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超重元素     
张志尧 《科学通报》1973,18(6):241-241
一、前言 1869—1871年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律的时候,人们只发现了63个元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律排成了一张由九十几个元素组成的周期表,把第92号元素铀排在已知元素的最末一个。表中留出29个“空位”,并预言了这些尚未发现元素的性质。这一预言为后来的科学实践所证实。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评价门捷列夫关于元素周期律预言指导发现新元素的科学意义时指出,门捷列夫“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2.
Ω~-超子自1964年发现以来,被观察到的次数并不多,有关其衰变方式知道得很少,对其寿命的测量也有较大的误差。在某种程度上讲,确知的只有它的质量:1672.2±0.4MeV。1978年在CERN的质子同步加速器上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是Ω~-超子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实验中产生的Ω~-超子束是如此之  相似文献   

3.
胡宁 《科学通报》1979,24(12):538-538
GIM弱作用模型由于引入了C-层子而消除了△S=1中性流。Weinberg-Salam进一步引进了电磁修正项使得实验与理论很好的符合。1964年以来发现很多新粒子,这些粒子被认为是含有C-层子的介子。它们的弱衰变现象与GIM+WS模型的预言相符,因而C-层子的存在已一般的被人们所接受。本文将提出一个新的弱作用和新粒子模型。在这个模型里不  相似文献   

4.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主族元素中到底还有没有非金属元素?《主族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数目的探讨》根据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以及非金属元素在各主族中的数目形成等差数列这一事实,得出第ⅦA族砹元素下面的元素应是金属元素的预言。即在主族元素中,今后人们不会发现非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史上的任何一项新的理论和发现,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一百多年前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发表以后,对化学的发展起了革命性的作用。不仅解释了已知元素的化学性质,而且预言了许多新元素,最终把科学家引向创造人造元素的道路。这是《周期表通向人造元素的曲折道路》向读者所介绍的这一情况。《边缘化学》和《化学的激光革命》向读者介绍了化学的新进展以及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相结合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宁 《科学通报》1965,10(10):853-853
引言物质结构问题一直是物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十九世纪的原子的发现,使人们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认识跨进了一大步。以放射性物质的发现为先导的近代物理的发展,又进一步揭示出原子的内部结构。按照近代物理所揭示的图象,所有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围绕着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而各种原子核又是由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而成的。人们称质子、中子和电子等为“基本粒子”或“原始粒子”,认为这些粒子是组成所有物质的最原始的单元。近年来,人们利用高能加速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基本粒子,数目达到五、六十种以上,并且可以按照类似于原子周期表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几乎没有质量而且难以置信,稀少的 子中微子“鄙视”它周围的环境,很少与较之更普通的物质发生反应。这些特性使它很难被检测到。现在,一个国际物理学家小组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 子中微子,科学家已经间接地证明这种粒子的存在。 中微子的发现源于科学家无法平衡亚原子粒子的方程式。30年代,泡利预言了一种质量极小而且与环境只有微弱反应的粒子带走了放射性衰变中损失的能量。几十年后,中微子的存在得到了证实。科学家认为有3种中微子,每一种都以与之反应的基本粒子命名:电子中微子与电子反应,μ子中微子与μ子反应,子…  相似文献   

8.
李兵 《科学通报》1975,20(2):81-81
最近实验上发现了一个重粒子ψ,它的质量约为3.1 GeV,量子数可能为J~(PC)=1~(--),衰变宽度很小,主要衰变成强子,也有一定的分支比到e~ e~-和μ~ μ~-末态。ψ粒子质量很大而宽度很小,和已知的J~(PC)=1~(--)粒子(例如ρ~0,ω,φ)的行为很不同,表明可能存在某种新的选择定则限制了ψ作通常的强衰变。  相似文献   

9.
<正>自2012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以来,大型强子对撞机还未发现新的粒子,但物理学家表示,人类仍然可以从希格斯粒子中了解很多东西。2012年,粒子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27千米长的圆形隧道中相撞,产生了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测的最后一个失踪粒子,也是将数十年前的一组方程组合在一起的关键所在。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还没有发现其他新的粒子,这为人类留下了许多标准模型无法解开的宇宙谜团。一场关于是否要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也许自从人类有了意识以来,这些问题就一再被提起,不少科学家穷尽了一生去向前追溯: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星球的起源,直至宇宙的起源。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物理学标准模型,依赖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这种粒子是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亚原子粒子,当它与其它粒子碰撞时会使一些粒子质量变大,一些粒子质量减轻,还有一些粒子则完全失去质量,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宇宙。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除了能给发现者带来诺贝尔奖,还将为物理学的这段空中楼阁岁月做一  相似文献   

11.
相对论量子力学预言当原子序数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原子会发生塌缩现象.然而这一重要理论预言仍未得到实验的直接证实.狄拉克材料中的准粒子满足相对论性方程,并且体系的精细结构常数远大于真空中取值,因而可以用来探究原子塌缩现象.最近在狄拉克半金属中发现一种全新的以磁场对数为周期的磁阻振荡,表明体系中准粒子存在原子塌缩现象和伴随出现的离散标度不变性.  相似文献   

12.
<正>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大众所熟知。作为科学知识特别是化学知识的高度概括与归纳,化学元素周期表不仅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符号表达发挥着作用,也是科学知识传播的必要工具。2019年,是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编制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已被联合国确定为  相似文献   

13.
裴鹿成 《科学通报》1985,30(2):100-100
考虑不依赖时间的粒子输运问题。不妨一般性,还限定问题是与能量无关的。令p=(r,Ω),其中r和Ω分别表示粒子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单位矢量。用S(p)表示粒子源;φ(p)表示粒子通量;D(p)表示探测器对粒子通量的响应函数。目的是要计算如下积分效应:  相似文献   

14.
裴鹿成 《科学通报》1984,29(21):1295-1295
一、引言 考虑不依赖时间的粒子输运问题。不妨一般性,还限定问题是与能量无关的。令P=(r,Ω),其中r和Ω分别表示粒子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单位矢量.用S(P)表示粒子源;φ(P)表示粒子通量;D(P)表示探测器对粒子通量的响应函数。目的是要计算如下积分效应: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以后,对静力场中的一些效应、宇宙的时空结构和存在引力波等三方面作出了预言。这三方面的检验都首先是由精密的天文观测完成的。1919年爱丁顿领导的观测队,首先证实了引力场中光线偏折的预言。1929年哈勃发现河外星系的红移与距离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给相对论宇宙学提供了第一个观测根据。去年年底,泰勒等人测出射电脉冲星双星PSR1913 16的公转周期变短,定量地证明了引力辐射阻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2091铝锂合金的动态再结晶诱发超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义 《科学通报》1993,38(1):83-83
由于超塑性预处理工艺繁杂,人们一直努力简化超塑性预处理工艺。1986年Ghosh预言动态再结晶能使粗晶粒合金呈现出超塑性。根据这一观点,Chokshi做了一个有意义的试验:将经过超塑性预处理的Al-2.6%Cu-2.4%Li-0.2%Zr合金进行再结晶退火,使其表面形成一层深度约50μm的粗晶粒层。然后进行超塑性变形,发现粗晶层对超塑性性能并无影响,粗晶层在变形过程中被细化。根据Ghosh的观点和Chokshi的实验事实,作者直  相似文献   

17.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以后,曾科学地预言未知元素达15种以上.因此,根据周期律的法则,他把尚未发现的元素都留下"空格",如同一位天才建筑师,门捷列夫在建造这座"元素大楼"时,已为未来的客人预备了一个又一个房间.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气候建模研究的结果,温室效应可能要比专家们以前所预言的情形严重得多得多。在最坏的情形下,与前工业时代相比,翻了一番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使全球气温平均上升11℃以上。但是,除了预言更大范围的最大温升以外,该项目也扩大了温度可能变化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罗辽复 《科学通报》1977,22(3):125-125
Fermi实验室宣布了在“p+Be→e~+e~-+其它”过程中发现了e~+e~-在6GcV附近的共振,但却没有找到μ~+μ~-的类似共振,因而具有明显的μ-e不对称性。这个事实如果进一步为实验确立,也许意味着此处的6GeV共振就是十年前预言的那个传递反常作用的σ矢量介子。本文将讨论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王正本 《科学通报》1987,32(1):77-77
中性流的发现,W~±和Z粒子的找到,证实了弱电统一标准模型的正确性。然而这一理论所引用过的Higgs机制中的Higgs粒子,却至今未探测到。1983年Mark Ⅲ组在J/φ的衰变道中发现了粒子ξ(2.22),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