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分子间作用的范德华力、键合的电负性、氢键等方面讨论了铝材轧制润滑剂中添加剂的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并分析了添加剂分子的非极性基(包括烃链长度、不饱和键、支链的形式等因素)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实验测定了润滑油油膜强度与各种极性添加剂浓度的关系,分析了极性分子的极性基和非极性基结构对润滑油油膜强度的影响,指出了边界吸附膜的形成及强度对润滑剂油膜强度的决定作用,并讨论了添加剂的复合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选用几种低硫、低芳烃铝材轧制基础油,采用GCMS-QP2010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成分,并与Wylor10,Wylor12和CSA-P这3种常用的添加剂复配,在MRS-10A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摩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类基础油中,正构烷烃基础油的油膜承载能力比加氢基础油的高;在加氢基础油中,随着链烷烃减少,环烷烃增加,基础油的油膜强度降低;但加入润滑添加剂后,含有环烷烃的加氢轧制油的摩擦性能比正构烷烃轧制油的摩擦性能更好,这表明与正构烷烃基础油相比,加氢基础油与润滑添加剂有更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时间衰减光谱法研究了pH值对铕(Ⅲ)在氧化铝上吸附过程及其化学形态的影响.实验条件为在氮气环境下,摩尔浓度为0.1M的高氯酸钠溶液.研究结果表明,铕(Ⅲ)在氧化铝上的吸附随pH值升高而增强,在pH4~pH8的范围内,吸附在氧化铝表面的铕(Ⅲ)周围第一层水分子的数目并不随pH值升高而减少,即吸附在氧化铝表面的铕(Ⅲ)化学形态不随pH值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格林函数方法和Anderson Newns(AN)模型研究原子Pt在无序二元合金(DBA)表面的化学吸附能和电荷转移,其中普遍的去耦合方法被采用以消除Pt的不同d电子之间通过与DBA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Pt对DBA表面偏析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化学吸附系统Pt/NixCu1-x随Ni的体内原子分数的增加而趋于稳定·化学吸附促进了吸附离子Pt与合金衬底间的电荷转移浓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厚钢板热轧工艺润滑实验,分析了不同工艺润滑条件下中厚钢板热轧过程中轧制载荷与压下率的关系,研究了工艺润滑对钢板表面质量的影响,并结合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探讨了工艺润滑条件对钢板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质量浓度比低质量浓度热轧油能更有效地降低轧制力;粗轧阶段比精轧阶段降低轧制力效果更明显.工艺润滑可改善中厚热轧板的表面质量,降低板面粗糙度,并促进钢板表面处在轧制过程中的铁素体转变,减少表面附近的带状组织,使轧后表面处组织均匀细小,减小表面缺陷产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及氧化.研究结果表明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反应为快速反应.吸附在高岭土表面的Sb(Ⅲ)易被氧化为Sb(V),一部分Sb(V)会从高岭土表面解吸进入溶液中.溶液的pH值对Sb(V)的解吸有显著的影响,且pH越高,Sb(V)越容易从高岭土表面解吸.吸附前后高岭土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分析表明,高岭土表面的≡Al—OH、≡Mg—OH及≡Si—OH基团参与了Sb的吸附.  相似文献   

9.
根据平均Reynolds方程、Peklenik表面模式参数理论和混合润滑条件下大体积塑性变形理论,建立混合润滑状态下冷轧板带分析模型.系统分析混合润滑状态下,基于工作界面表面形貌,工作界面油膜厚度、摩擦因素随速度和压下率变化的情况;以及基于不同的压下率和表面形貌,界面压力、接触面积随工作区位置变化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表面粗糙度所有排列方式中,油膜厚度随着压下率增大而下降,表面粗糙度横向排列产生最高的油膜厚度,表面粗糙度纵向排列产生最低油膜厚度.对于同样的压下率,随着界面无量纲速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横向排列有最小的油膜厚度增量,表面粗糙度纵向排列产生最大的油膜厚度增量;表面粗糙度纵向排列下的摩擦因数最大,横向排列下的摩擦因数最小,各向同性排列介于两者之间;压下率越高,摩擦因数越高.表面粗糙度横向排列情况下,界面应力的分布要平缓得多.  相似文献   

10.
采取批实验方法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行为,以及离子强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Sb(Ⅲ)和Sb(Ⅴ)在蒙脱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值在3~10时,随介质pH值的升高,Sb(Ⅲ)和Sb(Ⅴ)的吸附均减弱;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不显著,Sb(Ⅴ)的解吸量随吸附介质pH值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氧化铝自水溶液中对Eu(Ⅲ )离子的吸附和解吸附规律 .结果表明 :①吸附等温线服从Lang muir极限公式 ,吸附过程为焓驱动的放热、熵减的自发过程 ;②吸附服从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方程 ,表观活化能为 43.43kJ·mol-1,属内扩散控制 ;③溶液pH值对吸附影响显著 ,S形曲线的突跃范围为pH =4.0~ 6 .5 ;④微波和超声波能明显加快解吸和提高解吸率 ,用 0 .1mol·L-1HNO3 在微波下解吸 30min ,解吸率达 96 % .  相似文献   

12.
以热电厂排出的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作吸附剂去除水中的铬(Ⅲ),探讨了粉煤灰用量、吸附时间、铬(Ⅲ)的初始浓度、粉煤灰细度和pH值等因素对铬(Ⅲ)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对铬(Ⅲ)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采用第一性原理理论研究了In吸附氢钝化的Si(100)面的结构和稳定性.对In原子吸附结构的计算表明不同的重构表面其吸附结构也是不同的:In在H/Si(100)-(2×1)面的吸附能高于In在H/Si(100)-(1×1)面的吸附能;由于氢原子对硅表面的钝化作用,使得In在Si衬底的外延生长被破坏,In原子易在衬底表面形成团簇.对In原子是否会向衬底扩散并与H原子发生交换的研究结果表明:In原子吸附于H/Si(100)表面比与H原子发生交换具有更稳定的能量.因此,在平衡条件下,In原子不会与H原子发生交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2×2矩阵相干势近似和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氢原子在混晶半导体Si_xGe_(1-x)表面上的化学吸附,给出了化学吸附能和电荷转移随Si的百分比浓度的变化曲线,计算结果表明:(1) 化学吸附能随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2) 电荷转移随Si浓度的增加而缓慢减少;(3) 在化学吸附过程中,氢原子被带上负电。  相似文献   

15.
采用颗粒状椰壳活性炭对HAuCl4水溶液中Au(Ⅲ)进行吸附实验,研究了Au(Ⅲ)初始浓度、pH值、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Au(Ⅲ)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90 min;当pH=2.5时其吸附率可达96.3%,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吸附方程符合较好.热力学计算表明,椰壳活性炭对Au(Ⅲ)的吸附是放热过程且具有自发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法对均苯三甲酸进行重结晶,以此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模拟放射性废水中Eu(Ⅲ)的吸附特性,并利用SEM-EDS,FT-IR,TG-DTA和XRD对吸附前后吸附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均苯三甲酸对Eu(Ⅲ)的最大吸附量为546 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用真空沉积法在高定向有序石墨(HOPG)上制备的1, 1dicyano-2, 2-(4-dimethylaminophenyl) ethylene(DDME)薄膜。DDME在石墨表面形成十分平整的分子柱状堆积二维有序结构。还观察到了随覆盖度降低转变成为其他二维有序结构,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pH、时间、浓度和共存离子对载Fe(I)和载La(I)的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去除饮用水中As(Ⅴ)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反应的螯合中心,Fe(I)比La(I)对As(Ⅴ)的亲和力更大.动态实验表明,载Fe(Ⅰ)的螯合树脂是一种有前景的饮用水除As(Ⅴ)吸附剂.  相似文献   

19.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NH3在Ru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NH3在Ru(0001)和Ru(1010)面上的优势吸附位皆为顶位.NH3的吸附是化学吸附且具有表面结构敏感性,与密堆积表面(0001)相比,NH3在开放的(1010)面上的吸附更加稳定,吸附能达到1.08 eV.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NH3通过其3a1轨道与表面Ru原子的4dz2和5s态混合吸附于表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