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中外教育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在对历史上几种关于教师与学生请客体关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师生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是一个在教学活动逐渐进行过程中的相互更替的动态循环关系。经历了教师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和学生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学生与教材的主客体关系这样一个层层深入的认识过程。在这一循环往 相似文献
2.
孟庆莉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8):134-135
将主体间性思想引入两课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间关系,并把这种交往关系拓展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的个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提升,还两课教学以本真。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讨论数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首先引入数学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即现实世界的量及其关系可以看作外在于人的较原始的认识客体;作为思想事物的纯的数学研究对象是内在于人的较高层次的认识客体;界于这两个层次之间中间层次的认识客体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的生理——心理结构。接着在分析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发展,阐述了在数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最后以上述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分析了数学哲学中争议较多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就是指译者,而客体则包括原作者、原作、原作读者、译作、译作读者五个方面。译者要做好翻译工作,就必须处理好同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对主客体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建立新翻译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听觉艺术,它是任何文字和语言都无法表达的完美艺术。您可能学习过声乐,您也可能会一样乐器。但是要对一首音乐作品(声乐或器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以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声乐欣赏,其本质是声乐审美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所设计的只是与人声相关的声乐作品。本文从声乐欣赏的本质属性及音乐欣赏主、客体的特征出发,全面阐述论证了声乐欣赏活动中主体(欣赏者)和客体(声乐作品)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两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主体间性思想引入"两课"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间关系,并把这种交往关系拓展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的个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提升,还"两课"教学以本真。 相似文献
7.
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唯物论可以对德育及其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析。首先,我们一般把有目的、有意识从事某种认识实践活动的人叫做主体,把主体活动所指向并对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产生制约的对象叫做客体。其次,德育是客观事物存在物质要素被视为主体,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要素的综合体,应视为德育的客体。因此从德育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可以论证德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各育对立统一关系。进而以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德育教育,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德育教育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韦有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7,(2)
“三严四自”工程的实质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管理以及管理主体的自我管理,实施“三严四自”工程,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德育主客体关系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德育主客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提出构建和谐德育环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陆晓燕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3):62-6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监控主体单一、缺位,监控客体狭隘、视角片面等弊端。教学质量监控应该改革传统监控模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监控主体体系和全方位、多视角的监控客体体系,以实现学校内部质量监控由单元化、单视角向多元化、多视角转变。 相似文献
11.
桂维诚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0,13(1):46-51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主体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他们渗透美学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是另一个审美主体 ,因为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审美 ,并经过再创造 ,然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 ,审美客体除了教材、教学形式、教师之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论断 ,由于学生“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了教师的本质力量 ,所以反过来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上述几个方面的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其地位是相对的 ,师生互为审美主、客体 ,并通过教材和教学形式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2.
13.
王英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由于国际法在自决权主体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导致了自决权主体研究中的泛化现象.根据国际法的宗旨和国际社会的实践,少数者(包括少数民族)、土著人、一国内部的部分人民、主权国家和个人均不得被界定为自决权主体.自决权主体只能界定为国族和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随意扩大自决权主体的范围,不利于国际国内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王玉婷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102-105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有关受事主语句的研究成果,并作一简评.重点讨论了受事主语句的界定及其与被动句的关系,受事主语句的生成与定性、类型、主语的限制以及这种句型的语法地位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黄少强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0-14
矛盾"一分为三"的观点认为矛盾不仅在组合构成上可以"一分为三",在经历过程中体现"一分为三",而且在其解决形式以及对矛盾进行分类等方面同样可以运用"三分法"。这种"三分法"不仅将矛盾论引向了中介论,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容易消解矛盾,带来了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坚持用主客体双重维度来分析矛盾存在形态,"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及分析问题,是实践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任何认识过程都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认识上的结论都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总和,这就是人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7.
母群英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5):84-87
人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容分析人的因素可持续发展中起到的双重作用,得出在可持续发展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作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反对“以人为中心”,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中国科普主体与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丽娜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0):168-170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科普的主体和受众在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上都在发生变化,其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就是受众的主体化,并且随着主体与受体角色不断地互换,从而形成了“大科普”这样一种互动的科普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