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105-110
当代认知科学研究呈现了从以"表征"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到以"行动"为核心的范式转换和拓展。这种我们称之为认知科学的"实用主义转向",一方面关注行动在认知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与古典实用主义的认知观的切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生成认知理论与珀斯的符号心智观在许多方面形成的呼应,不但揭示了生成认知理论的实用主义路径,更展现了古典实用主义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当代效应。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0-105
表征被看作是心灵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媒介,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传统认知科学因"认知的本质即表征"的理念而被称为计算表征主义,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具身认知对计算表征主义理论进行了质疑并提出种种替代性方案。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对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进行梳理,承认表征在认知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将传统的计算表征改造为时间性、具身的"行动导向的表征",将认知科学中的表征思想从单纯的心智计算转向心灵、身体和世界三者的构成性维度。  相似文献   

3.
量子认知是当代认知科学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分支学科,借助量子力学理论的数学方法对认知科学哲学领域中的现象构建模型,从而研究与描述人类认知,最为核心的应用领域是决策行为。近年来,一种基于量子理论的量子决策模型为解决传统决策模型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模型打破了传统决策模型中经典概率理论的禁锢,为决策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然而,相较于其他较为成熟的认知科学哲学分支,量子认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深入开展量子认知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量子认知的神经生理基础、构建类量子贝叶斯网络以优化决策、发展量子博弈以拓宽量子认知疆域等。  相似文献   

4.
近年科学哲学研究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认知方面,如心智表达、框架等。本文分析R.Carnap《世界的逻辑构造》的建构系统,揭示了它与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的内在的自然的联系,从而表明建构系统与认知科学在方法和目标上的共同性,同时也提示了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的被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团队是知识创造和创新的主体,其认知特征和管理模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团队认知与管理的基础在于团队知识的表征方式。在认知科学的视角下,团队心智模型和交互记忆系统这两种主要的团队知识表征方式有其特定的概念内涵,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在研究团队行为时需要越过具体的行为本身,探究团队知识表征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和新型人工智能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阐述了智能机器原型与认知模型的关系,讨论了新型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的若干重要基础研究内容,并进一步提出用混沌吸引子实现联想记忆的思想和新型人工智能系统结构。深入研究认知科学及其信息处理对发展我国21世纪的知识经济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分析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6月23日至26日在广州隆重召开。来自美国、丹麦、意大利、香港以及内地的50多位学者、专家欢聚一堂,会议收到国内外论文50多篇,先后有30余人在会上作报告。在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黎红雷  相似文献   

8.
计算-表征认知理论的认知语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在其认知语境中产生的。本文以认知科学的中心假说--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CRUM)作为“文本”,对其进行语境分析,提出“认知语境”的概念,揭示了CRUM的认知语境结构及其工作机制,并对CRUM的认知语境作了进一步扩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论语义观认为科学理论就是模型的集合,传统理论如何联系现实的问题也因此发展为模型如何联系世界的新问题.科学哲学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卡伦德与科恩认为这样的讨论是不必要的,不一定存在区别于艺术表征、语言表征的科学表征问题,只需要在一般表征问题域内讨论表征问题就已经足够了.在此基础上,科学表征问题,尤其是科学...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宗教科学解释的典型代表,宗教认知科学将宗教起源与传播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在保持客观性与实证性的同时,构筑了一种超越历史与文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宗教认知理论。笔者以为,作为一门以"解释宗教"为学术旨趣的学科,宗教认知科学应更广泛吸纳文化等因素以确保其解释的科学性。尽管宗教所寻求的合理性不会因宗教的科学解释而消解,但在科学的语境下,宗教转换存在方式并寻求与科学兼容是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12月11日,冬日午后的人民大学明德楼里阳光明媚,温暖如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举办了2019年第4期"北京科学哲学论坛"暨第97期"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人文论坛",论坛的主题为"科学哲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的一个核心议程是祝贺范岱年先生和邱仁宗先生荣获首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终身成就奖。来自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  相似文献   

12.
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总结了语言哲学中形式的、内在论的和哲学的三种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理论 ,并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 ,特别是通过对关联理论模式的深入描述 ,从认知科学哲学的角度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扩展到整个人类的认知交流过程中 ,指出对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的研究不仅澄清了语言哲学中的许多相关论题 ,而且为语言哲学向认知科学哲学的转向奠定了基础 ,对于揭示人类的认知实质以及人造智能机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5年8月15-16日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8月14日(周五)会议注册。本次会议主题定为:(1)一般科学哲学;(2)自然科学哲学问题;(3)生命科学哲学;(4)认知科学哲学;(5)信息科技哲学;(6)西方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7)高科技的伦理与社会问题。专题为:(1)亨普尔科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提出,认知科学家重新关注被认知主义搁置在一边的文化、历史与情境因素,个体的认知活动正是文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文化与认知的融嵌是在认知目标于日常生活中所达成模式的呈现中完成的。认知的本质属性需要进行哲学与人类学的反思,分布式认知这一认知进路优于延伸心灵假说之处在于体现了认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消解了传统认知主义以颅骨为界的观点,因此系统性是解读认知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表征状态的耦合,将工具、社会、文化都纳入认知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5.
认知的具身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认知的具身观认为,我们的心智和理性能力是具身的。与认知的具身观相对立的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观念,这是一个基于“客观主义”意义的认知观。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独立于进行认知活动的人的身体结构和认知发生于其中的认知情境。与之相对,认知的具身观认为认知是身体一主体在实时的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活动。认知科学的当代发现表明,意义在认知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意义和世界紧密关联的。心智的本质在于它构成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思维 的一种新结构-双层智能模型,介绍了共基本思想内容,通过提出根,了等新概念对新结构的组成进行了简要说明,进而分析了其结构特点。这种简明的结构模型,可望成为认知科学核心理论中的重要新概念。  相似文献   

17.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5年8月15-16日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8月14日(周五)会议注册。本次会议主题定为:(1)一般科学哲学;(2)自然科学哲学问题;(3)生命科学哲学;(4)认知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8.
“理论渗透观察”论题的认知解读,是通过认知科学多个经验领域的研究,改变这一问题的讨论方式,尝试在知觉与认知的关系层面上展开对该论题的重新解读。福多与丘奇兰德的争论开启了“理论渗透观察”的认知解读,提供了在感官域限基础上探讨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分析进路。本文讨论延续了这一分析脉络,致力于澄清认知在知觉处理中的作用方式与认知作用于知觉过程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5年8月15-16日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8月14日(周五)会议注册。本次会议主题定为:(1)一般科学哲学,(2)自然科学哲学问题,(3)生命科学哲学,(4)认知科学哲学,(5)信息科技哲学,(6)西方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7)高科技的伦理与社会问题。专题为:(1)亨普尔科学哲学,(2)中国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心灵与机器”会议于2007年6月8日至10日在上海成功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从事人工智能、认知科学、逻辑学和科学哲学的20余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