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仵允章 《科技资讯》2014,12(20):93-94
本文在研究分析传统煤矿排水系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引进大型矿用潜水电泵,重视电泵安装实践的必要性,并具体介绍了大型潜水电泵安装的具体步骤、流程和施工工艺,指出了电泵安装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注意事项,供大家学习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针对潜油电泵使用寿命的问题,开展了基于潜油电泵井下振动测量的单节潜油电泵装配质量等级分类的研究,建立了单节潜油电泵的三维振动模型,提出了拐点法优化K-means聚类算法初始点的选取,采用三维合成方法求取电泵三个维度的合成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利用改进K-means算法对239节潜油电泵的合成振动加速度均方根进行了聚类分析,建立了潜油电泵装配质量等级评价标准。对所测量的电泵进行质量跟踪,其结果验证了电泵装配质量等级分类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潜油电泵合成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小于1.30 m/s2的潜油电泵为优质电泵,使用寿命最长,宜用于高产井;处于1.30~1.72 m/s2的为质量良好电泵,使用寿命较长,可正常使用;处于1.72~2.35 m/s2的为质量合格电泵,使用寿命一般,应谨慎使用;大于2.35 m/s2为质量较差电泵,使用寿命较短,应维修后再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海上采油平台来说,工况良好的油井是采油平台生产的基石,能够运用好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中油井的各类故障,可大大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阐述了如何利用矢量控制变频器的技术,成功实现油井电泵解卡。现场技术人员在分析和处理电泵卡阻故障时,分析问题方向准确、处理方式得当,认真研究地面电机配电与油井电泵配电的差异,在充分理解变频器矢量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成功解卡油井电泵,避免了一次昂贵的提泵大修,为相关技术人员解决油井电泵卡阻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东河油田电泵井的供电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新型高压双电源投切装置的应用,提高了电泵井的供电质量.增强了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并从根本上消除了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了油井生产用电的安全、可靠、连续.  相似文献   

5.
针对扬矿电泵高扬程、粗颗粒过流及轴向流等问题,以深海采矿多级输送电泵整体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国内外优秀的深海采矿泵模型,提出高扬程粗颗粒多级输送电泵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四级扬矿电泵设计。分析并计算多级输送电泵所受的外载荷、轴向力和螺栓承受的拉力,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泵体的强度和刚度进行计算,最后对两级扬矿电泵的工作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设计流量为432 m3/h时,两级电泵的扬程为82 m;当结核浆体体积分数为0~10%时,泵的功率-流量曲线变化平缓,泵的颗粒过流能力强,泵的各部件均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验证了多级输送电泵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电磁卡片、磁卡式记录仪、电泵无线电遥测系统三种电原资料录取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电泵无线遥测系统保存了其它两种记录仪的优点,实现了电泵资料的实时监测,对电泵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比较适合胜利油田的电泵管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Y形管无阀压电泵的流量,基于三叉树的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三叉四通管无阀压电泵。模拟分析了三叉四通管的速度流线图,对比了该流管与Y形管的阻力特性,制作了2种流管的泵样机,进行了流量和压力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在三叉四通管中正、反向流动时均没有产生明显的旋涡,三叉四通管无阀压电泵的效率比Y形管无阀压电泵提高了22.69%。在220 V驱动电压下,三叉四通管无阀压电泵的最大流量为7.41 g/min,比Y形管无阀压电泵提升了21.47%;三叉四通管无阀压电泵的最大压力差为421 Pa,比Y形管无阀压电泵高出了79.17%。  相似文献   

8.
针对无阀压电泵截止性能和工作输出压力的不足,设计了一种新型三腔蠕动式主动阀压电泵,分析了蠕动式压电泵的工作原理,对蠕动式压电泵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压电泵的核心部件——阀的结构模型.采用ANSYS软件对阀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阀结构优化参数,并制作了压电泵实验样机,对压电泵的流量、背压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主动阀压电泵输出水的最大流量为220mL/min,最大正向背压为15.8kPa,且泵气能力远大于泵水能力,最大泵气量为5142mL/min.该压电泵在医疗器械、液体冷却、生物工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潜油电泵井生产系统协调工作为基础,以油层生产能力为依据,以系统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应用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潜油电泵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通过该数学模型实现潜油电泵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应用上述方法对BZ25-1B16S、BZ25 -1 C20等10口潜油电泵井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值与实际值的对比结果表明,给出的优化设计方法能够对潜油电泵井的产液量和电泵有效总扬程做出预测,使潜油电泵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
单振子双腔体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振子双腔体压电泵的输出压力和输出流量为测试参数,通过实验不仅对单振子双腔体与单振子单腔体压电泵的输出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而且对压电泵结构及参数对输出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提高驱动电压的前提下,双腔体压电泵的输出流量为单腔体压电泵输出流量的1.82倍,并且输出压力随驱动电压的增高而增高,缓冲腔、进水口以及止回阀等结构对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结果为优化压电泵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不同的介质对电泵的运转有不同的影响,其特性也就不同.因此,对电泵的特性进行换算,给出了一套全新的电泵特性换算方法平均积分换算法.运用此法,既可以对电泵在无汽蚀工况下工作时的特性进行换算,又可以对有部分泵级工作在汽蚀工况下的电泵特性进行换算.  相似文献   

12.
在进入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中,潜油电泵得到广泛应用。控制柜可以控制潜油电泵的启动,停机及运行中的其它动作,有效掌控潜油电机的运行状况,是潜油电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潜油电泵智能控制柜,分析了该设备的技术特点,给出了结构组成及电气原理,进行了室内外的现场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有效地设定预定参数,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利用电泵井井口振动信号诊断井下机组工况的方法,现场实验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可初步应用于井下故障诊断,并为建立潜油电泵标准故障谱打下基础,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会大大提高电泵井的科学管理水平,使潜油电泵井在油田生产中中获更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介绍了潜油电泵的传统供电方式的多种弊病之后,阐述了变频供电方式的优越性,进而介绍了2300V潜油电泵变频器的技术性能和特点,以及应用在油田潜油电泵后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潜油电泵存在偏磨的现象,详细分析了潜油电泵偏磨的失效形态和失效原因.重点讨论了振动对潜油电泵偏磨的影响,指出多级泵的振动是产生偏磨的最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有阀压电容积泵中压电元件的高频特性和单向阀的低频特性不兼容的问题,提出了脉动离心隔膜压电泵。它利用振动管内的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定向流动的特性来驱动泵腔中的隔膜产生形变,从而改变泵腔体积,借助单向阀实现液体的定向输送。首先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其次建立了压电泵驱动部分的动力学模型,得出了振动频率、模态振型、离心力和振幅极限的计算表达式。最后制作了原理样机,测量了压电泵的阻抗特性、脉冲特性、流量和压力等性能,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压电泵可以保持并精确输出液体脉冲,当驱动电压峰峰值为560V、振动频率为183.74Hz、吸液周期为0.4s、排液周期为0.1s,背压为0.3kPa时,去离子水输出流量为6.12mL/min。得到的实验数据证明了脉动离心隔膜压电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振动分析技术在电潜泵井工况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电泵井井口振动信号诊断井下机组工况的方法,现场实验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可初步应用于井下故障诊断。并为建立潜油电泵标准故障谱打下基础。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会大大提高电泵井的科学管理水平,使潜油电泵井在油田生产中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Y 型单入-单出水流道无阀压电泵的输送流量较小, 设计了一种Y 型双入-双出水流道无阀压电泵结构。根据压电振子的结构尺寸、坐标及力学模型, 对压电振子中心振幅与理论容积变化量进行分析。对Y 型双入-双出水流道无阀压电泵流量进行理论计算。对两种压电泵进行流阻和流量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Y 型双入-双出水流道无阀压电泵效率及流量均大于Y 型单入-单出水流道无阀压电泵,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目前防洪排涝的现状,介绍推广节约投资的方法——使用潜水电泵。阐明了潜水电泵的发展历史,优点,并介绍了前沿研究的情况和成果。认为潜水电泵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将在防洪排涝、供水、矿山等行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庞向东  刘军  梅思杰  迟毅 《应用科技》2003,30(2):56-58,55
简单描述了潜油电泵机组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了XO2腐蚀介质对电泵机组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穿孔腐蚀和结垢腐蚀,根据腐蚀机理,确定相应的防护方法,以提高电泵机组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