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教育界只重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而往往忽略了其精神贫困的问题,从而使得济贫助学工作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救助工作,构建完善的精神救助机制,把经济救助和精神助贫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压力现状出发,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帮助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而且要从心理上扶贫,在精神上给予关爱。  相似文献   

3.
魏芹 《科技信息》2013,(9):261-261,264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国家、高校和社会都密切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各界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贫困生经济困难这一方面,而忽略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浅析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特征和成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阿玛蒂亚·森超越了传统上从"收入"角度界定贫困的局限性,以"可行能力"为核心对贫困进行重新界定,认为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低下,而是基本可行能力的缺失。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深化了贫困生的内涵,创新了贫困生问题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改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谢清 《科技信息》2010,(32):I0057-I0057
近年,高校出现了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出现了经济、心理两方面贫困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成因和对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郑伟 《科技咨询导报》2007,(22):238-239
贫困生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面临物质上的困难,更要面对精神上的困难,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存在着物质、精神的"双贫困"。我们在重视解决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采取加大资助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等措施,做好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资助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潘丽媚 《科技信息》2010,(16):61-61
案例简介 2009-2010年,中歌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06、07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93名。其中有88名同学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但只有58个获奖名额。最后,有30名同学是申请奖项后什么都没有的。这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8.
王振杰 《科技信息》2012,(31):248-248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贫困生比例逐渐上升,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凸显。通过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讨论,旨在为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现。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心”问题的现实表现和对其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申锋 《科技信息》2010,(15):177-177
在各高校中,能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公平的评选出特别困难(特困)和困难(一般困难)两个等级的贫困生。然而贫困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物质帮助轻思想教育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高校应遵循“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自立自强品格教育,诚信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教育方式、社会比较、资助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还较为普遍地存在自卑、焦虑、忌妒、虚荣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增强社会实践锻炼,有助于维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贫困生“心理贫困”对就业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瑾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7):115-117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面临双重贫困即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据调查,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它不仅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他们的毕业就业。为此,缓解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帮助贫困学子心理脱贫,解决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履行育人职责,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加强就业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政府出台积极政策,提高贫困生的求职择业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基本解决物质贫困。但“精神贫困”现象日益凸显,高校资助工作缺乏可持续性。本文以精神资助为着眼点,分析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现状,探究学生“精神贫困”的成因与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精神资助的策略,将教育贯穿整个资助过程,帮助学生实现“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5.
从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发,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了学校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胡晓鹏  谢瑞莲 《科技信息》2008,(36):204-204
在构件和谐社会的当前形势下,贫困生的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是在不断发生变化,有原先的问题存在,也有原先的问题消亡,或在原来问题上演变产生的新问题,或产生了新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对高校贫困学生一套包括奖、助、贷、勤、减、免等在内的资助体系.但必须看到我国的资助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更是直面社会的拷问。加强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资助体系各相关主体的职能是改善我国资助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之间存在着相互期望与隐含承诺,这些并没有以某种书面的契约来规定,而是以心理契约的形式存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建构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从操作层面上提出心理契约模式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对策。  相似文献   

19.
江琴 《长春大学学报》2014,(2):226-230,234
部分贫困生因其经济的贫困,产生"心理贫困",陷入了对自我评价的困境,不能悦纳和认同自我。出现这一困境的根源就在于贫困生自我主体性的缺失,他们在"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双重存在下,无法处理好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矛盾关系、个体自我评价的非理性标准与理性标准的矛盾关系。从实质上来说,主体性的存在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存在,其根本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目的性。因此,通过强化贫困生自我意识,引导其认识客观自我,转向"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从而追求主体性的存在,是从实质上真正缓解和消除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0.
许力 《佛山大学学报》1998,16(2):188-120
中国高校自1997年实行并轨招生后,特困生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本文针对目前高教系统及各种社会力量给予特困生多元化物质帮助,却忽略了他们的特殊心理障碍这一事实,通过对分析比较常见的特困生心理问题,结合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要求,勾勒出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