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唐悯农诗歌是兼具士大夫身份的文人写下的怜悯民生的诗歌,其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具有文学、思想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一方面悯农诗中的一些内容可与现存的史料相印证,以证史之不虚;另一方面悯农诗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弥补史料之不足,为研究中唐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五陵"是西汉统治者在关中设立的五个陵邑,两汉时期地位特殊。"五陵"诗是唐代诗人感受"五陵"的沧桑变迁而书写的诗篇,在唐代的不同时期,诗歌呈现不同的风貌,各有侧重。然而,在"五陵"景色的描写中寄寓文人惆怅,在"五陵"王气的追述中展现爱国情怀,在"五陵"往事的回望中抒发人生思考,是唐代"五陵"诗基本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攀枝花诗群"作为一种地域诗歌现象,其命名和由来承载了地域风情、历史风尘和时代风貌,百里钢城、移民身份和攀西风物的熏染铸就了它"钢铁"激越、"乡愁"情怀、风物传奇等内涵特质,成为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之光。而在转型背景下,新一代攀枝花诗人群体的创作心理转变,促使"攀枝花诗群"创作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和谐共生、地理身份淡化、性别书写突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悲悯的入世情怀和雄健的军人气质是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儒家文化的滋养使他具有悲悯的入世情怀;雄健、刚劲、慷慨悲壮的军人气质深入到他的血液中,使他的散文有一种大气磅礴、阳刚勃郁的"力之美"。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许许多多关注农耕、忧心农事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所处"安史之乱"前后农夫所遭受的众多天灾、兵祸之苦真实记录下来,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这与其所继承的重农耕的儒家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同时,这一题材的开拓,对后世悯农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五六十年代在西方文化无遮拦地进入台湾的特殊文化环境中,骨子里有着炎黄文化意识的台湾诗人,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潮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撞击中站稳脚跟,探寻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轨迹。这就使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并未因为大陆的政治运动而中断,使新诗在海峡一隅获得了生存环境和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7.
诗歌在走过了“先锋诗”和“实验诗“的纯真年代,过渡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物质化世界的冲击,诗歌逐渐陷入了物欲化的泥沼和“个人化”写作中,整个诗坛面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现代修辞学的“得体”观,体现出语言表达对社会文化背景(即大语境)的关注。其实,任何一种修辞观的出现都不应是孤立的,它既是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语辞修饰的要求.同时又与传统的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依据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诗三百》所代表的“和美中正,适度中节”的精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考察吕叔湘先生对“适度”与“恰当”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歌的本质问题是诗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诗论对这一问题有过较深刻的论述 ,但比较分散。诗歌的内涵从“诗言志”到“理、事、情”并举是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从“诗赋欲丽”到“诗与文之辨”,使诗歌的特征越来越明晰。诗歌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和“诗教”说。诗歌本质学说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根据地农村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农民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政治参与对农民自身和中共的革命目标而言,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庞壮国创作并发表了大量北方历史文化题材诗歌。这些诗歌以双重视角,即以人的视角和以自然的视角,对北方历史文化进行了发掘、审视和诗性确认,在情思和哲思交相辉映中形成了鲜明特色,以深刻的当代意识,完成了对北方历史文化的多元重构。  相似文献   

13.
“除夕”这一节俗学题材一直受到古人的重视。唐人创作了不少除夕诗,但却很少引起研究的注意。通过分析唐人除夕诗的内容及其蕴涵的传统化精神,可以揭示出不同时期除夕诗的审美特征,看出盛唐气象的逐步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胡学文以塞外坝上农民生活为核心的底层写作,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与真诚,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被文明、进步所遮蔽的偏远乡村惊人的苦难与愚昧,显示了作者直面黑暗的精神和同情民众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倪鸿是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生活于清代道光至光绪时期,系晚清粤西重要词人,传世有一卷《花阴写梦词》,收录词作48首。他寓居、游宦广东三十余年,其词的创作地点以岭南为主,故其词作富有浓郁的岭南风韵。倪鸿创作有纪游词、咏物词、题画词、酬赠词等,描绘粤东的风景名胜,赋颂南国物产,表现南疆人文。倪鸿填词取法浙西词派,瓣香姜夔、张炎,词风清空豪旷。《花阴写梦词》产生于独特的岭南,体现了近代岭南文学的繁盛,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农民分化,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双重影响。指出农民分化,使农村管理逐步走向法治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理念的变化,对农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农民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和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农民分化也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农村基层组织疲软,农村各阶层矛盾与冲突加深,农民贫富差距和农民群体消费差异性扩大化。  相似文献   

17.
白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白族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视。《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一书,是一部白族文化研究的力作。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很有特色:一是用文学作统摄,全面观照白族碑刻;二是综合各类文献,以时代新思潮解读;三是以文化为视野,充分揭示碑刻的意蕴。《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白族古代文学史来读,也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白族古代文化论著来读。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河南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掠夺和残酷剥削,包括以不平等价格实现对农民的勒索,与伪军勾结进行公开抢掠等,使河南沦陷区人民承担着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名目众多的劳役负担,生活艰辛异常.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从时间角度研究唐文化的成果极为宏富 ,而从地域角度对唐文化的探索则十分薄弱。任何一种文化 ,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 ,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时间 ,而且依赖于一定地域。现力图拓宽视野 ,从多维的视角鸟瞰唐前期文化发展的全方位图景 ,着重考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分布及成因 ,以补史缺。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阐述了巴文化起源是居住在巫山、巫溪境内的原大溪文化的居民;其次阐述巴文化的形成阶段,并论证它就是由于巫山、巫溪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再次提出了巴文化的发展阶段,是由峡内分别向东、向西发展;最后解释了巴文化如此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