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离骚》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其所表现的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和奇谲的意境呈现出了明显的巫文化的特征。本文拟从语词和巡游的描写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离骚》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其所表现的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和奇谲的意境呈现出了明显的巫文化的特征.本文拟从语词和巡游的描写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都是以浪漫主义诗风开启者的面貌植根于人们心底的。他的作品,尤其是《离骚》,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和杰作。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离骚》只是浪漫主义之作。事实上,它是把表现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创作方式上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屈子《离骚》暗合《周易》离卦,为楚民族——太阳神家族濒临灭亡的浑厚悲歌,指出屈子饰演巫企求与先祖亡君神交未遂,在祖国实现美政理想之伟大抱负落空,乃决心自沉汩罗,身殉祖国,灵赴巫郡,此即《离骚》这一千古奇文之真相。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屈子代表作《离骚》究其创作原型、生成母体为战国末世南楚民间之巫歌巫舞剧,它是一出屈子饰演太阳神巫,与巫友灵氛、巫咸、太阳神侍女巫女合吟共唱的苦恋君国、苦恋乡国、苦恋祖国的灵魂交响乐。  相似文献   

6.
《离骚》作为屈原辞当之无愧的代表,不仅处处流露出屈原厚重而又令人景仰的生命体验,而且也鲜明打上了战国时代思想文化层层嬗变、层层演进的深深烙印.巫卜文化、史官文化、士人文化三种在发生学上界限严格的文化形态,都可以在《离骚》中找到相应的影响.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和纷纭错杂的时代文化特征,加之楚民族特有的审美倾向,共同造就了《离骚》艺术风格多元化的综合气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巫史文化嬗变提出了对《楚辞》产生的看法.认为自西周开始的史官文化时巫觋文化逐步取代与正觋文化在荆楚地区的盛行,是《楚辞》在楚国诞生的重要原因.中国先秦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巫觋文化──史官文化──巫觋文化这条轨迹迂回发展的,以《楚辞》为‘终点”,正好走了一个圆圈.这段漫长、曲折的历程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真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祇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9.
巫、尸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构成了仪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除了祭祀诗之外,其他一些描写盛会、舞蹈场面的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巫、尸表演的仪式过程。传统的巫的职能在《诗经》中呈现出隐形化特征,巫术仪式也民俗化为歌舞欢会的形式;祝作为巫的一类,其职能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巫",有所区别,其祝辞表达已呈现出礼制化特点。与之相比,尸在仪式中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祭祖敬尸显然已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窥见《诗经》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向政教制度下礼制文化的递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的衍变过程中,《离骚》起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离骚》继承并发展了前期文学的传统,完成了文学由综合体向单一体的转变。《离骚》有这样一些特点,艺术上:一是驰骋天地、纵观古今的宏观表现法,二是人神交往、人驾驭神的古神话色彩,三是强烈激越、惊鬼泣神的情感抒发,这三个特点的高度表现构成了这部震古烁今艺术珍品的美学特征;创作上,它是作者明确表达理想、抒发感情的有目的创作。从这些特点出发,可以找到《离骚》产生的文化条件,理顺《离骚》对它以前文学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离骚》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杜甫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是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二人虽风格不同,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性格理想、爱国精神、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无疑,生于后世的杜甫,对屈原的精神和遗产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父亲留下的财产”,这是《城市发展史》作者美国人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对遗产的直观定义,而其引申为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的遗产观念亦显而易见。巫术及其相关的巫文化活动便是这样一种财富。中国作为华夏文明的载体,巫文化源远流长,从《山海经》的记载到现代文明的今天,巫文化的踪迹仍然或隐或显存在于民间,研究巫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4.
《离骚》、《九歌》难读,原因在于作者在诗赋中以草木喻人和事,而读《骚》的人忽略草木的喻意、属性,总是围绕草木植物本性表述内容,因此,无法通读。其实,《离骚》、《九歌》中的草木均指人或指人涉及的事和物。先秦时代草木尚未有植物定名分类学,一般只用一个学音字来表示草木的意义,屈原却在《离骚》、《九歌》中以草木拟人,就使这个单音字变成多义的字了,才出现在表人或事字的上面或左边加上“艹”、“木”,以此表示人的属性或人的动作,因此扔出现《离骚》、《九歌》中至今无法认识的草木了。我们在复原《离骚》、《九歌》的草木含义时,特附加在草木字上面的或在面的“艹”、“木”去掉,便寻得到这种草木的喻意了。《离骚》、《九歌》也就神奇般地能通读了。  相似文献   

15.
《离骚》作于何时,或曰作于怀王时期,或曰作于顷囊王时期,或曰作于怀王末期到顷囊王初年之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悬而未决。本文从当时时局、诗中透露的年龄、《离骚》的感情等方面作了论述,认为《离骚》是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到顷囊王初年几年之中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三峡大学用“求索”作为自己的校训,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一选择既表达了学校的理想,又是学校对自身的警策。凡是本校的师生都知道,我校用“求索”作为校训取自屈原《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着十分明确的经典依据。屈原的高洁情怀与《离骚》忧国伤时之精神以及由此关联着的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求索”存在的语境、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品的逻辑及其神秘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神话学内容看,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中存在着许多违反逻辑思维的现象,这是一种原逻辑——原始思维机制的自觉反映,而并不是所谓“浪漫主义”的表现。以“神秘主义”作为其内在特征,应是我们对《楚辞》文化特性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巫文化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地区是巫文化的诞生地之一,三峡巫文化具有包括美学价值在内的诸多价值。文章主要以分析三峡巫文化的生活性、象征性、强制性和参与性特征为立足点,着重挖掘了三峡巫文化在寄寓民众情感、反映民众意愿、团结民众力量和推动艺术发展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丰富人文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击壤歌》与《麦秀歌》的考辨,概要论述上古中国文学从巫文化向史文化转捩的过程中角色的变易,由此发生的文学观念的变化对后世中国文学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代学术界对巫山历史文化的研究,肇基于蒙文通、任乃强、袁珂、董其祥诸先生,三峡本土学者推波助澜,在《山海经》研究、盐业史研究、军事史研究、"大巫山文化"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