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23-127
普特南的哲学思想素以"复杂多变"而闻名,但其不离之宗趋归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难题。中西学界的普特南研究多聚焦于其思想的跌宕起伏与繁复转折,鲜有探讨其变中之不变的本质内容。本文尝试论证,尽管普特南哲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反复曲折、乃至针锋相对,但其语义外在主义思想却统贯于其整个学术生涯。这种思想并不预设任何其他哲学立场,它正是普特南思想演进历程的"变中之不变"真谛。  相似文献   

2.
缸中之脑假设是怀疑主义论证中最重要的假设,普特南对“缸中之脑假设是自我反驳的”论证被当作了一种反怀疑主义的策略。然而,无论是标准的缸中之脑假设,还是普特南式的缸中之脑假设都不是自我反驳的,普特南的论证是错误的,普特南式的怀疑主义解答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外在主义者认为心理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它依赖于意向心理状态持有者所处的环境。在当代,普特南以孪生地球思想试验表达了意义不在头脑之中的外在主义理念,而柏奇的社会外在主义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心理内容或意义中所渗透的社会因素。然而,面对因果相关性、自知以及空概念的难题,外在主义者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和考察了普特南对其构造的"缸中之脑"的怀疑论案例的处理方案,指出以语义外在主义路线将普特南反驳"缸中之脑"论述重构成证明"‘我们都是缸中之脑’的陈述总是(甚至必然是)假的"的哲学论证当中存在的相关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将普特南的相关分析论述解读成普特南将"缸中之脑"案例作为探讨知识本质的思想实验所带来的哲学方法论层面的两难困境,从而规避了传统对于普特南策略解读中的批评意见。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笔者评估了上述方法论策略的解读在当代知识论研究中的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6.
弗里德曼和普特南认为,哥本哈根解释只能特设性地引入投影法则来符合实验事实,然而由量子逻辑则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因此量子逻辑解释比哥本哈根解释更加优越。这一论断提出后不久就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驳。海尔曼认为由量子逻辑推导投影法则的过程也是特设性的,巴布则认为由哥本哈根解释也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随后,斯戴尔斯提出了由哥本哈根解释推导出投影法则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三人的论证都反对弗里德曼和普特南的观点,而支持量子逻辑解释与哥本哈根解释处于同等地位的结论。尽管如此,斯戴尔斯仍试图从解释力的角度来论证量子逻辑的优越性。然而,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力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揭露这种优越性论证的缺陷,使我们重新考虑多种量子力学解释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7.
希拉里.普特南为阐明其外在主义立场而设计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内在主义者和外在主义者争论的焦点。作为外在主义的辩护者,美国哲学家弗雷德.德雷斯基通过信息语义学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进行重构和解读,引发了他和内在主义代表人物福多之间的论战。在这场争论中,双方围绕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不断引入新的材料和理论,就心理内容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以及心理内容对行为是否产生因果作用等一些传统问题展开辩论,从而将这些问题的探讨拓展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普特南实在论演进的整体谋划在于深入实践的实际过程,强调任何思想均无法超越人所固有的视角。其以承认人类理智的有限性与处理问题的开放性为根本出发点,以阐述由人居于世而产生的缠结现象为主要特点,以反对任何形而上学与还原论等本质主义为理论标的。普特南从关注现实出发,将实在论建构为参与世界的活动,构筑了一幅从多元主义科学实在论到自由主义自然实在论的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9.
普特南曾提出“逻辑是经验的”这一惊世骇俗的论题。他主张,正如广义相对论揭示出非欧几何才是真正描述现实世界的几何学一样,量子力学也意味着量子逻辑才是隐藏在经典逻辑背后的“真逻辑”。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普特南口中的“量子逻辑”这一概念曾经历过重大的转变。但是概念的修正并没有帮助普特南成功地论证量子力学命题真值的实在性,并且他最后也不得不承认非欧几何与量子逻辑的类比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普特南的工作确实说明量子逻辑可以提供同样好的量子力学解释,不逊色于保留经典逻辑的解释;但量子逻辑并不是唯一的“真逻辑”,无论是否局限在量子逻辑的范围内,围绕着量子力学解释的逻辑系统都是支持着逻辑多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意义何以可能?--普特南的新语义学理论读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特南的意义理论是对传统语义学的反叛,它否定了将意义看作可由心灵把握的固定对象并以其决定指称的做法,主张指称决定意义;与些相关,他提出了语言劳动分工、因果指称理论、科学本质主义等一系列主张,在英美哲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本文阐释了普特南这一重要学说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了它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布尔迪厄实践语义学契合了普特南关于可能的语义学建构需要一个精确的关于语言使用者的一般模型的思路。但普特南以语言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布尔迪厄诉诸实践;普特南把意义定义为包含外延在内的向量,继而把决定外延的工作归给了社会,布尔迪厄则把意义界定为价格,而价格取决于语言产品的可接受性。正是这两个区分及其所暗含的社会性视角的深层异质性构成了普特南与布尔迪厄之间的最大差异,也标示了布尔迪厄实践语义学的独特理论风格及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二元论与物理主义都不能对心身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图林机功能主义在解释心身关系中也存在诸多困难,但并不导致取消主义。心仍然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只不过认识心的方法必然是目的论功能主义的,而且目的论方法表明功能主义并不能给心带来惟一的、排它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Paraconsistent logic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jection of ex falso quodlibet, the principle of explosion, which states that from a contradiction, anything can be derived. Strikingly these logics have found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despite the misgivings of philosophers as prominent as Lewis and Putnam. Such applications, I will argue, are of significant philosophical interest. They suggest ways to employ these logics in philosophical and scientific theories. To this end I will sketch out a ‘naturalized semantic dialetheism’ following Priest’s early suggestion that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human natural language may well be inconsistent. There will be a significant deviation from Priest’s work, namely, the assumption of a broadly Chomskyan picture of semantics. This allows us to explain natural language inconsistency tolerance without commitment to contentious views in formal logic.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argue for the centrality of prediction in the use of computational models in science. We focus o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irreversibility of computational models and on the conditional or ceteris paribus, nature of the kinds of their predictions. By irreversibility, we mean the fact that computational models can generally arrive at the same state via many possible sequences of previous states. Thus, while in the natural world,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physical states have a unique history, representations of those states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will usually be compatible with more than one possible history in the model. We describe some of the challenges involved in prediction and retrodiction in computational models while arguing that prediction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non-arbitrary decision making. Furthermore, we contend that the non-predictive virtues of computational models are dependent to a significant degree on the predictive success of the models in question.  相似文献   

15.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量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根据逻辑哲学,量子逻辑可以定位于一种以非分配性为特征的非经典逻辑,它以量子力学家实际使用的科学推理为现实原型或经验基础;2.普特南从量子逻辑的产生而得出根据经验的理由,逻辑是整体可修正的结论。但他同时又主张逻辑联词的意义不变,因此陷入二难困境。3.根据量子力学几种不同解释来重新审视经验理由和逻辑可修正性论证,发现形而上学考量更不可忽视。4.对应原理具有消解普特南二难的方法论功效,量子逻辑对于经典逻辑的继承性与革新性同时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普特南重新审视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历史和现实。他剖析了二分法赖以存在的经验主义背景,阐明浓厚伦理概念中的价值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与事实的交织,揭示出价值在科学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价值中立的幻想对于科学的实际后果。  相似文献   

17.
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信仰基础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知识是由基本信仰、哲学方法论、基本假设、观察实验、理论推展和技术方法六个部分组成的。当代自然科学的基本信仰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有规律性等。自然科学的基本信仰是其理论建构的终极思想基础。当代自然科学在基本信仰上存在研究对象的物质一元论和绝对客观论以压结构决定论和科学真理绝对论等问题.所以它有必要向研究对象的三元论和主客统一论以及功能主导论及科学真理相对论转化。  相似文献   

18.
奎因、普特南等人以数学在自然科学的不可或缺性应用为基础,为数学实在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辩护。他们的辩护引发了数学实在论与唯名论对此问题的争论,由此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并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这对数学与科学的关系的探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