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乌托邦小说是西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然而在中国的古代小说中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方社会的体制和文化等存在差异.可以说,资本主义思想的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压迫的产生,是乌托邦产生的必要条件.然而在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始终停留在萌芽阶段,所以难以产生乌托邦小说.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赛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犀利批判的同时,提出了“乌托邦”的若干思想。他认为,乌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不切实际的空想,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可能性”对它进行分类和修正。他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乌托邦”理论,即“现代乌托邦革命”的理论。令人遗憾的是,他构建的新“乌托邦”,由于和客观现实相剥离,过分强调“意识革命”,因而其整个理论路径也难逃空想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处在一个商业主义弥漫的语境中,物质文化的勃兴使一直处于潜在的、被压抑的实利主义价值观不断上升,并对启蒙主义这种具有理想主义乌托邦色彩的文化背景构成巨大的解构和挑战。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既是乌托邦小说,也是反乌托邦小说,因此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乌托邦"。本文立足"江南三部曲"的反乌托邦书写,在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和叙事学的研究背景下展开,深刻呈现乌托邦解构的深层内核——不完美的人和不完美的世界,并进一步探寻乌托邦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文学与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演变都与乌托邦思想中两层固有矛盾的作用息息相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使两种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具特色.20世纪,当人们实践乌托邦理想受挫,个人利益取代社会整体利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乌托邦文学由于批判现实的功能弱化逐渐丧失了魅力,而反面乌托邦文学则顺应了矛盾发展的趋势,迎来了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5.
《匪风》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社会艰难的挣扎过程,本试图从人性、伦理的角度来分析乌托邦难以坚守的原因,并对乌托邦理想的维持方式-暴力进行较细致的分析,由此归纳当出人们对乌托邦采取偏执激进的态度,乌托邦必然显示出恶的一面,二十世纪中国学的灾难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克莱齐奥曾建构了一个叫坎波斯的乌托邦。通过剖析坎波斯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形态,会发现处处体现着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这与卢梭对教育和社会契约的建构思想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卢梭对克莱齐奥有深刻影响。但是,在没有强权和法律的坎波斯,维持乌托邦运行的社会契约是建立在道德自由的基础上的,因而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社会却是很脆弱的。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完美世界,许多的哲学家和作家都提出过自己的设计,希望将其变为现实.然而,也有不少人对这种设想保持着冷静的头脑,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小说《1984》就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极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强制力量,它利用乌托邦的形式,抹杀个人价值,使国家退化为一个集权主义的国度.这部作品向我们警示了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可能造成的灾难.  相似文献   

8.
一、井田制度的存在,当无问题胡适“井田辨”的批判文化买办胡适会在其所著“井田辨”中毫无根据地做了一个假设的大前提,—再否认井田制度的存在。他说:“井田的均产制乃是战国时代的乌托邦。战国以前从来没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孟子也只能说‘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这是乌托邦。”他为了从材料上推翻井田制,并且把凡是可以论证井田制度的文献材料,都一一加以否定说:“周礼是伪书固不可信。王制是汉朝博士造的,自然曾受了孟子以后的井田论的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以后,反乌托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尤其激烈。他认为:乌托邦工程的哲学基础和立足点是站不住脚的“本质主义”,它蕴涵着通往极权主义的危险因素。卡尔·波晋尔对鸟托邦思想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他对乌托邦思想也存在一些误会。事实上,卡尔.波普尔仅仅是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而已,它并不能构成人们去反对乌托邦的充分理由。甚至,在他的思想里,依然存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0.
30年代左翼革命小说有些作品描绘了作家想象革命后将来临的理想社会的图景。这些文本所展开的“革命乌托邦”的图景明显是以当时中共苏维埃政权所承诺建立的“苏维埃农村”为蓝本。它们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底,但更紧密地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治实践联系着,凝聚了共产党当时的革命政治纲领和革命规划。显示出为中共苏维埃政权张本的征象。在乌托邦精神已成为人类普遍稀缺资源的当代,“革命乌托邦”小说为众人设想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想象乌托邦的能力仍有动人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比较西方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道学文化作为21世纪文化战略的必然性,并提出取中外文明之精华对道家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形成新道家学派,从而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的历史使命。全面揭示出道学的精要,阐述了新道学的文化观、社会观、伦理观和个人生命观,指出道是人类知识之根、学术之本,它是宗教的终极信仰,哲学的智慧之源,科学的原始公设,美学的最高境界,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世界文明的坚实支点,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兰盆经》作为影响力很大的佛教经典孝经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万方数据库儒家经典的研究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计算机应用系统,对论文关键词进行了挖掘与整理,建成了关键词词频数据库,采用词频分析软件与词频分析方法,对关键词词语进行了多途径、广角度的系统性、综合性比较研究,探讨了儒家思想精髓及异同点,为我国儒家经典及古典文献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4.
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它对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观念的模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先贤以及他们在元典文本中关于人性的争论始成儒家道德教育的逻辑原点,后世儒家在义利之辨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儒家道德教育内圣外王的价值归依。这对现代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考,指出新编《莆田市志》、《莆田县志》中有关黄石文庙的记述不够准确;阐析文庙对黄石地区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提出政府对这类地方文物的保护应给予足够重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本文以元代辑录的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的发生地点、时代、人物背景等为素材,分析了二十四孝故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二十四孝故事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其次是春秋时期.空间上,集中在山东和河南两省.最后得出引起孝道地域变迁的地理原因,即孝道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而发生传播和地域变迁,明显受到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浙江道教与戏剧的历史及现状入手,以田野调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客观地论述道教仪式与戏剧的密切关系:戏剧不仅在起源方面离不开道教,是道教仪式戏剧化、舞台化、民俗化的结果,而且以道教仪式为载体、与内坛法事互补互动、有机统一,赖道教仪式以生存,并从道教仪式中获得大量观众和市场,以求得自身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浙江道教史发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在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和著名道士也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他们的行为与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诞生的部分前奏和思想背景,其影响使得浙东学派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特点和富于特色的面貌。浙江目前仍保存有众多的道教历史遗迹。这两方面说明,浙江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为道教大省。在历史上,浙江道教注重道、学、术的紧密结合,观念开放,态度务实、灵活,注重创新,长于著述,注重文献的保存、继承与阐述,对中国道教和传统文化有重大的贡献;现在它正在发展中。可以相信,它在未来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服饰具有蔽体御末、审美、职业、身份地位、教化等多种功能.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其服饰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士人的服饰强化了其身份认同,反映出士人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尊崇以及对儒家等级制度的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在阐述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基础上,分析了其所包含的积极成分,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