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熹训诂学是宋学代表,其训诂特点明显区别于汉学,有人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就是理学,而给以“空疏”、“义理”的特点。本文通过《论语》朱注和何注的比较,说明朱熹训诂学是把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训诂学。  相似文献   

2.
朱熹训诂学是宋学代表,其训诂特点明显区别于汉学,有人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就是理学,而给以“空疏”、“义理”的特点。本文通过《论语》朱注和何注的比较,说明朱熹训诂学是把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训诂学。  相似文献   

3.
朱熹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特点是采用了双重标准,一是义理标准,二是功业标准。前者是朱熹评价历史人物的出发点与归结点,这包括从正统论立场去评价历史人物、以公与私为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以气节来评价历史人物,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其中不乏理学的说教,但他仍然比较着重与自己所生活的历史时代相联系,反映其关心时事的心态。后者主要是歌颂狂狷者而批评乡愿,强调士大夫为政要关心时事,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肯定做出功业者而批评生事扰民者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太极图说解》,以“质而语其生之序”“气而语其行之序”阐释周敦颐《太极图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五行次序。朱子后学对此多有不同解释。现代学者的解释皆未能越出叶采之说,然叶采亦未理解朱熹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朱熹阐释阴阳五行循环错综的义理时,始终将太极置于本源之理的绝对性地位,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之所以然是由于太极生生之理。通过对《太极图》图像及《太极图解》义理的分析,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和内涵可以得到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诗教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形而上意义,通过日用工夫涵养、复归本心,以启明广大生民之本心,通达大道。为充分发挥《诗经》的教化作用,使其与集理学之大成的《四书》学融贯为一整体,朱熹的治经重心与前儒相比有所转移,将义理阐释作为解经旨归之一,引理入经。“思无邪论”“淫诗说”“反美刺论”等诗教观使《诗经》文本脱离政教桎梏,在回归本义的基础上施展教化。探究朱熹诗教观在《四书》中的呈现,可以经鉴理,发掘其背后的义理主线。经与理的密切关联深化了经学的思想底蕴,更优化了理学的教化效果。朱熹在经学理学化方面的努力使其思想体系更具整全性。  相似文献   

6.
《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经典解释的代表作,作者朱熹在解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天理---人欲”、“体用”、“本末”等多种诠释框架,重点分析其在“体用”诠释框架方面的特色。朱熹通过“体用”的诠释框架使得四书本身的义理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而且更加适应当时人对四书文本准确而深刻把握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是情、理、史的结合体 ,他把对历史人物的爱憎 ,都凝注在作品里 ,使读者常被司马迁的情感所感染 ,处处感到作者的存在 ,这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史书的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曾瑜先生判断历史人物失节的标准不当,错误地将朱熹、张孝祥、范成大等名士划入失节的范围。他把专制腐败政治作为导致古代士人失节的第一位因素和士人失节是正常状态、守节反而是非常状态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由方法论层面观之,中庸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既强调对"道"的固执,又强调"权变"而"时中"。这种思想成为朱熹诠释经典,构建理学的根本指导原则。朱熹的经典诠释活动体现了追求圣人"当来立言本意"和诠释者"自得言外之意"的统一。与这种追求相适应,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是融汉、宋于一炉,既重训诂考据,又重义理阐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素以史书编撰闻名于世,司马迁《史记》确定了纪传体史书体例,两千多年中它成为我国史书的主要形式。欧洲社会在伏尔泰之前,一般史书都是以战争、外交、政治等历史重大事件为纲、为主要内容。而我国史书的纪传体体例,以人物为纲,这就有可能记载除政治、军事以外的其它各色人物。古代史书的文学史意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便是记载了文学人物——作家诗人的生平事迹,从而研究作家、研究作家间的相互影  相似文献   

11.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虽以儒学为正统,但对道家思想也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老子》的理解与评价、老子与释道、朱熹哲学与《老子》等几个方面分析朱熹的老学思想,可以发现老学本身的理论活力并进一步彰显道家思想在朱熹哲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马浮的学术特色在其经学的本体诠释学,他将六艺统归于一心,而此心又上遂于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又不赞成直说"心即理",而强调"理气""性情"两端而一致的辩证圆融.他的六艺之教所涵的"相涵互摄""体用一如"的思想,隐含着一套完整的本体诠释学的思维.马浮以"六艺统摄诸子",进而以六艺统摄四部,进而以六艺统摄西来学术,终究言之,它要以六艺统摄天下之道.若据学问之实而言之,马浮之论不免稍过,但若能人乎其中,将可以发现马浮之学所涵之本体诠释学可以经一"因而通之""调适而上遂于道"的方法,而有一崭新发展之可能.再者,我们将集中"道""经典""人"这三端的互动循环,对比讨论经学本体诠释学的诸多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理学家变法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盐业管理的体验下,朱熹提出了取消盐的榷卖制度、实行宽松的私盐政策的主张,通过实行多种灵活的管理模式,裁减税费,去除无名杂赋,力求公私两便。其所倡导适应市场、讲求价格规律、随其所向、平抑盐价的思想更是体现了朱熹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学中经与权的关系,与群己、义利之辩紧密地联系着,是先秦儒家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的儒家思想家对经权关系的阐释不尽相同,但作为先秦儒家整体趋向的则是在强调经即道德原则绝对性的同时,没有否认权变,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权即道德原则相对性的确认.在经权关系上,先秦儒家的思路大致预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作为经之本的仁义的普遍制约性的强调,蕴含着导向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的理论向度;其二,对权即道德原则相对性的确认,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的内在限制.  相似文献   

15.
李绂是清代心学的重要人物,他主要通过编纂学术史的方式,以《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来奠定他的道统史观。同时,他还在一些散论中对其道统论进行了重要补充,建立了一个上起唐虞,下至王阳明的甚至包括程朱的庞大而复杂的道统体系。他将整个儒学史视为一部心学史,对于陆王心学的道统论作了最后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集君子人格与隐者人格于一身的诸葛亮是从儒家经学模式到以道释儒的玄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其"观其大略"的学习方法和"淡泊"、"宁静"的学习理念不仅是儒家本色的充分展示,而且表明诸葛亮是稷下刑名之学的实践者,在学习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除习染"充实宋明儒"变化气质"核心课题的工夫论纲领,破习以见性,形成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配合着以儒释儒的诠释性格、经学形式与诠释语言的古典形式,所呈现的面相与立场,是一典型的传统主义,亦可权说为一原典主义.他特别强调去除习气(习染)的为学工夫,认为"从上圣贤,教人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他的习气概念概括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有七层涵义,且以私见之蔽或知见障为习气之深者."变化气质之偏"则又是他讲及"变化气质"时的实际概念.他总判习气是心中之夷狄,埋没本性之具.他判"今人类只在习气中生活".马先生为儒之狷者清者,不跟着举世风靡的习气走.他的传统主义的立场是对"举世风靡"的存在的超越,亦是对"举世风靡"超尘拔俗之"慧照内发".马一浮儒学所透射出来的一个文化深意要义是人生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人类社会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世界不能建立在习气上.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学中经与权的关系,与群己、义利之辩紧密地联系着,是先秦儒家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的儒家思想家对经权关系的阐释不尽相同,但作为先秦儒家整体趋向的则是在强调经即道德原则绝对性的同时,没有否认权变,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权即道德原则相对性的确认。在经权关系上,先秦儒家的思路大致预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作为经之本的仁义的普遍制约性的强调,蕴含着导向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的理论向度;其二,对权即道德原则相对性的确认,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的内在限制。  相似文献   

19.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于《左传》学多有发明,但其问世后所面临的批评也从未停止。宋儒刘敞治经专尚探究义理,因此针对杜预主“《春秋》为鲁史”、“经承旧史”等说而湮没《春秋》大义深为不满,并责备杜预不通经义、臆断解经,这些批评在《左传》学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相似文献   

20.
王崧是正史列传的白族学子,是清嘉庆、道光时期的儒学大师,其思想体现了当时白族文化精英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在完成《王崧诗文选注》过程中,在标点和注释王崧的《乐山集》、《说纬》等古文著作和散存在各种典籍中的王崧遗诗的基础上,产生了对王崧思想的一些认识和体会。认为王崧的哲学观、道德观、历史观都是服从于他的“启德教化”以“安民达治”的政治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