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激光珩磨技术在气缸表面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工件表面实施激光珩磨 ,形成与润滑磨损性能优化匹配的、连续均匀的 ,并具有一定密度、深度、角度及形状的贮油沟槽、纹路和凹腔 通过有关性能试验 ,验证了激光珩磨不仅显著提高气缸耐磨性 ,延长其寿命 ,而且还大幅度降低内燃机的颗粒排放量、机油耗、燃油耗、催化器污染和活塞环组成本 同时介绍了激光珩磨的主要技术要素 ,对激光珩磨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工件表面实施激光珩磨,形成与润滑磨损性能优化匹配的,连续均匀的,并具有一定密度,深度,角度及形状的贮油沟槽,纹路和凹腔,通过有关性能的试验,验证了激光珩磨不仅显著提高气缸耐磨性,延长其寿命,而且还大幅度降低内燃机的颗粒排放量,机油耗,燃油耗,催化器污染和活塞环组成本。同时介绍了激光珩磨的主要技术要素,对激光珩磨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磨合过程的摩擦学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磨合过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内燃机转速、负荷、缸套和活塞环的初始表面粗糙度以及润滑剂粘度等因素对内燃机磨合过程的影响。同时对内燃机磨合过程的摩擦学设计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利用优化理论对活塞环顶环的剖面形状和磨合过程中内燃机转速和负荷的分配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非对称的活塞环剖面形状可以提高摩擦副的油膜厚度,从而降低磨合失败的可能性;而转速和负荷的合理分配则可以有效缩短内燃机的磨合进程。  相似文献   

4.
M2高速钢激光表面处理多层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淬火态作为原始组织对W6Mo5Cr4V2(M2)高速钢激光处理时所得到的硬化带及热影响区的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处理后得到6层不同的组织,由表面开始依次命名为表面灰层、第一亮环、第一灰环、第二亮环、第二灰环及黑环。对这6层组织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测量了各层显微硬度,并对组织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间歇涡环代替圆形射流剪切层,对圆形射流流场的流动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中考虑了喷嘴喉部结构形状(喷嘴内流过渡曲面为球面或椭球面或其它旋转曲面,出口形状为锥面或锥面加环套)对旋涡脱落的影响及其与射流流场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内流过渡曲面为椭球面而出口形状为锥面的风琴管式喷嘴,喷射出的圆形射流流杨具有良好的大尺度涡环结构。  相似文献   

6.
用离子软氮化工艺对船用活塞环进行了表面处理,测量了在不同条件下未经表面处理和表面经过离子软氮化处理的活塞环的磨损失重和摩擦系数,并对润滑油进行了光谱分析和铁谱分析.结果表明,在流体润滑和混合润滑状态,经离子软氮化处理的活塞环具有较高的耐磨性,且润滑性亦能得到改善,使缸套的磨损减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实际加工的角度探究表面镀铬工艺和激光微织构工艺经济有效的结合方式,以某单缸柴油机压缩环为研究对象,结合镀铬和激光微织构两种表面加工工艺的特点,通过系列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的加工顺序和加工参数。结果表明:先表面镀铬后激光加工的工艺顺序更为合理;当激光脉冲频率为1 600 Hz、单脉冲能量达到0.4 m J时能够在硬铬涂层表面加工出凹坑;选取合理的激光加工参数后,活塞环外圆面能够形成直径为21.43~89.49μm,深度为2.42~11.98μm的圆形凹坑;在合适的脉冲能量和脉冲次数条件下,凹坑直径仅与单脉冲能量有关,凹坑深度只由脉冲次数决定。研究结果为探索在活塞环上应用复合表面加工技术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也为表面织构从理论成果拓展到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活塞环开口位置对窜气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改变活塞环组结构参数的情况下,为寻求降低活塞环组窜气量的优化方法,建立某柴油机活塞环组窜气特性模型,计算在18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的窜气量.结合正交设计,在窜气特性模型中对活塞环组开口位置进行优化布置,并分别从活塞环开口、环槽与工作表面三条窜气途径对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优化方案将原方案的窜气量降低了10.3%,进一步分析表明环岸压力导致的油环震颤是原方案窜气量较高的主要原因.环岸压力对三条窜气途径的气体流量均有较大影响.通过调整环组开口位置合理分配环岸压力能有效降低窜气量,通过调整油环状态对压力的影响间接影响活塞环组的窜气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活塞环在镀硬铬生产过程中,用“液体抛光”法取代镀前通常沿用的酸、碱处理和镀后刻蚀松孔处理,使得镀铬工艺流程大为简化。净化镀液,提高生产率,大大减少了“三废”的危害性,对搞好环保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环被镀表面受到液体抛光时压力的喷射。表面产生压应力,从而提高了活塞环的耐磨性和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以及疲劳强度,延长了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活塞环与气缸套摩擦副采用喷涂陶瓷材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喷涂陶瓷材料活塞环与喷涂陶瓷材料或经激光表面处理的气缸套配对成不同组合的活塞环与气缸套的摩擦副,经过摩擦副模拟试验和台架试验表明,与金属摩擦副相比,其摩擦系数小,磨损量小,对提高内燃机寿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分析了发动机缸内机油消耗的4种主要模式,并以某柴油机为例,通过仿真的方法对某些常用工况下这4种模式的机油消耗量进行了计算,发现其中缸壁蒸发的机油量占了大部分.然后分析了柴油机不同运行工况、第2道活塞环闭口间隙及各道活塞环切向弹力对机油消耗的4种模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缸壁蒸发量主要由发动机运行工况决定;第2道环闭口间隙的增大会降低顶环开口窜油量和增大漏气量;活塞环弹力的增加会减小剩余油膜厚度,进而降低顶环甩油及活塞顶刮油量,但同时会增大活塞环与缸套之间的摩擦损失.最后进行了柴油机台架机油消耗量实验,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仿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对锥形方管进行无模拉伸基础实验研究.探讨各种工艺参数对锥形方管外形、断面形状和锥度变化的影响,分析方管无模拉伸时断面圆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并提出减轻断面圆化程度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模拉伸的方法可以加工带有一定锥度的锥形方管,锥管角精度在1.0%以内,加工后锥形方管的轮廓与控制曲线的计算结果一致性很好;方管拉伸断面形状膨胀率随着拉伸变形区宽度增大而减小;壁厚较大,断面形状膨胀率较小,当壁厚和变形区宽度都比较大时,几乎不产生膨胀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环的Von Neumann正则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环和极大商环的正则性,给出交换左(右)极大环,自内射环和凝聚环是正则环的一个充分条件,同时得到一些交换环的极大商环的正则性及自内射性.  相似文献   

14.
给出多项式形素数在整数环的一类超积扩环中无限存在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锥形光纤在光源与光纤的耦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加工锥形光纤的各种方法中,熔融拉锥的方法应用较广。针对传统熔融拉锥方法存在加热不均匀的缺点,提出了椭球反光镜环形热源的加工方法。实验表明,该加工方法得到的锥形光纤的表面光洁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几种常用碳钢(45、 T8A、T12A)经太阳能表面相变硬化淬硬层的性能特点进行较全面的探讨。测定了硬化层中硬度的分布情况,淬硬带表面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应力状态和微观应力情况,晶块尺寸以及硬化带不同深度的残余奥氏体量;进行了硬化带的耐磨对比试验和耐腐蚀性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颗粒饲料压粒机“压粒模”的受力情况,讨论了模的失效形式,就球墨铸铁压粒模的接触强度进行了分析计算,说明了球墨铸铁压粒事金风 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截面直接拍摄法获得水-硅油在内置折流扰流组合式转子管路中分散混合的画面,通过采集硅油液滴的粒径数据,得到分散混合性能指标Sautar平均直径以及硅油液滴的粒径分布曲线,对比分析了折流环数量N以及折流环表面开孔宽度大小d0对分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1,2相比,当折流环数量N=3时,硅油液滴的破碎程度最强,分散效果最好;当折流环表面开孔宽度d0=2,3 mm时,硅油液滴的Sautar平均直径以及粒径分布相差不大;当d0=4 mm时,硅油液滴的Sautar平均直径增大,出现粒径较大硅油液滴,粒径分布均匀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油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然而,油圈的分布特性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文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来研究油圈的分布特性,具有直观、简便的优点.采用数码相机对油圈进行拍照,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图片进行图像相减、二值化、连通分量提取等处理,即可得到油圈的尺寸、数目等信息.采用直方图、高斯拟合等方法对上述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可得到油圈的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搅拌处理后,直径大的油圈数目较少,直径小的油圈数目较多,且油圈数目与直径之间近似满足高斯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振动研磨工艺对涡轮用QAl10-4-4合金组织和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研磨处理后,QAl10-4-4合金产生了从研磨表面至心部硬度逐渐降低的硬化层,表面硬度提高约20%;相对于未研磨处理的QAl10-4-4合金,经振动研磨处理后,合金处于表面压应力状态,表面残余应力提高约300 MPa,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表面摩擦因数显著下降,耐磨性显著提高.工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振动研磨工艺处理QAl10-4-4合金蜗轮提高整机的传动效率超过20%.振动研磨后,材料表面综合性能的提高与表层组织细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