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了二柱掩护式液压支架平衡千斤顶定位尺寸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选择复合形优化方法对QY200-14/13型掩护式支架的平衡千斤顶定位尺寸进行了实例优化分析,改善了支架的支撑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掩护支架平衡千斤顶的力学特性及其对支架承载能力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外载时,支撑系统的阻力值与变化规律;并从扩大理想承载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平衡千斤顶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破碎顶板条件下液压支架破损情况,对液压支架破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已有的两柱掩护式支架受力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支架耳座、掩护梁的受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采高顶板破碎条件下,平衡千斤顶受到支架位态的影响处于受拉状态,导致耳座与掩护梁焊接处开裂;掩护梁在上覆岩层产生的压应力作用下产生弯曲应力,弯曲应力最大位置处布设的管孔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掩护梁产生裂纹并贯通.  相似文献   

4.
运用UG软件建立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的三维模型,并将该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进行运动学仿真,将仿真后得到的液压支架的四连杆机构定位尺寸和极限参数与对应的液压支架设计标准进行对比,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获得液压支架的运动过程和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二柱掩护式支架为例.建立了支架承载能力区的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影响支架承载能力区的诸因素.使得定量计算支架承载能力成为可能.完善和发展了支架力平衡区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急倾斜煤层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开采效率,结合大安山煤矿开采实践对急倾斜煤层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分析大安山煤矿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台炮工艺”的开采特点及其适应性,提出了大安山煤矿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优化方案。方案主要从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巷道布置和爆破工艺2方面进行了优化。将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回采巷道的伪斜角从23°增加到28°,将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台炮爆破工艺”设计为“排炮爆破工艺”。优化后的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减少了斜坡掘进工程量,增加了斜坡及工作面煤炭的自溜能力,提高了工作面的爆破效率和开采效率。  相似文献   

7.
郝根泽 《科技信息》2013,(16):492-492
ZY4000/08/16型掩护式液压支架是在认真总结国内外掩护式液压支架技术成果,分析研究各种掩护式液压支架特点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由兖矿集团机电设备制造厂支架研究所设计的新型掩护式液压支架。该支架的显著特点是:行人空间大,为行人及设备维护提供了保证;通过优化设计,改善了支架的受力状况,提高了支架的使用寿命。支架挡煤装置为企业专利产品,首次实现炮采、机采两用支架。本文重点介绍了该支架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普通掩护式支架具有较宽的掩护梁以挡住采空区矸石进入作业空间以及保持稳定的梁端距和承受水平推力等特点,文中对普通掩护式支架分析了液压支架的选型、液压系统设计和立柱系统的设计,这一研究对于掩护式液压支架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液压支架上两个结构尺寸,即掩护梁上铰点至顶梁顶面之距和后连杆下铰点至底座底面之距的变化,对支架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它们对受力影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对比特大采高液压支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底板比压分布,首先建立支架在正常工作加载、柱窝上方横向(纵向)加载、顶梁两端加载、顶梁前方(后方)扭转加载和顶梁受偏载几种工况下的原始三维模型,利用HYPERMESH对支架顶梁、掩护梁和前后连杆进行柔性化预处理,最后由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支架的数值仿真模型。工作阻力由垂直施加于各种工况顶板的主动外载荷提供,并通过碰撞接触将外载传递给顶梁,然后经由弹簧阻尼系统等效替代的立柱及平衡千斤顶和由"旋转副"进行连接的支架各处铰接点传递到支架底座,最后由建立在底座底部的四排弹簧来平衡主动外载,使整个系统达到稳定。通过测取底座底部四排弹簧的力,可得支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底板比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支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底板比压分布情况各有异同;但整体来看,底座前端底板比压较大。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计算机系统安全接地的必要性及逻辑接地、屏蔽接地、功能接地及安全接地的基本概念。导出了接地电阻的计算公式 ,以及减少接地电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探讨借助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方法,以规范标准为依据,通过对直击雷、雷电波侵入、雷电电磁脉冲屏蔽进行综合评判,结合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雷电电磁脉冲屏蔽、等电位连接及电涌保护器等因素,设计出综合评判数字模型,以期给建筑物防雷工作一个全面、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克服平时工作中一些片面的评判方法,使对建筑物防雷工作整体评价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地铁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安全性,以广东省某地铁车站为工程实例.介绍了基坑开挖方法,利用MIDAS/GTS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不同工况下的桩身位移变化和支护轴力监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围护桩顶和桩底位移较小,围护桩的最大位移位置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而移动,最大位移位置逐渐下降,最大位移接近第三梁内支撑的顶部.模拟轴力结果显示:标准段距离盾构井约50 m内冠梁呈受拉状态.模拟和现场轴力监测数据显示:第一道标准段内支撑轴力大于盾构井内支撑轴力,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轴力最大值内支撑位置也在下移,最终出现在盾构井第三道内支撑上.  相似文献   

14.
并行数值仿真技术在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全三维非线性建模方法建立了盾构隧道总体有限元模型,模型规模上节点总数超过400万,单元总数超过380万.由于系统的非线性,且地震激励是一种时间历程,盾构隧道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的实质是一个超大规模非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计算问题,使得目前在地震安全性评价领域普遍采用的串行算法、串行软件和普通的计算机无法胜任此工作.本文根据所用超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特点,采用改进的区域分解算法,通过对盾构隧道总体模型合理分区来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波载荷选用调幅后的上海隧道场地人工地震波,应用通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有限元程序LS-DYNA进行求解,计算结果可为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花岗岩地层地铁隧道盾构掘进过程中,经常遇到“孤石”导致盾构刀盘卡住及损坏的情况,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有效途径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采用“微动探测+加密地质补勘钻探+地面钻孔爆破”的全套地铁隧道盾构孤石预测及处治新方法,详细阐释了新方法的原理及实施步骤,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工程实例。通过获取已揭露“孤石”的H/V曲线形态特征,来解译和判断盾构前方“孤石”的分布形态,根据解译成果对预测“孤石”位置进行加密地质补勘钻探,验证和修正解译结果的准确性,在探明盾构前方“孤石”分布位置及大小后,采取地面钻孔爆破或冲孔的方法最终破除孤石。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够为微动探测理论的发展及孤石探测工程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编码器和传感器对外界的干扰比较敏感。在营口中试基地的方圆坯连铸机和20MN快锻机调试过程中发现仅靠电缆屏蔽层抗干扰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屏蔽层接地方式、接地点数量和接地点位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有限元的高压容器开孔接管区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区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获得了容器筒体、接管及其连接部位的应力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压力容器开孔接管区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且应力集中系数随接管与筒体连接处距离的增大而快速降低,各类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接管与筒体连接处且位于接管上部位的内侧区域,是筒体失效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8.
盾构穿越复合地层尤其是上软下硬地层时, 开挖面失稳形式多样、受力机理复杂, 由于开挖面失稳而导致的工程灾害时有发生. 依托佛莞城际铁路隧道工程, 构建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引入参数地层复合比对部分楔形体理论进行改进, 分析盾构穿越上软下硬地层时不同地层复合比和软土内摩擦角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盾构开挖面最大变形出现在软土区域中某个特定位置, 与软土比例有关;开挖面位移随着支护压力的减小可分为缓慢增长、急剧增大、失稳破坏三个阶段, 当支护压力比接近极限支护压力比时, 开挖面变形将急剧增大;改进的部分楔形体模型理论解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 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层隧道盾构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存在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两个维度,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是否有效,应以是否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德育体系和网络为形式标准,以是否很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对实现培育"四有"新人是否产生合力与合力大小为实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