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表0cm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86个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1年历年各月地面0cm温度资料,在分析高原冬季,夏季和平均地表温度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温度总体表现为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函数,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高原地表温度第一载荷向量除南部小范围的负值外大部分地方为一致的正值,即第一空间尺度表现为整体的一致性,而第二载荷向量为南正(负)北负(正),即第二空间尺度表现为南北差异;第一主分量在近30年的变化中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即主要反映了高原主体偏北和东北部地区地表温度有显著升高趋势;而第二主分量的缓慢下降说明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表温度呈减小趋势。代表站温度变化表现出7~9年的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2.
基于传热的烧结料层温度分布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烧结过程传热机理,结合烧结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特征,将烧结料层分烧结矿带、燃烧带、干燥预热带和湿料带分别建立传热控制方程。采用宝钢烧结厂现场生产参数进行求解,得到生产稳定条件下的料层温度分布,根据温度分布规律,绘制出料层各带分布图形。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湿料带在烧结机纵向长度约70%处消失,干燥预热带在烧结机纵向长度80%-90%处消失;干燥预热带的厚度变化呈现薄-厚-薄的趋势,在纵向40%-50%处达到最大,占整个料层的18%;燃烧带的厚度总体上呈逐渐变厚的趋势,但在纵向中部略变薄,最厚时达到整个料层高度的9%;高配比褐铁矿烧结过程与以磁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烧结过程相比,呈现出如下新特性:干燥预热带对烧结过程的影响减弱;烧结过程透气性主要决定于燃烧带和湿料带的厚度。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6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变换、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营口地区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近60年营口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2℃/10a;四季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存在差异,倾向率分别为0.42℃/10a、0.17℃/10a、0.23℃/10a、0.47℃/10a。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a、4a、6~7a和16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其中4a和16a左右周期振荡能量强大,时域中4a年际尺度变化表现在1980年以后,而16a年代际尺度振荡主要表现在1970年以前。显著偏暖年出现在1998年和2007 年,1976年为冷夏,2007年出现暖冬。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营口地区气温变化依然保持增暖趋势,春季和冬季的增温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张一方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2)
首先简述中外时空思想,牛顿的经典时空理论,法拉第的场和相对论的时空观,由此引入相对一绝对时空理论.然后结合已知理论,主要讨论了时空观的某些新的发展前沿和可能的发展方向:空间及时间的对称性及其破缺,时空量子化,泛相对论和泛时空理论,量子纠缠态,时间箭头,分维、复数维时空及其高维时间等. 相似文献
9.
利用16个探空站近6年的高分辨率探空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数值积分等方法,分析了对流层、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的温度层结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对流层顶温度年变幅最小,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包括对流层顶)与对流层中低层具有相反的温度变化趋势.②不同地区对流层顶高度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平均每升高1°对流层顶高度下降44 m,同纬度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高于平原地区.③各站对流层平均温度总体表现为单峰型结构,与地面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同,只是年较差小于地面.④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层平均温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流层增温时对流层顶高度升高,对流层顶高度主要取决于对流层热力状况. 相似文献
10.
11.
将带不完全LU分解预处理的广义共轭残量(ILU—GCR)算法用于高温气冷堆中子时空动力学程序中形状函数的计算,通过与几种经典迭代方法比较,ILU—GCR算法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达到实时仿真计算要求.对给定功率的高温气冷堆模型,模拟了“弹棒”事故情况下考虑过功率保护与ATWS两个过程中堆芯反应性、堆内各能群中子平均注量率、堆芯相对功率、堆内温度等物理量随时间变化,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2.
20年来西安城区地下水污染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依据1985--2003年地下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20年西安城区潜水污染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在监测的23种污染物中,总固体、硬度和硝酸盐超标率较高,氟化物、氯化物、六价铬居中,挥发酚、砷较低;前6种污染物的超标区分布,以中心市区、西郊工业区和北郊污灌区为主,形成刀把型空间分布格局;硝酸盐和六价铬污染指数每年下降4.7%和5.8%,总固体、总硬度和氯化物下降2.7%、2.1%和1.9%,氟化物每年下降0.57%;硝酸盐超标面积每年下降17.65km^2,总固体和总硬度下降5.34km^2和5.01km^2,六价铬、氯化物和氟化物下降2.07km^2、1.85km^2和0.91km^2.此结果预示着西安市地下水污染向着逐渐减轻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