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学权力体系的研究渐渐引人关注,本文通过对众多大学权力理论的分析,发现其在逻辑层面都存在悖论,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基于让渡理论的大学内部权力结构。大学中的正式职权集中体现为行政职权体系,其权力主要来源于政府权力(政党权力)、学术权力、市场权力等的让渡,表现为一个权变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80年代,科学伦理学在苏联已经形成。拉扎尔和弗罗洛夫两大学派对科学伦理学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苏联解体后,在艰难的转型时期学者们没有中断对科学伦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简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学术来源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传统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共发展经历了1930年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30至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50到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及其后的国际化开始阶段等4个不同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科学为本”观念支配时期,后两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支配时期,其特色在于巨大的社会影响,现实关怀的基本品格和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步入千德年的门槛,沐浴在二十一世纪的曙光之下,沉酣在二十一世纪的春风之中,无疑是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好时机。二十世纪的“尘埃”远不能说已经“落定”,但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脉络却依稀可辨。在旧世纪的上半叶,在清末民初的数十年间,伴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和以民主与科学为主旨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国学术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学派纷呈,思想攻错,大家辈出,宏论四惊。然而,好景不长。进人五十年代,在层出不穷的思想改造的高压和政治运动的冲击之下,中国学术日渐凋敝,并最终导致学园荒芜,畸胎徒生。这种怪现…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科学的苏维埃化促进了苏联物理学的快速发展,50—60年代苏联物理学一度处于繁荣时期。但是,在科学苏维埃化过程中,很多科学家遭受迫害,意识形态对科学严重打压,苏联科学界与世界科学界被人为隔离,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苏联科学的发展,为苏联物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技术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起步期,90年代缓慢发展期和21世纪初快速增长期。随着探讨的深入和发展,研究主题从关注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物质层面的价值拓展到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的转变;研究视角上从哲学认识论转向存在论或生成论,发展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逐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丰富内涵。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的有关讨论,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技术论的理论实质、基本内容及其学术影响和未来学术发展路向,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与与美国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超级大国,在战后第一次提出技术协作。苏联政府向美国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个意向,宣称在国内制造100架巨型客机,欲出资3亿美元从美国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并称,如果美国不感兴趣,苏联将同别的国家合作。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8.
李俨(1892—1963)先生和钱宝琮(1892—1974)先生是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开创者、中国数学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10年代,他们就开始研读古算书,修治中国数学史,后来又涉猎中国天文学史,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他们调入中国科学院后,继续耕耘不辍,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学术工作、治学风格和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开创与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国内的科学文化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从分散、零星和局部的科学文化研究发展到集中关注诸如科学精神和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10年,学者开始有意识、集中地进行科学文化研究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研究路径、方法、内容和观点。代表性的人物有李醒民、江晓原、吴国盛、冯晓楠、孟建伟、盛晓明、蔡仲等。科学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应在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的不同层面上界定科学文化的含义,在科学文化学学科的视域内展开工作。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美国物理学一直处于世界科学的边缘.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到二战结束这短短的20年间,美国物理学经历了转型、崛起的重要时期,这些机遇的接踵而至是众多复杂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美国实用主义科学传统带来了科学启蒙运动;留德学潮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美国培育了现代物理学的土壤;20世纪20年代欧洲伟大学者的频繁访问为美国带来了睿智的思想火花;希特勒无偿赠送的"礼物"为美国物理学的腾飞增添了翅膀;美国人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把握了机遇;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要得主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在其内部管理权力结构中,学术权力占据重要位置。无论考察大学组织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大学基层学科组织的规训,还是审视大学组织内学科评价标准、科学基金支持、科研成果评价、教师职称晋升、教学活动评估等学术活动,可以发现都无法离开学术权力。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主是学术权力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1至2010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5种药学类核心期刊上的产学合著论文的统计研究和社会网络分析,对中国制药工业产学科技知识生产合作的基本表现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这期间,产学合著论文不断增长,合作网络规模快速增大,网络密度严重偏低且呈明显下降趋势,合著受地域限制明显且国际化偏低,部分一流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医药集团的主导作用十分显著。总体上看,中国制药企业科技知识生产能力需要提高,与大学合作力度尚待增强。  相似文献   

13.
关注了前人少有深入探究的一些中古实用算书的特点和相关社会制度背景.通过对有关社会经济史料和算书中的田地面积算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与细密的分析,指出<五曹算经>中"田曹"的面积计算法具有求多而不求精的特点,与北朝田制特别是均田制下出现频繁测量、分划田地的急切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算书>、<夏侯阳算经>等书中田地面积计算法的特点,不仅与均田制的盛衰,而且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和数学的发展有关,其中后者还带有编者讲求学理和精简的意图.社会因素不仅可以影响到数学讨论的对象,还可以影响到数学知识的本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科学素质文献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79年至2005年收录的题名为科学素质的文章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其总量、时间分布、来源机构和研究主题的定量、定性分析,反映出:一、国内学界对科学素质问题的探讨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专门性研究所占比例很小;二、研究集中在最近十年,发展态势良好,研究不断升温;三、研究成员以大专院校的学者为主;四、内容上,相关理念建设相对薄弱,对象上,未成年人之外的人群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与民主政治二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对民主政治的效用问题素为学界争论,且意见不一。我们在此也试做探讨,并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民主政治的有利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过度强调科学技术的决定性作用只会导致唯科学主义和人类理性的自负,其结果必将摧毁民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把民主推向不归之路。理清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将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载体,发表科技论文及其引用情况可以从一个方面折射一个科研单位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本文对哈佛大学1973-2007年间发表的SCI论文以及在Nature、Science和Cell 3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哈佛大学发表的论文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态势:开展合作研究在提高哈佛大学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哈佛大学在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上成果突出。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调查全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主要任务的资源考察,成为新中国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先期任务。中国科学院以全国学术中心的地位和多学科的优势,在资源考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大跃进”期间西北地区实施的资源考察为例,分析了新任务提出的社会、学术和政治背景;总结了特殊社会环境下的工作方式;回顾了资源考察带动下新学科的形成过程。试图通过这个案例研究,探讨“大跃进”中科学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00—2009年时间区间内,以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原"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成果完成人以及2001—2009年间增选的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统计他们曾受科学基金资助的情况,对杰出科研人才成长与科学基金资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获奖者或增选院士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关联度非常高,且大多数获奖者或院士曾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这反映了科学基金在培养杰出科研人才,尤其是基础研究人才方面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绩效评估方案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水平的高低和实力强弱成为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本文从高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出发,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部分问题,阐述科研绩效评估对科技人才的激励作用,以及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证实高校科研绩效评估是提高高校科研质量和经费效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