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8,(5):106-111
传统高校师生关系经历了从"教师中心"模式、"学生中心"模式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再到"师生双主体"模式的发展历程。基于师生交往关系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现实需要,高校"主体间性"模式的师生交往关系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探讨。然而,理想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提出以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却由于沟通手段的缺乏而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师生、师师、生生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多主体多向互动,因而教育的主体间性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一直是现代高校教育创新的难点。网络时代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的融合发展,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共享性成为高等教育嬗变的标志性特征,也为高校主体间性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契机。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差异性与共通性融合;二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共识性与生成性融合;三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交互性与发展性融合。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么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要么就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的出现。哲学概念“主体间性”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为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主体性教育中的传统师生关系的理论背景进行了反思,分析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合理性,由此提出要建构主体间性下的师生交往关系,并重点从知识观方面强调如何重构师生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3.
浅谈学生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论述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其表现,分析了主体性教育的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实施主体性教育,既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详细论述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其表现,分析了主体性教育的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实施主体性教育,既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品质,是主体性的三大品质之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走进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开展。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积极意义,也有知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具体情境和抽象概括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存在。本文对此进行辩证分析,提出主体间性教育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但由于学习主体性不成熟、网络诱惑等原因,则容易带来认识迷茫、行为失衡现象,由此提出了网络环境中的主体性教育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中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目的自律性、积极创造性的教育,以及网络下师生平等交往、合作共生的主体间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魅力,是事物吸引人、使人对其发生兴趣的力量。是认识主体认识、亲近、了解、接近、掌握客观事物的动力。客观事物对于人来说,其魅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了解事物的魅力,使客观事物的魅力成为人持久的吸引力和认识动力,则是一个主观建之于客观的过程,即客观事物魅力内化为主体动力的过程,显而易见,在这一内化过程中,主体的努力至关重要,但教育的阐释、引导、推动等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结合疫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现代教育理论分析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因素协同的主体间性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理论为指导,推行产出导向教育模式,充实实践性内容,增强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与路径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转型时期,如何用新的方法和手段来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效性,也成为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试就"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评价活动属于认识活动,是主体对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思潮本质上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现实形式。社会思潮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两个要素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从而以评价主体为横向机制,以评价客体为纵向机制,构建了评价与课堂教学一体化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高校首轮评估工作已基本结束,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以及高校的发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或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从评估体系中的评估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方面做进一步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教育哲学中的“双主体”思想,是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总结,最终对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出的深刻探究。王船山教育思想中的“双主体”思想,既涵盖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的客体的基本思想,又涵盖了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相对主客互动与辩证统一的思想。王船山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双主体”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各高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建设中形成了丰富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从评建主体资源、评建客体资源、评建介体资源、评建环体资源四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评建资源整合利用,以提高其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身主体的再生产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建构学习的主体。育人实践活动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正是统一在学生学习主体的塑造和构建上,师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表现在学生主体性的变化和增长上。教师必须要用主体性教育思想去理解和处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反思大学生综合测评,对其完善与改进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方法从对综合测评的认识、测评的方法、测评的内容、测评的操作过程四方面入手,剖析了综合测评在实施中暴露的问题。结果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宣传,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规范操作程序。结论大学生综合测评是一种教育手段和管理方法,科学完善的综合测评能激励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系统科学角度去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问题,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主体包括管理组织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客体是形成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知识体系;载体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经历了从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必然逻辑。相应地,人类的教育也会从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发展。在类主体教育视野下,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主体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关注类主体的发展。因此,在类主体教育中,教育过程是对话和理解的过程,是生命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经验为生长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基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改造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观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改造关系衍生出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在德育交往的时代变迁中,却呈现出曲折复杂的发展状况.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