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约翰·希克站在宗教的立场上考察了神经科学对宗教经验提出的种种挑战,指出这些挑战本身存在的问题.他承认宗教经验与神经活动之间的确存在关联,但否认两者等同.进而,他转向神经科学的自然主义预设,论证心/脑同一理论和机械行为说都是站不住脚的.在此基础上,他主张自由意志,认为宗教经验有可能是经验者对超越者的敞开.  相似文献   

2.
约翰·希克站在宗教的立场上考察了神经科学对宗教经验提出的种种挑战,指出这些挑战本身存在的问题。他承认宗教经验与神经活动之间的确存在关联,但否认两者等同。进而,他转向神经科学的自然主义预设,论证心/脑同一理论和机械行为说都是站不住脚的。在此基础上,他主张自由意志,认为宗教经验有可能是经验者对超越者的敞开。  相似文献   

3.
生成语法研究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来源和使用问题。根据理性主义和心智主义的认识观念,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知识的本质体现为人类大脑中的语言机能所呈现的心智状态;语言知识的获得是生物遗传而来的语言机能在经验的引发下生长成熟的结果;语言知识的使用涉及语言机能与其他认知系统的关系。生成语法是对语言机能极其状态所做的内在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清楚认识心智与大脑的关系,将有关二者的科学研究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神经科学及脑成像技术的发展,部分神经学家开始关注大脑与宗教的关系,他们以还原物理主义为基础,尝试探索宗教体验、信念及行为的神经机制。发展至今,其主要成就集中于对宗教体验神经相关物的寻找和定位,大致经历了单一脑区还原、多重脑区还原及功能网络还原三个阶段。当前这一研究领域存在极端还原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忽视大脑整体的复杂性,将宗教体验仅归结为特定大脑模块的特定功能;另一方面过度推论,排斥不同层级现象的独立属性,将宗教体验解释为“仅仅是”神经电化学活动。为避免认识误区,应对其研究问题和推论进行合适的限定。  相似文献   

5.
私人语言论证与她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与对于她心问题的特定解决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一方面将对私人语言论证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则将探讨对她心问题的合理解决。对私人语言论证的反驳将从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进行:其一是感觉记忆的可靠性问题,其二则是私人规则的可能性问题。在对她心问题的探讨中,本文将首先对维特根斯坦的“甲虫类比”提出批评,并进而提出以“人的概念的原初性”来解决她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类幸福观的发展历史表明,哲学的完善论幸福观起源于早期的哲学思考,成熟于心理学实验,完善于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幸福的心理机制,神经科学则揭示了幸福的生理机制,这促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人性、快乐与幸福的本质.人类大脑的进化本质上是通过认知和习得改变大脑的神经结构并进而改变遗传基因编码;而人类漫长的认知和习得过程,正是理性和德性积累的过程.因此,天性趋乐避苦的人类,其幸福感固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必然是理性和德性的反映,而且这种理性和德性的成分并非完全取决于后天习得,也来自先天的遗传.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幸福机理研究为哲学关于幸福的思辨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也解决了道德哲学理性思辨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高阶表征理论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另一个高阶心理表征。简单性论证和现象学论证是它的两个主要论证,它们的策略是先把意识看作高阶心理对低阶心理的觉知,然后用表征来定义觉知,最后把意识状态解释为高阶心理以低阶心理为表征对象的再表征。简单性论证的问题是没有进一步澄清表征的过程,现象学论证则没有充分说明自我表征命题如何从经验判断过渡到必然性判断。高阶表征对意识解释的实质是把意识状态看作不同心理状态之间的表征关系,但对其中的表征机制这一核心问题缺乏详尽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正>过去,意识几乎完全被视作只有哲学家才会思考的问题,毕竟它是那么虚无缥缈,无从下手研究。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解决思维之迷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于是生物学家加入了研究队伍,神经科学家也带着大脑扫描仪紧随其后,而今就连一些物理学家们也把注意力从宇宙大爆炸、量子信息和电动力学等概念上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来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行为主义在美国步入新的阶段,大脑与意识的研究开始出现重返心理学实验室的倾向。正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中国青年学者卢于道受到业师比较神经学家赫里克的影响,立志终身探索大脑与心灵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观测大脑半球的生长趋势和生长阶段,探索脑的个体发展,寻觅不稳定细胞以解释人类高阶心理;(2)分析低级哺乳动物到高级哺乳动物的大脑种系进化以考察心理进化的存在形式;(3)建立大脑的神经细胞结构模型以比较中西方人脑结构与智力的关系。卢于道的相关成果不仅推进了赫里克的学术主张,达到了当时国际一流的水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研究的开展为推动新生的神经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著名神经科学家埃德尔曼和托诺尼对以“世界之结”著称的意识问题作出了新的分析和梳理,从而使“谜团”转化成了既适合于哲学探讨,又有可能从科学上加以研究的清晰问题。基于大量实证研究,他们提出了再进入、动态核心、神经元群选择理论等新的范畴和解释模型,对意识的相关难题作出了新的解答,既否定了传统的二元论和极端的还原论,又得出了人无心、大脑活动无中心等新颖而耐人寻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正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自身体系正在不断深化与创新,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对脑神经科学成果的利用。触发灵感的默认网络过去10年间最激动人心的神经科学发现之一,就是大脑从不真正处于休息状态。即使人们走神发呆、未专注思考任何事,大脑中的某个网络——即"默认"网络仍然马力  相似文献   

12.
具身的他心     
数百年来,表现为怀疑论的他心问题对人类理智提出了挑战。具身的观点为消解他心问题指明了方向:消除幽灵般的心灵,强调心身一体而非还原,直指他心问题产生的症结:二元论。更为难得的是,具身的哲学观点在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智能研究疾速发展的今天,不仅意识哲学家和精神科学家始终在关注意识问题,而且物理学家、医学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和神经学家等等,都带着不同的兴趣和目的而开始将科学研究的目光集中到"意识"问题上。将意识理解为主观体验,还是理解为信息,这两种理解影响着意识哲学(意识现象学)与意识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发展。它们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并得出各自的研究成果。从目前的情况看,它们不可能被还原为对方。这两种研究如何可能进行合作,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各国政府都对神经科学研究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金钱涌入这一领域。人类的大脑重量不过1400克左右,却产生了记忆、感知,塑造了人的个性以及众多的悲情。心理学作家克里斯蒂安·贾勒特在名为《大脑的重大"迷思"》的有关大脑的书中,采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现代神经科学中的虚构和事实进行了分析。贾勒特意识到这些对大脑  相似文献   

15.
四月十二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召开有一百多人参加的讨论会,继续就2月1日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论点摘要如下(一)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海师院周冠生不同意北京心理研究所曹日昌、刘世熠的意见参见(本刊59—60页)。他认为曹、刘二人所提出的“研究意识的起源及反映过程问题,就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及“对大脑机能的研究是研究反映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关键问题”,是值得商榷的。他认为: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光是研究心理的物质本体所能解决的。他认为不能把心理学的研究仅仅限于反映过程。因为反映过程只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人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内容是术语的保护与攻击的双面属性。研究目的是通过语言作为武器的比喻了解术语的攻防属性,令人更深刻地认识术语的本质。研究方法是采用术语的例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术语的使用能够验证术语的攻防属性及其特征。结论是研究术语的属性问题可以完善术语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从弗雷格开始,分析哲学家就把心理内容和语言的意义区分开来,不把心理内容看作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这种反心理主义的观点切断了意义和心理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根本解决心智问题。心智哲学集中于对身心问题的研究,抛开了对语言的研究,也没有对意义问题给出更好的回答。分析哲学家所谈的意义预设了心理内容,必然导致心智哲学家重新回归到心理主义的角度去谈论意义。语言意义和心理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如何联接的,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需要解决却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给出如下回答:语言意义和心理内容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货币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离开了后者前者就失去了来源。人们在拥有心理内容的情况下通过交流活动赋予符号以意义,从而形成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人们赋予语言以意义并达到心理的确定性,获得确定性是从心理内容形成语言意义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大多数哲学家对知识论证的反驳是不成功的,根源于他们无法割舍现象知识背后的二元论直觉。现象知识就是普通民众在比照物理知识基础上,通过直觉的臆测、猜想而对现象事实加工形成的。当代神经生物学成果表明,现象事实是大脑神经元集群的综合信息表征,是通过人类内在感官所呈现出来的。因此,人们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大脑神经活动的,可称为视角物理主义。视角物理主义反驳了知识论证,也说明了心理感受性等现象事实的实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意识的奥秘,著名心灵哲学家查尔莫斯将意识"易问题"与"难问题"的区分确立为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巧妙构思,提出了自然主义二元论的解释方案,其思想的实质是计算功能主义与属性二元论的结合,但其主要遵循的是细致入微的概念分析和逻辑严谨的思想论证,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猜测性,容易陷入思考困境之中。意识"难问题"的确是一个难问题,对此只能试图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与伽利略的数理科学传统的对比中寻找新路径,希望诉诸自然科学层面"怎么样"的问题来回答意识本体论层面"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脑成像能否作为法律证据是近年来法律与神经科学交叉的一个重要论题,争论双方各自从不同的立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从伦理学的道义论立场出发,在行为动机、道德规则、道德义务三个方面表明,脑成像作为法律证据只能得到部分辩护.文章从伦理学的后果主义立场出发,表明在脑成像技术不成熟的状况下脑成像作为法律证据得不到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