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林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生态、防护、休闲、景观等方面。植物材料是城市林业景观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材料的自然景观功能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各地在发展城市林业时面临的植物材料选择问题也日益突出。着重讨论了山西中北部在城市林业景观构建中植物材料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从重庆市山地公园入手,以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和山地城市突出的地势特色为出发点,结合视觉景观的相关理论和现场调研数据,从城市景观要素和城市景观立面两个层次解析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优化策略和从中观尺度完善山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3.
植物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靖苹  郭晖 《科技信息》2009,(19):352-352,364
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规划的拓展而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再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是仅仅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而是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高层次阶段。所以,植物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即景观作用和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地形要素在植物种植设计中所可能产生的多种影响以及在种植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地形要素,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植物种植设计要顺应地形条件,充分利用地形现状,必要时通过挖湖堆山,在高处种植高大乔木,低处种植低矮灌木或地被,以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帮助营造有进深感、围合感的整体空间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旅游的走俏,森林游逐被人所热爱.故而森林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植物作为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是园林景观要素中唯一的生命体,是生态功能的主要承载者,在森林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场地特征,以森林资源、历史文化等为基础,除保护森林景观的自然特征外,根据造园要求及人性化原则,合理布局规划分区,发挥植物的景观、空间及环境功能,对其科学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森林公园的风景特色和景观质量得以提升,营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和环境生态要求的植物景观是今后设计的重点方向.本文以福州清凉山公园景观规划项目为实际案例探讨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以期为今后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予以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6.
湿地公园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探讨对于己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后期建设及养护管理和将要规划建设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探讨了温地公园植物材料的选择.并从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及美学设计三个角度探讨了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设计.  相似文献   

7.
园林建设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而且也是城市景观、历史文化环境的主要载体;它不仅可以恢复和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景观,而且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本着节约环保、生态优先、个性化要求营造园林建设。  相似文献   

8.
何倩  崔丹  刘占胜 《科技信息》2011,(12):318-318
本文以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为对象,从宏观城市构架、区域景观特色、微观节点营造三个层次来探析滨水景观的多样性特征,并结合自然环境对形成滨水区景观各种要素的影响,期望在分析中找到城市中滨水景观带与其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营造自然氛围美饰环境空间方面,不管是小区景观还是道路景观甚至公园景观等多种景观形式中,彩叶树种演绎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阐述了植物色彩和艺术结合起来用在造园景观设计中,让植物色彩改变环境让自然色彩走进城市。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京幕燕滨江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南京幕燕滨江湿地公园为例,从植物的选择、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3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1)以群落演替学为基础,遵循乡土植物为主和物种多样性原则,构建4种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型配置模式并进行植物配置;(2)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根据植物景观作用和营造目的不同,对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和植物景观分区进行规划,塑造不同的湿地植物景观;(3)以"师法自然"理念为依据,从空间和时态上进行艺术构图与意境营造,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幕燕滨江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1.
城市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种植设计、种植工程、养护管理三个方面阐述城市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手段和方法,提出任由群落内植物按照自身规律生长,就是维持近自然植物景观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植物是园林景观重要元素,植物景观对环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语境与符号、语言存在复杂的关联性,植物语境与符号影响景观舒适性、生态性与文化性。景观语境是由语形基础、语义规则、语用边界等内容组成约定过程。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室外环境为研究区域,结合植物资源、景观元素等划分语境区域,赋予不同功能区域植物元素符号内涵,联合语境元素构建植物景观语境,营造整体与局部景观内涵。通过植物本身色彩、结构、形态等要素为中介,运用语境约定机制,强调植物文化象征的设计意义与景观语境内涵。  相似文献   

13.
沟域经济中的植物景观营造是对山区景观破坏的恐慌,对欧式别墅、小洋楼之风的担忧,对景观盲目复制的反对,也是对景观设计师的自我反省.因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是我国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同时山区也是全国,尤其是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在全球化与城镇一体化总体趋势之下,符合山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沟域经济以燎原之势快速蔓延,而沟域经济中植物景观的特色营造是对沟域植物景观本土性、生态性和独特性的表达,有助于保持山区景观的生命力,提高景观质量.本文通过对林傲山庄项目植物景观的营造来挖掘沟域植物景观的地域特色及其独特性,概括出沟域植物景观中的营造原则,以及配置类型等.得出结论,为其他类似区域的植物景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瑞  王丽 《科技信息》2012,(33):389-390
内江广汇城市花园中的植物景观采用模拟自然的手法,运用高超的造园艺术,营造了复杂的小生境和优美的景观。在植物配置上,按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和美学要求,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模拟野外生态环境,构建了景色优美、物种丰富的人工森林植被群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水是生命发展的起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和要素,同时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域不仅孕育了城市、城镇和乡村的人类群体,也创造了城市、城镇、乡村社会的不同文化。水质清洁、环境优美、生态多样、植物多彩和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滨水空间,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同时还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文化风格、整体形象和文明程度。改善滨水生态环境、创造美丽宜人的人类生活休闲空间是营造滨水景观的目的和宗旨。文章就滨水景观营造这一课题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历进行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6.
任高 《山西科技》2014,(1):123-125
植物具备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优美景观等多重功用,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景观空间构成中越来越为人们重视。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营造3个方面,分析了太原市园林规划与造景中的一些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太原市园林规划及植物造景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联成整体,它与周围的山水、建筑及植物等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因景设路"、"因路得景"的效果,而贯穿所有园内的景物。本文对园林道路设计的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园路铺装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凹地形与植物均作为营造空间的实体要素,其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对重庆主城区山地城市公园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出凹地形的3种主要类型——两面上坡地形、三面上坡地形和四面上坡地形,并对三类地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凹地形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策略和植物配置策略.以期为山地公园凹地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康复景观使用者的不同,从观赏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营造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植物景观,已经成为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重点.本文以哈尔滨市康复医院为例,通过对其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挖掘园林植物运用与康复功能医院需求的关系.分析植物总体设计、空间细节的营造,并对其进行设计改造,为康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环湾大道绿地色彩设计,以特殊的观赏角度为切入点,尝试进行一种新的植物配置方式.环湾大道植物色彩布局依据色彩的心理联想及象征,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特色植物景观.通过分析项目自身的地域特色,营造出丰富而有特色的城市绿化空间,塑造城市区域的景观季相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