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殷捷 《广东科技》2013,(10):128-129
路基工程在高速公路施工中起着基础作用,高填路堤作为路基工程的一部分,在高等级公路中随处可见。然而,在高填路堤施工中,常出现路基的整体下沉或局部下沉等病害工程。为了尽量减少路堤在工程完工后对路面的影响和破坏,就需要一套成熟的软基处理及高填路堤施工技术,以保证其强度及稳定性。主要针对四川地区的土质特性,结合实例从施工方面,介绍了四川省境内某高速公路高填方软土基处理设计及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1高填路堤下沉概述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修建,高填路堤不断增多,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水稻田或长年积水地带,用细粒土填筑路堤高度在6m以上,其它地带填土或填石路堤高度在20m以上时,按高填路堤施工。高填路堤完工后,经过使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汽车重  相似文献   

3.
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边坡防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速公路路基较宽、挖填较大,特别是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深挖较多,边坡加固和防护措施如果不得力,极易引发各种边坡病害。因此,对高速公路边坡防护更应给予积极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高填路基质量要点的基础上,并通过沉降观测总结其沉降特点,分析了高填路基工程的质量通病和防治,并为减少高填路基工后沉降,简述高填路基的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5.
在高速公路的改扩建过程中,由于路基拓宽,新老路基结合引起的路基路面变形、开裂问题十分普遍,对高速公路路基加宽工程的主要病害和破坏机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指出新老路基之间的不良结合和不均匀变形是最根本的原因,讨论了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处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芜(湖)宣(城)高速公路采用土工织物联合排水板处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加快了路基的固结,提高了路基的抗剪强度,减少路基的竖向变形和不均匀沉降,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该文中介绍了土工织物联合排水板处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效果,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梁坚希 《科技信息》2010,(3):291-291,297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有了长足发展,由于高速公路行车速度较高,路基的变形会涉及到公路运营的安全性问题。对于膨胀土地区的高速公路而言,由于膨胀土的湿胀干缩特性,使路基的变形问题更难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某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的防护工艺及路基的改造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高速公路路基的填筑,通过对填土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分析,预测了路基填筑后路基及地基的变形情况,为高速公路施工提供安全可靠的填土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高填路堤下沉引起的路基病害;着重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治理高填路堤下沉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沟谷软基区复杂地形、不均匀非等厚软土分布地基,利用更能反映实际问题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采用Drucker-Prager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路基的沉降及变形,进行了路基病害机理研究,探讨修筑箱涵通道及高填路基而出现的变形与失稳问题,以及不均匀非等厚软土地基的处理与箱涵路堤反压护道等处治建议.总结了在道路工程建设当中遭遇同类性质问题时,设计与施工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矿区开采沉陷区对高等级公路的危害已成为矿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笔者根据开采沉陷影响区移动变形的特点及高等级公路安全运行的设计标准,应用系统协同作用原理,分析路基、路面与基础间的协同作用关系,给出矿区新建高等级公路的协同设计原理和有关参数的修正计算及抗变形路基的设计方法,为确保矿区高等级公路安全、正常运行提供合理、经济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规律监测及FLAC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粉喷水泥搅拌桩法,试验研究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的变形特性,对路基关键部位的竖向沉降进行了现场监测,得到了软土路基的变形的初步规律。现场试验表明,粉喷水泥搅拌桩法适宜于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可用于增加软土路基的承载力,减少路基沉降量。基于软土粘塑性蠕变本构模型理论,应用FLAC-3D软件完成了浙江某高速公路路基的的蠕变沉降规律的计算机模拟。FLAC-3D计算得到的竖向沉降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计算表明,粘塑性蠕变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软土路基变形问题,可将该模型用于软土路基沉降计算及预测预报,为软土路基沉降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掺胶粉水泥稳定碎石在高铁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变形特征和能量损耗规律,将胶粉以等体积方式部分替换掉原集料中1.7 mm以下的细颗粒,形成胶粉改性水泥稳定碎石材料。通过对300×300 mm圆柱形试样进行105次的循环加载试验,在5 Hz加载频率下研究了不同动应力幅值、胶粉掺量对试样动力学变形及能量耗散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基于实际服役水平状态下胶粉改性水泥稳定碎石的累积塑性变形计算模型和阻尼比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从变形角度,C5P0.1R30材料的累积塑性变形最小,表现出较好的抗动力学变形特征;2)橡胶粉的掺入增加了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韧性,降低了应力幅值增加对累积塑性变形增加的敏感性;3)结合累积塑性变形计算模型,并从参数分析的角度看,C5P0.1R30可作为基床表层结构推荐材料;4)从阻尼比角度看,胶粉替换水平为30%时,阻尼比数值较大,路基结构受高铁列车动荷载激振后,能量衰减较快,具备一定的减振降噪潜力。因此,基于对胶粉改性水泥稳定碎石动力学特性分析,推荐1.7 mm以下胶粉等体积替换水平为30%,这对于改善高铁路基基床表层材料刚度,构建减震降噪型路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既有高速铁路路基的加筋效果和动态响应特性进行分析,以具体拓宽道路为例,对比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典型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对比了三维与二维模型的差异,研究了既有高速铁路加宽路基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变形不仅发生于荷载正下方路基,路基两侧的坡面上也伴随变形发生,且靠近加宽路基一侧的坡面变形更明显,相对整体而言,加宽路基处更容易发生过大的变形而导致失稳破坏。路基表面应力变化有一定滞后性,动应力衰减系数与列车速度呈正相关。相较于列车静载,列车动荷载产生的路基表面峰值应力更大。路基沉降与路基高度总体上呈现出正相关趋势,随着高度的降低,沉降减少。路基坡面横向变形随列车的运动响应较快,最大横向变形发生在路基上部。利用土工格栅对既有高速铁路加宽路基加筋,可显著改善路基变形特性,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在中上部进行加筋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量的预测不仅关系着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与服务水平,同时对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也有重要影响.根据路基沉降量的实测资料,通过多种灰色预测模型对路基沉降量进行了数据规律分析及精度对比,选取了最优的灰色预测模型对路基最终沉降量进行预测.为路基稳定性的评价与路基沉降的控制应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路基变形是公路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公路建设、管理、运营、养护过程中带来的隐患日益凸显。目前以遥感测绘、地球物理探测、多传感器为代表性的相关技术,在路基变形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道路工程领域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梳理近年来道路工程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阐述了公路路基变形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路基变形测试技术类型及其优缺点,进一步讨论了对全周期智慧监测体系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构建路基变形监测体系是感知路基状态、路基稳定性评估和灾害预警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工智能和先进测试技术的快速进步,路基变形测试技术呈现出动态化、透明化、智慧化等新特点。加强公路测试基础理论、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形成基于立体空间的多手段路基健康监测体系是未来道路安全运维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刚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4):295-296,F0003
基于多边界条件下爆破理论和山区高等级公路石方路基工程的特点,探讨了爆破技术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石方路基施工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关键环节,指出在山区高等级公路路基施工中推广和应用新的爆破技术是加快施工进度和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管棚加固技术在地道桥顶推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高速公路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地道桥顶推施工穿越路基时所采用的管棚支护加固路基技术。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抑制了高速公路路面的沉降和路基开挖时的塌陷,保证了高速路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9.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公路的工程质量。主要介绍了公路土方路基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以及质量保证措施、工期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安全措施等。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拓宽新路基差异沉降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速公路拓宽过程中,由于新老路基固结程度不同,路面荷载作用下新填路基会产生较大沉降,导致路面破坏;甚至会引发交通事故。基于土的孔隙介质特性,考虑路基边坡对路基沉降的影响,采用修正的分层总和法和ABAQUS数值模拟来计算新填路基路面沉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修正的计算方法得出的路面沉降曲线与实际现场观测结果有明显的相似性,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路面不同位置的变形规律,可用于软土路基沉降计算及预测预报,为路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