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结构必须适应食物结构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中国动物性食品消耗一路攀升,畜产品告急,人均粮食消耗却逐年减少,食物结构转型与我们不期而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认为,中国应走草地农业之路,既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又是适应时代发展,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1980年至2010年数据为例,应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建立了反映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论是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与人均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的食品消费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住房消费更大。在滞后期为1年至5年,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食品、住房消费支出变动构成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最后提出启动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郑晓风  李海红 《甘肃科技》2009,25(20):16-18
罗峪沟流域作为天水市的北部屏障,其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自1998年以来依托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藉河示范项目,建立了以基本农田为主的"口粮"工程,以经果林为主的"产业"工程,以乔灌草结合的"生态防护工程"和以小型拦蓄工程为主的"防洪"工程的五大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2060.96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629.38万元。粮食产量由治理前1589.64kg/hm2增长到现在的3231.75kg/hm2,年产粮食383.49万kg,人均230.95kg;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30元,从而拉动了消费的需求,使流域内的科教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GM(1.1)模型,预测山西省2000年人均耕地、粮食单产,得出人均耕地减少速度大于单产增加速度,人均消费粮食趋于减少的结果。解决这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人地剪刀差问题及提高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5.
现实与未来:中国的人口与粮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的课题研究,本文讨论了1949~2000年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研究认为,中国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不仅过去和现在十分紧张,而且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内也仍是棘手的问题。据测算中国粮食的最大可能生产量为8.3亿吨,按人均消费粮食500kg计算,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排放系数和对数平均D氏指数(LMDI)分解法对甘肃省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结合多种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碳排放量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增幅为55.14%,在各种能源中煤的碳排放居于首位.就城乡结构而言,城镇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农村,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其碳排放总量却高于城镇;(2)人均消费水平和能源消费强度分别对人均碳排放起到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作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镇人口比例的逐年上升以及城镇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和城镇消费在总消费比例的增加是根本原因;(3)以GM(1,1)预测模型和三次多项式模型为基础的组合预测模型,具有精度高、偏差小、预测结果较合理等优点,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全球7%的可耕地面积上,生产了世界上18.4%的粮食,解决了全球22%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奇迹。然而由于人口基数过大,虽然执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绝对增长量仍达每年1500万人之巨;可耕地面积却每年递减约700万亩。这就使人口与食物的矛盾日益突出。因为七地资源有限,预计今后几十年内人均粮食占有量难以有突破性的增长。与之相关的耗粮型动物性食物的生产也必然受到制约。因此,根据国情调整、优化食物结构,引导全民族正确、合理地进行食物消费。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对陕西省人均粮食及人均耕地变化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近50余年的绝大多数年份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递增期,且不同时段的增幅不同;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的时期,对应人均粮食的增长时期;(2)1978—1998年绝大多数地、市人均粮食递增,且地域差异明显;(3)近50多年来全省耕地面积总体逐年递减,近10年来减少之势加剧;同期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各地、市人均粮食绝对增量与其相对增量之间呈正相关,人均粮食增加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整体偏低;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及控制人口是增加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跨上7000亿斤和8000亿斤的新台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而1985年全国粮食生产总量为37916.8万吨,比1984年减产2820.2万吨,下降幅度为6.9%,但仍比1978年增产743.8万吨,超过“六五”计划指标36000万吨。然而我市近年粮食生产减少幅度之大却令人担心。85年比84年减产8.2%,而86年比85年又降低8.7%,总产量仅152.79万吨,退回到1978年以前的水平。人均占有量从82年的309公斤减少到2.10公斤,减少幅度为22.3%。原因何在?以下就此谈几点看法。一、耕地面积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从1985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情况对比来看,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温州为最少,仅0.45亩(缺上海市资料);从浙江省各地区的人均耕地占有量来看,温州为倒数第二,仅高于舟山地区。1986年末统计,我市耕地面积为280.27  相似文献   

10.
经济界人士预计,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善,我国食品消费具有巨大增长潜力,“餐桌经济”可成为中国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城镇居民家庭去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946元。照此计算全年全国城镇家庭的“餐桌经济”规模可达8257亿元,农村的餐桌消费也有惊人规模。据抽样调查,1996年农村人均食品支出为885.4元,按全国当年农村总人日计算,“餐桌消费”的总规模即为7651亿元。经济界人士指出:我国现在餐桌的变化还基本属于“数量型”,今后餐桌内容的“质量型”、“品种型”的变化会日益明显,餐桌市场的增长潜力更加惊人。据调查,我…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动力因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初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必要前提:(1) 可供给城市消费的粮食及工业原料;(2)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入发展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在现代城市化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主要因素。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980年~1988年期间河北省城市化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认为该时期影响河北省城市化的因素依次为:人均工业产值>农村总人口>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粮食产量>商业,表明河北城市化正摆脱初级阶段步入发展阶段,但远未达到现代城市化阶段。工业化是该时期河北省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 ,我国的粮食生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据测算 ,到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多的高峰值 ,按人均400公斤的温饱型年最低消费水平计算 ,届时全国年需消费谷物将至少达到6400亿公斤 ,以粮食问题为核心的我国农业面临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国农业科技必须大发展 ,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而农业生物技术就是这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核心与支柱。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需求1.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需求提高农作物产量尤其是单…  相似文献   

13.
利用60 t转炉研究了采用不同含铁物料及不同比例石灰石炼钢时的钢铁料消耗、氧气消耗量和煤气产生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当采用铁水作为原料,渣钢和块矿作为冷却剂时,钢铁料消耗最低,仅为1072.07 kg·t-1;当采用铁水和废钢作为原料,配有磁选渣铁时,钢铁料消耗最高,达到1092.91 kg·t-1;随着石灰石加入量的增加,钢铁料消耗增加,氧耗略有降低,吨钢煤气产生量增加.研究结果为炼钢过程优化物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市城乡家庭人均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差异进行了分析.从构成来看,城镇的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高于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而农村的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低于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从变化来看,城镇的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一直低于农村,原因在于虽然城镇的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农村,但是直接能源消费强度和煤炭比重低于农村;1995年城镇的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低于农村,但是2010年发生逆转,原因在于城镇的人均消费总量比农村增长更快,而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可见目前北京市城镇家庭节能减碳的重点应放在间接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上,农村家庭节能减碳应更多地关注直接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  相似文献   

15.
粮食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面对当今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的严峻形势,节约粮食、适度消费刻不容缓。然而,现实中,在粮食紧缺的同时,食品浪费的现象在我国却广泛存在,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背离。因此,我们应在风气树立、制度约束、政策鼓励、法律惩处和消费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人们的节俭意识,减少食品浪费,推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从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的理论分析入手,以此为基础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不会产生摊薄效应,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城镇化均能显著拉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利率上升未能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起到抑制作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自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来呈现小幅下降。通过控制物价、提高收入、加快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升城镇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水平和幸福感。有益于物价水平合理稳定、收入较快上涨、经济健康向前发展的人民币升值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南昌市城乡居民食物氮足迹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N-Calculator模型的主要框架,估算1994-2014年南昌市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氮足迹,分析其变化特点及与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氮足迹小幅减小,在13.98~18.80 kg(N)/a之间波动,平均值为14.76 kg(N)/a;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氮足迹逐渐增加在13.23~19.01 kg(N)/a之间波动,平均值为15.53 kg(N)/a。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氮足迹与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与食物价格指数呈正相关;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氮足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呈正相关,与恩格尔系数呈负相关。研究南昌市居民人均食物氮足迹,有助于评价居民食物消费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为转变居民不合理食物消费结构方式和推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虚拟水研究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1978~2007年山西省襄垣县虚拟水消费量进行了时空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该县虚拟水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城镇增幅远大于农村;粮食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减少,畜产品、水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增加,消费结构趋于多样化;各乡镇人均虚拟水消费量有较大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均虚拟水消费量较低.可见,采取积极的消费模式可以在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极大地节约用水,从而缓解水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1985-1997年我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固体和气体物质输入与输出总量呈相似的增长趋势,而自来水供应量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遵循多项式的统计关系,因此,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物质输出量,控制经济系统的资源投入量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一种有效途径;(2)人均固体和气体物质输入与输出量也呈增长的趋势,其中,人均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增长迅速。此外,人均物质输入与输出量的年增长率明显大于同期人口的年增长率。由此可见 ,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消耗在加速增长,而大气与土壤环境的污染在加速恶化;(3)创造单位GDP的物质输入量和输出量(包括水的消耗量和污水排放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反映出我国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宁夏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与宁夏生态承载力是否平衡,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2013—2017年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结果表明,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中,天然气的消费碳足迹最多,其次为煤炭消费,但从整体上看总量逐年有所降低,表明近年来宁夏对于碳排放的控制是有效的.与2013—2017年宁夏人均林地面积相比较,宁夏现阶段能源消费的碳足迹远远大于人均林地面积,且宁夏人均林地面积分布不均.宁夏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从而减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