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Z1)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地处偏远山区的侗民族审美文化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歌舞艺术、建筑、服饰、饮食文化都暗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想。在当下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侗民族审美文化将相互促进、相互生成为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广泛存在着现代神话因素,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制造现代神话的冲动,并且影响了现代神话的表现形态,而现代神话反过来也推动和影响着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泛的文化、生活领域;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消费时代的审美观念与实践也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美学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与辨析。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引导其处于理想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4.
受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和消费社会的即将到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我们目前美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众多美学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和反思。在这一系列研究过程中,弄清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语境显得更为迫切,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目前特定语境下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社会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6):114-1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日常生活也更为丰富,在日常生活中,大众趋向于审美化,审美化有其特定的伦理道德内涵。大众在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中也面临着伦理道德困境,审美泛化就是其典型表现,在反思这种伦理道德困境的基础上,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邬婷;刘士成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Z2):118-119
通过与李渔以人为本、顺时求新的心灵审美的生活美学观的比较,发现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存在人文精神缺失、庸俗复制和仅注重身体狂欢的问题,这对我们秉承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反思,促使其呈良性态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勤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Z1)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随着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全球化的特征,而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它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则具有审美化和艺术化的民族特色,本文对这两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指出二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融合中达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张荣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80-85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有三个维度: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是另一种生产","散步于城市"的审美体验。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引导人类走出现实生存困境以及创造人的"诗意的栖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产行为,它生产的不仅是物质,还有幻象,它在改变人与艺术的关系的同时导致崇高精神的丧失,表面具有民主色彩,实际却有等级之分。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成的消费盛宴中,人们的身体在场,而精神却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10.
姜约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69-72
“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自其概念提出,至今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文章虽已有很多,但还少有对这一美学运动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所带来的美学效应进行讨论。基于此种实际,从个体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傅恒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2):124-127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电视剧的中英两种剧名是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剧名翻译好坏不仅对该剧收视率有直接关联,还对该剧的文化传播和国际影响起着巨大作用。文章从"功能目的论"关照下对TVB电视剧中英文剧名进行评鉴,并由此探讨华语电视剧汉英翻译策略,以便今后华语电视剧在全球更加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叶英英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4):162-164
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是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一类散文称为"人生美文".人生美文成功地展现了现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他们怎样由苦闷而思考,由思考而奋起,终于在生活的实践和磨练中,认识人生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步步地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国家、民族"大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不仅对百姓生活进行详细报道,而且参与到其中,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和专业人士的关注。这种新闻形式不仅为新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媒介的权力,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4.
针对部分电视媒介权利和角色失衡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电视媒介本身应自我反省,树立正确的媒介意识.退回到自己的权力角色中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电视媒介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电视媒介,合理利用电视媒介. 相似文献
15.
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文本意义。沈从文都市小说既非是为创造一个与其湘西世界相媲美的都市世界,也非为泄一己之愤的工具,而是以梦的伪装形式,歪曲地表达他的欲望满足,即找寻理想的生存方式。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不合理性、极端偏执的思维方式,正与梦中的思维形式相吻合,这正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进行极端丑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蒋淑晴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
邓小平理论与民生理念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民生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回答了发展民生的根本途径、制度保障和民生目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找到了发展民生的动力源泉;党的建设理论指明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力量;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想蕴含了为中华民族谋永福的博大民生情怀.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必须从邓小平理论中汲取思想养料,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与“生活化写作教学”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一致性:一,两者都重视生活化与真实性;二,防作与会话在两者间都有重要作用;三,两者都强调“建构”的重要意义;四,两者都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基于此,文章认为,建构主义与生活化写作教学存在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禹群英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4):74-75
时比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程度。指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向全民开放的困难与对策,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向全民开放对民众文化普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梅笑冰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5):104-107
中国电视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导致人们收看电视态度的改变,另一方面使得可供收看的电视频道及栏目、节目数量的增多.于是观众的收视方式从原来相对稳定的忠实完整收看演变为片断组合收看.而收视方式的改变必然反过来对节目的制作与编排产生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于观众的新旧收视方式的分析,寻找收看与制作编排两个环节的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