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华鳖血中性激素与性腺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华鳖血中性激素与性腺发育的关系。雄性中华鳖在交配期血中睾酮含量较非交配期高,说明睾酮与精于的形成有关。雌性中华鳖血中雌二醇的含量随着卵巢发育呈周期性变化。卵泡开始发育时雌二醇含量低,随着卵巢的发育,卵泡不断增大,雌二醇含量也随之增高,当卵发育成熟时,雌二醇含量最高,接着在产卵或产卵结束时雌二醇含量又降低。如此第一窝卵产完后,又一批卵泡开始发育,血中的雌二醇含量又发生上述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虎纹蛙促性腺激素及其释放激素含量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了10月份虎纹蛙成蛙脑和脑垂体GnRH、以及脑垂体和血浆GtH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雌蛙脑和脑垂体mGnRH含量、以及脑垂体cGnRH-Ⅱ含量都存在有明显的日变化;雄蛙脑垂体和血浆LH水平,以及雌、雄蛙血浆FSH水平也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对各种激素日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黄喉水龟繁殖季节血中性激素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1.雄性黄喉水龟在交配期血中睾酮含量较非交配期高,说明精子的形成与睾酮有关。 2.雌性黄喉水龟血中的雌二醇含量随着卵巢发育周期性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光暗周期14L/10D、恒温28℃、相对湿度75%的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交配行为和雌蛾的产卵行为.结果显示:樟巢螟成虫在光周期不发生交配行为,进入暗周期后少数雌雄蛾开始发生交配行为.从暗周期5h开始雌雄蛾交配率明显上升,并且在暗周期6.5~7 h达到交配高峰期;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不同,以2~3日龄的成虫交配率较高,高峰期交配率达到43%;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预交配期和成功交配期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周期5~9h.雌蛾产卵全程都在暗周期内,交配后第1天有少许雌蛾开始产卵,第2天产卵雌蛾开始大量增加,第3天时达产卵高峰,而第4天产卵量急剧下降,其中在第2天和第3天达到产卵总数的84%;室内条件下卵块为2~3层的层堆,每卵块平均47.6粒.雌雄蛾的交配率及雌虫产卵量和虫龄有着显著的曲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酸胁迫对虎纹蛙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采用室内水族箱培养方法,测定了不同酸度(pH分别为3.5、4.0、4.5、5.0和5.5)对虎纹蛙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pH {3.5}组虎纹蛙全血黏度、pH 4.0和4.5组高、中切变率下虎纹蛙全血黏度分别极显著增高(P<0.01)和显著增高(P<{0.05});虎纹蛙pH 3.5、4.0和4.5组的血浆黏度极显著增高,pH 5.0组的显著增高;pH 3.5、{4.0}和5.0组虎纹蛙的红细胞压积极显著升高,pH 4.5组的该指标显著增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在pH 4.0和{5.0}组极显著下降,在pH 3.5和4.5组则显著下降.以上结果提示酸胁迫增加了虎纹蛙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进而对虎纹蛙器官组织的供氧能力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学特征,揭示这种生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成对的双斑蟋成虫放入实验箱内,连续观察它们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记录。将经过交配的雌性双斑蟋单独放入实验箱内,对产卵过程中的特定行为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双斑蟋的求偶以雄性召唤鸣叫开始,相互探求,转而发出求偶鸣声;双斑蟋以雄下雌上的体位进行交配,雄性蟋蟀尾端上翘对准雌性生殖孔,排出精胞完成交配;双斑蟋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决定位置、产卵器刺入、产卵器微提、休止期、排卵、产卵器收回等。结论:双斑蟋交配主要以雄性蟋蟀鸣叫探索为主导行为,雌性蟋蟀性选择为交配成功关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雌螨延迟交配对整个种群的负面效应,采用叶碟饲养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延迟交配对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螨延迟交配主要影响寿命、产卵量,进而影响种群增长率;随着雌螨交配时间的延迟,影响的程度逐渐加剧。交配延迟达到或超过7d,雌螨的寿命比对照延长20.17%,产卵量比对照下降26.74%,但对后代的孵化率、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对生命表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雌螨交配延迟达到或超过7d,会导致净生殖率显著下降、平均世代周期历期显著延长,而内禀增长率则在交配延迟3d时显著降低。未经交配的雌螨只能营孤雌生殖,寿命延长了31.14%,产卵量减少了30.08%。营孤雌生殖的雌螨可以通过与其后代回交而实现两性生殖。结果提示延迟交配会导致山楂叶螨的繁殖力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中华卵索线虫寄生期幼线虫、寄生后期幼线虫、成虫期(蜕皮后和交配后)成虫3个时期生殖系统发育的形态特征,并测定其主要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寄生期幼线虫体内滋养物体发育明显,而生殖系统发育不明显;寄生后期幼线虫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并产卵,在这一过程中线虫的主要生理活动是将滋养物体中贮存的营养用于生殖系统及卵的发育,因此生殖系统发育明显,而滋养物体逐渐被消耗.生殖系统发育不同时期,雌雄虫糖以及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均显示出显著差异;含水量和含糖量在寄生后期略有下降后明显上升,而蛋白质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多次交配对异色瓢虫雌虫的产卵量、孵化率和雌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交配显著提高了异色瓢虫雌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缩短了异色瓢虫雌虫的寿命;单次交配和重复交配对异色瓢虫的产卵量、孵化率和雌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可能是不同雄虫间的精子竞争提高了精子质量,导致异色瓢虫雌虫进行多次交配产卵量和孵化率提高。多次交配中,不同雄虫间激烈的交配竞争和交配干扰给雌虫身体造成的物理损伤可能是雌虫寿命缩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试验发现越冬代七星瓢虫雌成虫,春季饲养时不经雌雄交配,单雌可产卵,卵能正常孵化。结果证明:①春季去雄饲养单雌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与雌雄交配混养无差异。②单雌所产的卵及子代各虫态历期和发育所要求环境条件与混养相同。③对越冬期雌成虫进行解剖镜检,证实储精囊有精子束,带精越冬。  相似文献   

11.
测定六种分布于浙江的游蛇属蛇类的体长和尾长,检测尾长的两性异形和种间差异.六种游蛇属蛇的两性个体尾长均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六种游蛇属蛇间体长差异显著.协方差分析显示渔游蛇、草游蛇、虎斑游蛇的雄性的尾长显著大于雌性,水赤链游蛇、锈链游蛇、乌游蛇的尾长无显著的两性差异.种间相对尾长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研究动物肺的微血管构筑情况,对于呼吸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Kemdall.Hajiya&Okada,侯广棋和真炳攸等报道了人和鼠、犬等兽类肺微血管构筑情况,Duncher,West & Bamford et al 研究了鸟类三级支气管和毛细血管的排列关系,刘代成等对家鸽肺毛细血管做了铸型观察,Smith & Campbell,Smhh & Rapson,Barrel & Lamestchwandtner研究了爪蟾的肺微血管构筑及发育情况,笔者报道了川金丝猴和黄脊游蛇、菜花烙铁头、榆林沙蜥、麻蜥、花背蟾蜍等动物的肺微血管构筑情况,有关沙蜥肺微血管构筑与蛇类肺微血管的比较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为了搞清沙蜥肺微血管构筑与游蛇肺微血管构筑的特点和差异,笔者对榆林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 Strauch)和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的肺微血管作了铸型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3.
嫖宿幼女罪的存废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废除论"指出,嫖宿幼女罪是对奸淫幼女的强奸罪的竞合,其违反刑法原则与刑法理论,在司法事务上也造成许多困难等等。"存续论"认为,嫖宿幼女罪就是奸淫幼女的强奸罪,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其保护法益独特、设置合理,且散见于各国刑事立法之中。其实"折中论"更为合理,应重新定义"卖淫儿童",把握同意年龄线,并以性犯罪体系构建为视角考察嫖宿幼女罪。  相似文献   

14.
对虎纹蛙和金线蛙的脑、肝、心脏、骨骼肌四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酶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同时在心脏、骨骼肌和肝脏中又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东北陆生蛇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区计陆生蛇类16种和亚种、隶属7属3科,其中东北区特有种为东亚腹链蛇、棕黑锦蛇。优势种为虎斑颈槽蛇、乌苏里蝮、枕纹锦蛇、红点锦蛇。稀有种为玉斑锦蛇、团花锦蛇、黄脊游蛇、东亚腹链蛇和短尾蝮。玉斑锦蛇仅分布于辽宁西部接近华北区的义县,可能属渗入种类。东北区有毒蛇7种和亚种,其中虎斑颈槽蛇过去一直列入无毒蛇中,实为游蛇科中的一种毒蛇。本文简述了蛇种的特征、生态及分布。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性观念和性心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3年对广州某大学的1093名文学、理工、经济和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的性观仿和性心理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的应答率为99.3%。半数左右的学生赞成谈论与性有关的问题和认为对性的态度可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多数大学生不支持婚外性生活和通过性接触来选择自己的伴侣,1/4的学生承认生活已出现受情和近1/10的未婚学生曾有性生活检验。第一次性生活的年龄有超前趋势,学生中认为自己“就生理、心理或社会意义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新态势和人类学理论原则之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经性传播的方式传染艾滋病的比率已经超过其他途径。在中国通过性传播的高危人群主要是“小姐(暗娼)”。为此拟将“小姐”群体看作是“做为文化的组织”加以考察,以及从人类学的整体论为出发点,寻找有效的不同的防治与应用办法,重新评估以往的项目内容构成,以及实现跨学科的公共卫生-人类学合作研究,从而改变较为单纯的科学防治与救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大蟾蜍冬眠前后血浆性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华大蟾蜍冬眠前后血浆性激素的变化,其结果如下: 雄性蟾蜍在冬眠前血浆睾酮含量较高;冬眠期血浆睾酮含量最高;而冬眠后血浆睾酮含量显著下降。雌性蟾蜍在冬眠前血浆雌二醇含量高;冬眠期血浆雌二醇含量较高;冬眠后血浆雌二醇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P S?dersten  M Henning  P Melin  S Ludin 《Nature》1983,301(5901):608-610
Subcutaneous (s.c.) administration of Arg-vasopressin (AVP) prolongs retention of a learned behaviour and elevates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c.v.) injection of a thousandfold lower dose of AVP than needed with s.c. injection produces the same behavioural effect, suggesting that AVP acts on the brain to control behaviour. However, as i.c.v. injection of AVP also elevates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it was suggested that AVP, and perhaps other peptides as well, influences behaviour indirectly by eliciting a peripheral response, for example blood pressure changes, rather than by acting directly on the brain. 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i (SCN) of the hypothalamus, a source of vasopressin production, inhibit sexual receptivity in oestradiol-17 beta-treated ovariectomized rats during the light phase of the daily lighting cycle, leading to speculation that vasopressin might inhibit sexual behaviour. Here we report that i.c.v. injections of AVP (1, 4 or 10 ng) inhibit sexual behaviour in receptive rats. This behavioural response is prevented by i.c.v. injection of an antiserum to AVP 30 min before AVP injectio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a high dose of AVP (1 microgram) has no behavioural effect but elevates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ithin 30 min of administration.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 of a behaviourally effective dose of AVP (1 ng) has no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The results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that AVP can alter behaviour by an action on the brain and independently of its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相似文献   

20.
虎纹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虎纹蛙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和泄殖腔。除口咽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纵肌层稀少;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胃和十二指肠可见粘膜肌层。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还观察到食道粘膜上皮有纤毛结构。研究表明虎纹蛙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