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小鼠灌胃~3H-甘露聚糖(SP_1)后,30min即可从血液中测到放射性,60min血中放射性达高峰;于不同时间对各组织放射性的定量测定及小鼠整体切片的放射自显影结果均证明,~3H-甘露聚糖经口服可被机体吸收。进入小鼠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从粪与尿中排泄,从胆汁排泄较少,给药后48h区间内,从粪、尿、胆汁中累积排出的,总放射性分别占给药剂量的42%、29%、5.4%。经Sepharose-DL-4B柱层析鉴定,经口服吸收入血的SP_1分子量不变。给药后1h,血清中的SP_1约占给药剂量的11%。经纸层析对代谢物鉴定,粪中有22%为原型药物,尿中未检出原型药。  相似文献   

2.
酵母甘露聚糖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3.
4.
从啤酒酵母(Saccnaromyces Cerevisiaesiae)中提取甘露聚糖Sp1,将Sp1进行选择性(2.5hr,5hr)乙酰解反应,经冷冻干燥得乙酰解产物Sp1 2.5和Sp15。通过Sephadex G-50柱层析、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红外光谱法、比旋光度测定等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质。Spl2.5和Sp1 5在3400cm^-l、2900cm^-1、2300cm^-1、1600cm^-1、1000cm^-1左右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5.
对废弃毕赤酵母甘露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NaOH浓度、时间、温度和毕赤酵母浓度对甘露聚糖提取的影响,然后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法对影响甘露聚糖提取的这4个因素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毕赤酵母甘露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5%,时间2.5 h,温度80℃,毕赤酵母浓度12.5%.最佳工艺条件下,甘露聚糖的提取率约为4.4%.  相似文献   

6.
脱脂咖啡渣中甘露聚糖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D- 甘露糖为标准,DNS作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脱脂咖啡渣中甘露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它在492 nm 处有最大吸收峰,测定标准回收率高,相对误差小,重现性好.该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适用于测定各种类型脱脂咖啡渣中甘露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从啤酒酵母(Saccnaromyces Cerevisiae)中提取甘露聚糖Sp_1。将Sp_1进行选择性(2.5hr,5hr)乙酰解反应,经冷冻干燥得乙酰解产物Sp_1 2.5和Sp_1 5。通过Sephadex G-50柱层析、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红外光谱法、比旋光度测定等方法分析其理化性质。Sp_1 2.5和Sp_1 5在3400cm~(-1)、2900cm~(-1)、2300cm~(-1)、1600cm~(-1)、1000cm~(-1)左右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啤酒酵母渣甘露聚糖氨基酸组份、毒性、生物活性等性质的研究.初步表明啤酒酵母渣甘露聚精蛋白部分是由17种氨基酸组成。急性毒性试验,给药后对试验动物观察一周不表现任何毒性。抗原性试验,以四种剂量的啤酒酵母渣甘露聚糖免疫BaIB/C小鼠制备抗血清,用酶联免疫试验法测定,结果表明啤酒酵母渣甘露聚糖对小鼠抗原性为阴性反应.啤酒酵母渣甘露聚糖对环磷酰胺受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小鼠IgM生成的影响试验表明它有促进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对天然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田菁胶进行环氧活化。产物环氧化田菁胶是高分子改性重金属螯合剂必备中间体。探讨了环氧活化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如碱度、环氧氯丙烷用量、相转移催化剂用量、碱化时间、环氧化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环氧值的影响。环氧化过程中,最佳反应条件为:碱浓度为2.5mol/L;碱化时间为6小时;环氧氯丙烷用量为1.0mL/g碱化田菁胶;环氧化时间为3小时。  相似文献   

10.
槐开花后约60d至种子成熟,为胚乳细胞半乳甘露聚糖积累期。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比较胚乳细胞半乳甘露聚积累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胚乳细胞壁上半乳甘露聚糖积累时,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同工酶谱带较多;反之,半乳甘露糖降解时,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同工酶谱带减少。  相似文献   

11.
半乳甘露聚糖种子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半乳甘露聚糖种子胶的资源及分布、生物学功能,半乳甘露聚糖的合成代谢、积聚与转化,半乳甘露聚糖的精细结构及与性质的关系、胶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对种子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半乳甘露聚糖种子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NK—01黄原胶和长角豆半乳甘露聚糖分子间的协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K-01黄原胶和长角豆半乳甘露聚糖是两种天然生物多糖。两种多糖以适宜比例混和,溶液浓度达0.1%时,其溶液粘度分别是相同浓度单一多糖溶液粘度的13倍和40倍。当浓度增至0.2%时,溶液成凝胶,而相同浓度单一多糖溶液不成凝胶。表明两种多糖混和后经分子间相互作用,呈现极显著的协效增粘性和协效凝胶性。但其协效性受pH、无机盐和温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魔芋甘露聚糖对大负荷训练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大负荷训练模式,研究魔芋甘露聚糖(KOS)对运动疲劳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安静KOS组、大负荷训练组和大负荷训练 KOS组.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大鼠粪便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以及乳杆菌培养记录菌落数及菌株的鉴定,并观察肠粘膜的组织病理改变.研究发现:大负荷训练中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生长被抑制,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乳杆菌保持一定的稳定性;KOS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P<0.05),肠杆菌、肠球菌和拟杆菌数量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KOS训练组肠黏膜组织结构均较大负荷训练组有改善.表明:魔芋甘露聚糖可促进大鼠肠道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的增殖,促进由于大负荷训练造成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并对条件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槐(SophorajaponicaL,)开花后约60d至种子成熟,为胚乳细胞半乳甘露聚糖积累期,利用聚丙烯税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比较了胚乳细胞半乳甘露聚糖积累过程中过氧化嵨锩竿っ钙祝峁砻鳎呷橄赴谏习肴楦事毒厶腔凼保趸锩富钚越系停っ钙状隙啵环粗肴楦事毒厶墙到馐保趸锼峄钚栽龈撸っ钙状跎倥呷橄赴趰上半乳甘露聚糖的沉积和降解的代谢活动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首次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N.K-01黄原胶和长角豆半乳甘露聚糖处于协效状态的两种多糖分子的物理形貌,发现处于协效增粘状态的两种多糖分子相互作用,分子间形成相间排布的联结区和分离区,而处于协效凝胶状态的两种多糖分子则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些发现为揭示两种多糖分子间协效作用机理提供了更直观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报道从啤酒厂的废啤酒酵母制备甘露聚糖后所剩残余物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基质,利用枯草杆菌液体摇瓶发酵生产α-淀粉酶,此研究为综合利用食品与发酵工业废物以及保护环境开辟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天然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田菁胶为载体,在较佳反应条件下合成了天然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其结构设计为,以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通过对田菁胶的伯羟基进行功能化反应,经过环氧活化、胺化、硫代羧酸化,在伯羟基上引入二硫代氨基甲酸基团来合成田菁胶负载的螯合树脂。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确认其为目标产物。测定了该螯合树脂对一部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对Ag+、Cr3+等离子有较高的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18.
硫酸盐同化是原核生物、真菌和光合生物将无机硫酸盐转化为硫化物的途径,硫酸盐被进一步整合到氨基酸的碳骨架中形成半胱氨酸或同型半胱氨酸.硫酸盐是植物可利用的主要无机硫形式,其能被特定的硫酸盐转运蛋白吸收并转运到质体,特别是叶绿体中,被还原并同化为半胱氨酸.硫酸盐的代谢受需求驱动且被高度调控.然而,在不同生物中硫酸盐的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是不同的.综述了高等植物硫酸盐吸收和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初步讨论了硫酸盐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潜在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水杉木材约含40%纤维素、31%木质素和25%半纤素。从水杉木材制备的综纤维素中可分出两种不同的高聚糖:一种为水溶性半乳糖基-葡萄甘露聚糖;另一种为碱溶性半乳糖基-葡萄甘露聚糖。前一种比旋光度为-9.1°,DP_n为86,糖基比为0.48:1:2;后种比旋光度为-23.4°,DP_n为112,糖基比为0.1:1:2.4。这两种高聚糖都是线型分子,主链都是由β-D-吡喃型葡萄糖基和β-D-吡喃型甘露糖基通过1→4苷键连接而成的,α-D-吡喃型半乳糖基则以侧链形式通过1→6苷链连接主链甘露糖基的C-6上。 与一般针叶材相比,水杉木材中水溶性半乳糖基-葡萄甘露聚糖的半乳糖基和甘露糖基都偏低,而在碱溶性的半乳糖基-葡萄甘露聚糖中,则甘露糖基偏低。  相似文献   

20.
稀土元素141Ce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陈恒留莫尚武唐海峰**刘宁张家藻**金建南胡江**廖海**张叔渊(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1,2].稀土微肥在农业上的大量应用使得稀土元素日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