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后现代哲学"的多元化、批判、否定等思维方式在语言、符号、交流中的进一步应用,是认识后现代传播理论的前提。利用对语言、符号、交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元化、批判、否定等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哲学思辨能力。这种思辨利于规避新闻传播中的一种声音、传而不同、反馈不畅等现象。哲学思辨使各种声音推进大众更真切地认识一件事物的本质;它推动科学知识的运用促进新闻舆论监督走向理性;它使多元化思维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创新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基督教的批判上。《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开启了他的哲学批判之路。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成果——“哲学上最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转而采取了“神学之秘密是人本学”这种宗教批判的表达形式。在随后的《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对自然宗教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从而系统完成了他的宗教批判工作。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不能脱离其哲学批判孤立地考察他的宗教批判。由于费尔巴哈在哲学上仍未彻底摆脱思辨唯心论影响,其人本学及宗教批判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有待于马克思对其加以超越。  相似文献   

3.
余洋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1):124-126
历史哲学是指18至20世纪西方哲学中探讨历史规律或历史过程,研究历史认识方法和性质的各种学说和理论,形成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论述的学说,是马克思毕生两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唯物的科学的历史哲学,也是一种具有革命精神的思辨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4.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不同,时代的发展,黑格尔哲学反实践唯心主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精神,从而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本文意在寻找黑格尔哲学具有现代形态的生长点,以再现黑格尔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思辨性是哲学研究的特征,哲学思辨方法需不断变革以确立哲学的学术空间。传统哲学思辨方式有类推想象与经验概括两种,前者曾对哲学发展有重要推动,但它方法论上的局限也严重损害了哲学理论的科学性。经验概括方法重在分析,哲学分析需要两个条件:可供分析的经验素材以及用于分析的理论工具。现代逻辑为哲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推动了哲学思辨方法的变革。分析这些变革,有助于我们理解哲学研究的科学性与实证性,思考哲学的反思、批判和理论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6.
讨论人的本质问题的文章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我们所以又来做这个题目,是因为在研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时,感到要把握马克思在人的本质观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真实内容及其意义,还需要从发现人的本质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方面加以考察。众所周知,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论,但他却没有认识人的真  相似文献   

7.
时代面临的问题决定着马克思哲学中哪些资源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个人的特质使研究者带着自己特有的视角去解读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本身的思辨性所带来的模糊性也给后来人带来更多想像的空间,这些都使得当今马克思哲学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批判性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诉求。人的实践活动是辩证的,而以辩证法为精神实质的马克思哲学必然具有批判性的品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之所在。马克思哲学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烈的回应时代的能力。马克思哲学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目的决不在于挽救“现代性”,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扬弃和超越“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中西哲学,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不重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西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满红  陆兴海 《科技资讯》2006,(8):131-133
1.演奏艺术美学思维的逻辑起点 演奏艺术美学属音乐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在古代,美学从属于哲学,只是到了近代,美学才从哲学中相对独立出来,但它仍然具有浓重的哲学母体的抽象思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置于最为高贵的思辨活动和最为低贱的创制活动之间,使之兼具二者的某些特性但又在实质上有所不同。康德一方面取消亚里士多德生产创制活动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理论思辨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把实践仅仅限定于道德实践,并将其推向独立于且高于理论思辨的彼岸。马克思继承并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内涵,进而把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概念的本质,开创了一种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基本内容、囊括一切人类活动的广义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2.
对人的本质的追问和反思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由于致思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皆没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本质特征的新哲学的诞生扬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本质观,从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实现了对传统人本质观的伟大变革。从而成为第一个成功破译"斯芬克斯之谜"的千年伟人。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是把马克思脱离思辨哲学,转向研究经济问题,提出“市民社会”、“私有制”等重要范畴,看作是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笼统和宽泛,不能准确地反映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真实的理论进展过程,以及马克思早期思想发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变革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的历史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就是由传统哲学那种对绝对化的本体的追求,转向对现实的人及有人参与的实践活动的探索,这是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马克思因此成为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理想,在大学学习及《莱茵报》工作期间,从抽象的社会理想转向对现实政治的批判。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类解放问题,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此后,马克思哲学的每一次进展都是以论证共产主义这一社会政治理想为中心的,因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早期社会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整阐释其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精神实质,而且还能够为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一、新形势与旧模式哲学与其他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采用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反映客观自然和社会现实,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学科定位使得哲学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许多的特点,比如,哲学概念十分抽象,哲学推论晦涩难懂,哲学一方面与  相似文献   

17.
论直觉抽象     
从对抽象概念的分析出发,引出逻辑抽象和直觉抽象两个概念,进而把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得出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即一切事物都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由此以新的哲学观念更深刻地解释了两种抽象及其二者之间的根本联系与区别,接着深入讨论和阐明了直觉抽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心理生理机制,使得直觉抽象的思维形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思维方式角度看马克思哲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即实践论思维方式的提出。马克思的新哲学超越了以往传统哲学,使哲学返回现实生活中来。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意义具有生存论的维度,且使其与西方哲学平等对话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1843年春夏季节写于克罗茨纳赫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第260~313节的全面分析和和批判(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未能将其完整写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原则的批判研究,第一次提出并着重阐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市民社会思想.应当承认,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还不是在完全科学的意味上使用的,就其性质而言,还未完全突破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怪圈.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中深刻地孕育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的萌芽,为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通了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位置显赫,对它进行评析似乎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由于马克思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我国社会变革的急剧性,对马克思哲学作出多种解释是不可避免的,又由于哲学解释有“义理明”和“训诂明”之分,以及哲学所具有的无法经验确定的超验性,对马克思哲学多种解释的合法性判定,就只能依据不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以及接受者方面的“相信”程度,仅承认一种解释合法其他解释不合法,这种做法是不尽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