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迫在眉睫,新农村新农业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成为时代主流,走上“充分应用现代化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生态高值农业道路”,从而与工业并驾齐驱。文章介绍生态高值农业的概念与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引起人们对生态高值农业的关注,为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农业源和工业源业已成为全球生态胁迫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得一种良性的人与生态的互动关系,人们有必要在生态伦理逻辑下对农业行为进行重新认知。这种逻辑认知主要围绕下述方面展开:农业的哲学轮廓、农业生态伦理内涵的动态表达、农业的道德内涵以及农业的功利性探讨。这将有助于社会建构对基于生存需求的生态伦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育技术思维范式下的理性的生态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的全新文明形态。要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国策并深入人心,就有必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一般价值论基础。西方提出的生态价值论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依然套用工业文明的价值论视角和价值定义;二是把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混为一谈。适合于生态文明的全新价值论应当把价值定义为"事物在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效应"。这样的价值定义不仅能够合理解释自然的内在价值,消解传统价值定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色彩,而且还能够在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之间做出明确区分。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价值论的确立,对于提高和深化国民的相关认识,对于理解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技术哲学视阈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缘起于生态运动和"替换技术论";它是延续工业技术及其文明、建构生态主体、关注"自然-社会"生态、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新文明;面向生态文明的技术批判应该扬弃技术决定论传统、秉承社会决定论旨趣、实现生态文明论转向;创建生态文明的技术建构要修正既存技术,建构生态技术体系,构建生态政治,保障生态技术运行,重建"生命共性"理念,为生态技术的建构和运行提供哲学基础;要开展转向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开发—破坏"模式来看待农业开发与历史上的生态问题是过于简单的做法。由于能以较小地块养活更多人口,发展农业曾起到缓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压力的作用。农业具有生态功能,在开发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往往超过其负面影响。但是农业的发展不断给人口增长提供新的空间,从而会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历史上因农业经营而导致生态问题主要是在明清人口大爆炸之后。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单纯因农业开发所致,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农业的调整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农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体现了农业活动中对于天时、地利、物性等自然条件的基本遵循,又充分强调和凸显了人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天时、地利、物性、人力四位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徐光启的农业生态观与明清实学经世致用的观念相辉映,代表了生态哲学的一种实学路径。在中西文化会通的背景下,徐光启的农业生态观还体现了其以儒家立场对于融通西方科技文明所做的初步尝试。其对于当前人类生态危机的应对以及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和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意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存在,特别是基于生态存在的生态实践活动及其实践活动的生态化。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生态意识表征从传统意识遮蔽自然向现代意识彰显生境的时代转换,其深层实质乃是关于人们的生态存在的观念反映。不是人们的生态意识决定人们的生态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生态存在决定人们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110-115
马克思的自然观破除了旧哲学自然观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克服了传统旧哲学在观念范围内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限,探讨了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根源。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的观念建构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世界观根源;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错位的认识论根源;资本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为破解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导引。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生态观突出人的自为性,为满足无限的欲望生产者对自在的自然界无尽的掠夺,使消费异化变本加厉,进而造成公地悲剧和生态灾难。回归人与自然协同的生态本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对环境直接的道德义务,是当前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23-24
该课题研究白洋淀植被蒸散发耗水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研发生态节水技术,包括格局优化生态节水、植物群落优化生态节水、土壤覆盖调节生态节水等技术;建设白洋淀生态节水技术示范工程,分析不同类型生态节水技术的节水效率及其生态效应;研发基于ET的农业节水技术,考虑白洋淀生产、生活用水发展现状,制定《不同水平年流域各行业用水定额量化标准》(建议稿),研发水资源利用结果优化长效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从自然农法看循环农业技术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是生态化的技术体系,自然农法是生态化农业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自然农法的思想体系以生态整体观、人与自然和谐观和物质循环观为基础,对建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具有深远的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业和农业综合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乡镇工业对资源利用强度的日益增加,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形成“点源与面源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形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有悖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从生态环境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压五大制约因素,强调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部少数民族宗教的生态观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的生态观之关系密切,西部少数民族人民对西部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西部大开发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宗教生态观,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后来的发展与研究中均存在一定误区,在我国,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忽略了对生态政治、政府作用发挥的研究,关于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认识中缺少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使我们在此方面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局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树立“生态可续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观;确立环境价值观念,明确环境价值的数量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计量环境成本;注重发挥生态政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传统农学理论及其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五行之"五"充当了农业系统的分类依据,五行生克制化之理为古代农业系统及其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解释。五行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之中,引导传统农业走向精耕细作的道路,铸就了传统农业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人们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不同的评价值。由于发展经济的巨大张力和脱贫致富的巨大压力,欠发达地区人们往往牺牲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造就新的更有利可图的生产方式的同时提升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精神,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整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提供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石,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力图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探究循环经济发展的四重维度;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知识维),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生产维),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制度维)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文化维),从而揭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内涵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生态环境一词在社会上和国内外的使用情况,讨论了其科学内涵。认为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是生命有机体赖以生存、发展、繁衍、进化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总和。文章还论述了生态建设的涵义及其在实施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列举汉代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释名》《急就篇》等与农学相关的术语,在结合农学史对相关语汇进行考察的同时,展示术语所反映的汉代农学成就及术语对其后农学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今日科技术语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列举汉代字书《尔雅》《说文解字》《方言》《释名》《急就篇》等与农学相关的术语,在结合农学史对相关语汇进行考察的同时,展示术语所反映的汉代农学成就及术语对其后农学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今日科技术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