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为了解耕作制度对热带地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选择海南岛中部地区4 种不 同耕作制度下的稻田(一熟制、二熟制、三熟制、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稻田土壤 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探究影响其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4 种耕作制度下稻田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三熟制>二熟制>撂荒地>一熟制的分布规律,4 种耕作制度下稻田的土 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撂荒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 值极显著负相关;一熟制土壤 有机碳含量与土壤中粉粒占比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占比显著负相关,且不同耕作制度通过影响土 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金华地区地处浙江中部和西部,以丘陵、半山区居多,地形复杂,气候温和,耕作制度原来每年有的种植绿肥(或春粮)——早中稻(或早稻)——秋杂粮;有的种值绿肥——间作稻;有的种植春粮(或冬闲)——迟中稻(或单季晚稻)等等。自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水利条件逐步改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开始种植连作稻。出现了绿肥——连作稻以及春粮——连作稻等新的复种制度,使稻田原有耕作制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加入世贸后中国农业亟待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指日可待。在4、5年内对中国农业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 ,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上发达国家大农业的冲击 ,为使中国农业在世界贸易组织所建构的规范下持续稳定地发展 ,必须参照世界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解决中国农业所面临的耕作制度转变、土地使用权集中和农业产业一体化等根本问题。一、实现谷物大田耕作制度向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转变1.谷物大田耕作制度的弊端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耕作制度改革是一项农业实践活动 ,其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指日可待。在4、5年内对中国农业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 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上发达国家大农业的冲击, 为使中国农业在世界贸易组织所建构的规范下持续稳定地发展, 必须参照世界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解决中国农业所面临的耕作制度转变、土地使用权集中和农业产业一体化等根本问题。一、实现谷物大田耕作制度向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转变1.谷物大田耕作制度的弊端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耕作制度改革是一项农业实践活动, 其中涉及许多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试验的目的意义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必须走精耕细作的道路。要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做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充分挖掘土地和空间,水中和水面的增产潜力。 干旱是威胁我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长期来,抗御干旱的办法是:除兴修水利外,还利用稻田蓄水过冬,以备来年及时栽秧或抢雨栽插。这是我省水稻生产的一个传统经验,至今尚在发挥一定的作用。自一九七七年春,四川省委从本省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了“猛攻中稻,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针后,我省中稻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提高,同时  相似文献   

6.
增加农业产量,实质上是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在全年中光合产量的问题。因此,在一土地上全年的耕作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总产量。列宁曾经指出: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是通过耕作制度的改变表现出来的”。耕作制度是一个地区在一定发展时期的社会经济生产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并不是固定不可改变的东西。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  相似文献   

7.
“稻田免耕覆盖沃土技术”试验结果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重无机肥、轻有机肥的种田方式日趋严重。这种种田方式对土壤的地力损耗十分严重。长期维持这种状况会造成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从而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经过多年的种植,土壤的有机质消耗殆尽,农业陷入了一个化肥施用量越大,土壤越瘦的恶性循环。为此,国家农业部提倡对稻田进行免耕覆盖耕作。稻田免耕覆盖耕作是农业耕作制度又一次大的革命,是集沃土工程、节水农业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禁止秸秆野外焚烧、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农业新技术,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据记载始于三国时代.国外进行稻田养鱼的国家,历史最久者也不过一百余年.日本开始稻田养鱼在1884年,苏联首次进行稻田养鱼试验在1932年,而美国则在1950年才开始稻田养鱼.但是,解放前我国由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稻田养鱼多停滞在自发性生产的情况下,技术提高缓慢,鱼产量也不高.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水产部门曾大力提倡稻田养鱼,也有一个大发展时期,1959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达一千多万亩,但因种种原因,坚持稻田养鱼者已为数不很多.  相似文献   

9.
带状种植是间作套种的发展,是农业大幅度增产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耕作制度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所谓耕作制度的改革,就是改变现有耕作制度,扩大带田、间套、复种(复栽)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充分利用有限的生长季节,充分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做到在季节上“分秒必争”、在地力和光能利用上“寸土不漏、“层层不放”。这样才能促使农作物的总产和单位面积产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伟大导师列宁指出: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是通过耕作制度的改变表现出来的”,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相应地改革耕作制度,已经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带状种植中,为了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应当以小带田为重点,并且把玉米作为主攻作物,才能充分发挥带田的增产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小带玉米在前期(共生期),处于与大田(或大带)不同的生态条件,在光、热、水、肥的供应上有其特殊性,只有充分认识这种特殊性,才能在措施上恰当处理玉米小麦共生期中的特殊矛盾,既要照顾到小麦的正常生长发  相似文献   

10.
西师生物系自拟课题“冬水田稻鱼萍丰产试验研究”,在西农农学系和蔡家公社等单位的大力协作下,从1980—1983年,经过四年的正式试验研究.先后在北碚蔡家公社两个大队的三个生产队进行了小区和大田的多点试验,1983年又经蓬溪、合川等县较大面积的推广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课题是以农田生态学的观点,立足于从改革冬水田的耕作制度着手,根本改变水稻的常规栽插方式,从而解决一般稻田养鱼方法中稻和鱼的种养关系,并采用养萍培肥为红线贯穿全试验过程,在稻田中增加了固定空中N素物质的重要途径 可达到肥水养鱼.肥土确保水稻稳产高产,大大提高了冬水田的肥力.加上水稻宽行间开沟方便易行.更有利于水稻前期的排水晒田和湿润生长条件,因此能有效地解决冬(囤)水田水稻稻坐蔸的问题.该研究是综合开发利用冬(囤)水田的有效途径,它既可囤水养鱼,又可防止伏旱和春旱等,还可对稻田进行免耕培肥,从而达到省工、省肥、资源利用率高,综合经济效益显著之目的,一般每亩年产水稻在900斤左右,鱼过100斤,萍达1.5百斤以上,年亩纯收入比对照田净增1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水稻病虫害诊治智能化专家系统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研制开发了水稻病虫鼠害形态识别诊断系统。系统采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技术,对水稻病虫害图像进行采集、数字转化及诊断分析;提取形态特征,识别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实现了计算机对水稻病虫害图像、资料自动提取和智能诊断,为水稻栽培的田间管理实现农业知识信息化、沟通指导网络化、科学种田现代化和建立农业网站提供技术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两类绿洲农作制度改革历史的分析 ,结合当前农业发展形势 ,对该地区 2 1世纪农作制度发展进行了讨论。认为塔里木盆地 2 1世纪农作制度的改革应是在棉花专业化、区域化取得成效后 ,继续向适应市场需要的复种多熟种植、建立合理的作物轮换及相应的农田培肥技术、深化农作制度改革 ,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改制的要求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杂交水稻翻秋带蘖壮秧试验的体会,分析论证海南省杂交水稻采取带蘖壮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与杂交水稻翻秋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翻秋栽培,带蘖壮秧能协调每亩总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三者关系,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疏播匀播和足肥早管是培育带蘖壮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壮族及其同源的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麽经布洛陀》是壮族麽教经文,其内容涉及稻谷种子的来源、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骆田与骆人、野牛驯养、石犁的使用与牛耕的出现、采集农业向稻作农业过渡、水稻种植时令及耕作制度的形成、早期的稻作农业祭祀等远古时代华南珠江流域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问题。文章认为,从神话学的意义说,黄帝是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炎帝是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而布洛陀则是华南珠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巨流,主要是由这三大农业文明汇集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陈国华  秦泰毓 《江西科学》1993,11(2):106-110
鄱阳湖圩区的低洼农田,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不高.笔者在恒湖垦殖场的低洼农田试行改种稻为种莲、莲田养鱼、莲一稻套作等利用方式,并分析了1983—1990年间几种不同利用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低洼农田种差比种稻的生产投入低11.3%,而产值高19.2%;莲田养鱼和莲一稻套作的经济效益又明显优于单一种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有机栽培、常规栽培水稻生育期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酶(酸性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大田栽培试验与调查采样研究相结合,以嘉花1号为材料,研究有机生产模式和常规生产模式水稻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有机生产模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碳C、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均高于常规栽培,其中以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最为显著。结论:有机生产模式能够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恩施州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多个指标,以水稻为例,分析了农业科技在恩施州农业生态系统中粮食增产的作用.结果显示,导致恩施州粮食增产的农业科技内容主要包括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变革、施肥模式改革、土壤耕作与土肥调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革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Conclusions The macro-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site agriculture interpreted from the phytolith assemblages at Yingyang site are as follows: i)In the mid-late period of Yangshao Culture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regional climate of Dengfeng County is warm and wet; ii)In the mid-late period of Yangshao Culture, rice farming may have been practised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调查和民族志资料,对老挝克木鼓纹饰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认为其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克木人以鼓面光体为中心,构建了一个由纹饰组成的神圣的求雨空间。正是透过此空间,克木人在农耕生产中建构了其与神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解放后新疆耕作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放后新疆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 ,其中古老绿洲与新型绿洲间存在着差异。老绿洲利用麦茬复种多熟有很大发展 ;新型绿洲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发展很快 ,近年来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多熟种植也有发展。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秸秆还田加化肥 ,或粪肥加化肥的养地技术也保证了种植制度的变革。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是绿洲农业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