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擂鼓台三窟是龙门石窟武周时代一组重要的佛教造像遗迹。这篇考察报告对这一组石窟造像及其附属文物进行了系统地题材报导,从而指明这一文化遗存在中国政教史研究中所具有的典型材料价值:佛教,禅、密二宗在武则天时期的洛阳曾已得到长足地发展,这一历史过程的物质遗存已构成了龙门地区形胜一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2.
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继承了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涅荣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和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他提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倡导把禅的智慧、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广,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又为佛教融入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民间信仰的渗透,并由此改变了传统佛教的信仰空间。禅虚寺始建于北魏时期,随着洛阳城址的逐渐西移,禅虚寺地位逐渐边缘化;北宋时期,禅虚寺已经由皇家寺庙完全退化为了乡村佛堂。宋代以后,随着洛阳城市的衰落,禅虚寺所处的金村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着外来人口迁移,龙王信仰代替佛教信仰成为主流信仰。近些年来,在旅游业的驱动下,禅虚寺得以复兴,但在当地村民的主导下,复建的禅虚寺具有极其明显的多元信仰特征,民间信仰和佛教信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当今禅虚寺的信仰空间。  相似文献   

4.
“禅”的原始释义是祭祀天地。作为帝位传递的“禅”的释义大概开始于战国时代中期。“禅”的礼仪内涵与政治内涵之间存在着本义与后起义的关系。表礼仪让德的释义的“让”与表政治行为之“禅”的结合,使我国古代社会的禅让政治成为一种礼让政治。从先秦与秦汉典籍中表达王朝更替意思的“禅”与“让”字的此消彼长可以看出,“禅”的词义经过了由祭祀天地慢慢向王朝更替的扩展与转变,这也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禅让政治现象由隐变显情形在语言文字上的投影与反映。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发展到了唐代,遇到了历史的机遇,异军崛起,蔚为壮观。佛教风行于整个社会,渗透到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当时诗人的性情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李白的思想中就包含佛、道、儒三教的真谛,其诗歌也随之闪耀着佛学禅影。  相似文献   

6.
交际调适理论在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中有多处的体现。本文从交际调适理论的三个策略(趋同策略、趋异策略、原状策略)出发,分析《推手》中中国公公与美国媳妇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确定交际者的语言动机。本文旨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调适理论在公公与媳妇间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梵志诗歌有着明显的训世化倾向。佛教的缘起论、因果论、轮回论是其训世的理论基础;其训世内容则是以世俗社会的现世行为作为讽喻对象;其最终指向,则又表示出对世俗生活的肯定态度。这表现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超越了佛教传入早期那种在上层社会的纯粹理论的宣讲与演绎,而走向了中国下层社会,与民间思想合流,完全的世俗化,典型地展示出佛教与中土化相融相合的化事象。  相似文献   

8.
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主办、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与香风谷宋智明纪念基金会(筹)协办的“唯识学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8-12日在广州召开,来自日本、美国、中国共15名学者围绕着“唯识学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佛教界十多年来关于佛教环境哲学思想的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回应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基本理念,从传统佛教经典、教义中挖掘、整理佛教生态观的相应内容,从佛教生命观、自然观、道德观三个方面大体勾勒出了佛教生态观的整体轮廓。不足之处是缺乏理论深度,未能从佛教理论自身的观念出发建构具有佛教自身特质的生态理论体系。我们提出了注重心与境的一体性,并且认为只有从教育乃至政治制度的改革入手,才会对佛教环境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建设和佛教环保实践的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宋之后,佛教各宗大都式微,惟有禅宗盛行.惠能禅用心灵去证悟佛法,用生命去把握佛法,用实践去诠释佛法,因之对中国心性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禅,而要了解禅,就必须对惠能及其<坛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号“山谷”,已为大有耳熟能详,对于他取号的时间与背景,历代也不乏记载与说明,但此号中的禅学背景与蕴涵的禅学意义,尚不为所注意,本文从分析黄庭坚的《题五谷石牛洞》诗入手,指出他和禅宗,特别是与临济宗的关系。这对理解黄庭坚的思想应该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核心的交际教学法指导下,讨论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课堂交际活动--讨论、扮演角色、模拟三种主要形式及面临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3.
群体称呼语是个体在面向作为交际主体的群体时所使用的称呼语,群体称呼语的选择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受话群体自身的特征,二是受话群体与说话人的关系。由于受话群体本身的复杂性,加之时代文化和交际心理的影响。群体称呼语经常可以连用。群体称呼语连用的排序遵从的三条基本原则是:即权势原则.礼让原则和主体原则。  相似文献   

14.
对英语疑问句所表示的感叹意义、陈述意义和祈使意义等特殊交际功能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动物词汇除了具有字面意义代表动物本身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等赋予了动物词汇丰富的联想意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对于动物词汇的翻译必须植根于文化当中,才能使读者真正理解并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汉译中古佛经中阿含部四部核心经典具有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其中出现了很多新词新义和疑难词语,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佛学大辞典》、《辞源》等大中型辞书的缺失。这些新词新义和疑难词语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口语词、方言词多,这与佛陀以争取群众为目的的语言政策密切相关;第二,佛化汉词多,这类词语扩大了汉语双音节词的使用范围,大大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典故”自称是一种有效的调节语言的手段,它表现为紧承前面话轮中受话者对双方关系界定的现实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发挥,以达到“借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最佳表达效果。其选用体现出一定的言语策略,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修辞中,交际修辞以明确简洁,逻辑缜密见长,在传情达意、引发情感、唤起联想等方面同样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同样要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短语动词的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是可以通过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推断出来。OVER在短语动词中的四个基本义通过意象图式理论构建了出来,OVER在短语动词中的引申义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的“莲”有着独特的内涵:自《诗经》以来的诗词书画中频繁出现“莲”;佛儒道三教不约而同地赏识“莲”;在人们的婚丧嫁娶包括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有“莲”的身影。汉民族的莲是爱情、故乡情、艺术美和宗教美的代言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