌明显低于低分化癌,表明p16蛋白缺乏与子宫颈细胞增殖失控及分化不良紧密相关.2)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存在p16基因点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但不是较频繁的事件;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存在p16基因缺失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是较频繁的事件.3)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未被发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miRNA生成相关基因Dicer 1和 DGCR 8在小鼠着床前胚胎各发育阶段的表达,探讨其对着床前胚胎发育的作用.建立小鼠超排、交配系统,采集着床前胚胎;采用二步法RT-PcR方法鉴定着床前胚胎Dicer1和DGcR 8表达.结果显示:小鼠卵母细胞及受精后1.5 d、2.5 d、3.5 d和4.5 d着床前胚胎均表达Dicef 1和DGcR 8基因.这是着床前胚胎IlliRNA生成物的重要基因,miRNA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可能对着床前胚胎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Ki67蛋白在小鼠睾丸生后发育全过程中的时空表达规律,以20组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昆明种正常小鼠睾丸组织为材料,在其石蜡组织切片上进行Ki67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发现:Ki67蛋白在生后1d直至58d的小鼠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部位集中于精原细胞和部分初级精母细胞,其中精原细胞中的表达相对强烈;其表达活跃时期出现于小鼠生后7~25 d.上述结果表明Ki67蛋白参与了小鼠睾丸正常发育过程中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可作为评估睾丸精原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人原发性肝癌中p16,p15基因CpG岛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人原发性肝癌中 p16和 p15基因 5’启动子区CpG岛的异常甲基化 ,并分析其与人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探索其在临床早期基因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用敏感的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 2 0例人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癌正常组织中p16 ,p15基因5’CpG岛的甲基化状况 ,统计分析这两个基因 5’CpG岛甲基化与肝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2 0例原发性肝癌肝癌组织中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6 5 %(13/2 0 )和 5 0 %(10 /2 0 )异常甲基化 ;癌旁组织中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6 0 %(12例 )和 4 0 %(8例 )异常甲基化 ;远癌正常组织中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分别有 35 %(7例 )和 2 5 %(5例 )异常甲基化 .p16 ,p15基因 5’CpG岛甲基化在癌组织和癌组织旁、癌组织和远癌组织中均有相关性 .两个基因 5’CpG岛异常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p16和 p15基因 5’CpG岛异常甲基化在人原发性肝癌中频率很高 ,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  相似文献   

11.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20世纪现代生物医学发展的一个代表性领域,为末期脏器疾病的病患恢复健康带来了希望。但寻找器官供体一直是该领域中最大的难题,面临着很多法律问题。活体器官捐赠在器官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也较优。但从活体上获取器官也将涉及一些法律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活体捐献的供体身份问题,包括未成年人能否捐献器官,以及活体捐献的供体和受体是否一定要是亲属或夫妻关系;二是活体器官供体的风险及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在全人工繁育条件下大鲵的胚胎发育及器官的形成过程,对比仿天然生态养殖的大鲵胚胎发育过程,对大鲵从受精卵到孵化为幼苗出膜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人工繁育的大鲵在胚胎发育至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有明显的"神经沟出现"、"视泡形成"和"心脏跳动"的特征,因而在传统分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经沟期"、"视泡形成期"和"心脏跳动期",从而将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细化为23个时期;虽然同种大鲵的人工繁育和仿生态养殖方式绝大部分发育时期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但在卵裂期和神经胚期依旧存在差异;并利用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其孵化率,为进一步研究大鲵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别测定甘薯(Jpomoea trifida)花、子房、柱头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大孢子的发生、胚囊的形成以及柱头乳头细胞的分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大孢子发生、胚囊形成以及柱头乳头细胞的分化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变化具有器官(组织)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本文还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发育过程中器官的形成、细胞的生长及分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Loss of p16Ink4a with retention of p19Arf predisposes mice to tumorigenesis.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The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p16INK4a can induce senescence of human cells, and its loss by deletion, mutation or epigenetic silencing is among the most frequently observed molecular lesions in human cancer. Overlapping reading frames in the INK4A/ARF gene encode p16INK4a and a distinct tumour-suppressor protein, p19ARF (ref. 3). Here we describe the gene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16Ink4a-specific knockout mouse that retains normal p19Arf function. Mice lacking p16Ink4a were born with the expected mendelian distribution and exhibited normal development except for thymic hyperplasia. T cells deficient in p16Ink4a exhibited enhanced mitogenic responsiveness, consistent with the established role of p16Ink4a in constraining cellular proliferation. In contrast to mouse embryo fibroblasts (MEFs) deficient in p19Arf (ref. 4), p16Ink4a-null MEFs possessed normal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remained susceptible to Ras-induced senescence. Compared with wild-type MEFs, p16Ink4a-null MEFs exhibited an increased rate of immortalization, although this rate was less than that observed previously for cells null for Ink4a/Arf, p19Arf or p53 (refs 4, 5). Furthermore, p16Ink4a deficiency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and carcinogen-induced cancers. These data establish that p16Ink4a, along with p19Arf, functions as a tumour suppressor in mice.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沙枣受精前后,胚囊的结构和胚珠、胚囊中组织化学变化,以及胚和胚乳的发育,胚乳母细胞早于受精卵发育。为核型胚乳,胚乳发育早期,胚囊中富含蛋白质,胚胎发育为紫苑型,当多细胞原胚吋,胚乳开始形成细胞壁,胚细胞中含少量淀粉粒和可溶性蛋白质,这时候,胚柄极为发达,心形胚时,胚乳巳全部形成细胞壁,但局限于胚囊边缘,鱼雷形胚时,胚柄开始退化。以后,随着子叶的发育和生长,胚乳渐被吸入,接近成胚期,胚已为发达的子叶所取代,沙枣为无胚乳种子,成胚的子叶发达,于基部外方具一舌状物。  相似文献   

16.
p16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MTS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在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现对p16基因的结构、p16蛋白的作用途径以及该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制备总RNA ,RT PCR克隆p16 INK4 cDNA ,测序验证 ,制备探针 .进行PCR产物Southern杂交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中p16 INK4 基因第二外显子阴性杂交率为 12 .9% (4 / 31) .原位杂交显示p16 INK4 基因转录阴性率为2 2 .6 % (7/ 31) .结果说明克隆的p16 INK4 cDNA是正确的 ,可用于临床基因诊断 ,p16 INK4 基因变异及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分化与端粒酶激活及抑癌基因p16失活(缺失突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多重PCR、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甲状腺癌与16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P16蛋白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90.48%,高于癌旁组织(P〈0.01);甲状腺癌p16基因外显子2纯合缺失率28.57%,相应癌旁组未检出(P〈0.01);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40.48%,高于癌旁组(P〈0.05);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高于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率。结论端粒酶激活与p16基因失活以及P16蛋白表达下调可能是甲状腺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甲状腺癌中p16基因失活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