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命的恶臭     
臭味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有些恶臭没准是大自然为动物的生存而专门设计的。最新研究表明,阿根廷蚂蚁会散发两种带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这可以避免它们被同伴误认为是死尸而被  相似文献   

2.
外星智慧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几乎与科幻小说的历史一样古老。总体来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外星生物与人近似,因为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很难为智慧生物再设计出一种更好的方案;另外一种则认为它们应该完全不像人,因为人体是千百万次进化选择的偶然结果,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其他世界的智慧也会具有人形。当然这些还是基于生物学的讨论,更前卫的观点则认为;脆弱的有机躯体只是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智慧的载体早晚会为无机材料所取代。最远离现有科学体系的观点则是:智慧的最高形式很可能不再需要物质载体,而将以能量的形式存在……著名科幻大师A.C.克拉克在其(2001:太空奥德赛》中曾以大量篇幅对此进行了讨论。 那么当人类与这些形形色色的外星智慧遭遇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会不会像威廉·戈尔丁(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科幻短篇《大蚂蚁》中所描述的那样,人类会因恐惧和厌恶对方那与人类相距甚远的形象而对这种善良的生命无所顾忌地杀戮呢?在《嵌合体,早上好!》中,似乎上演了同样的悲喜剧情:“嵌合体”是一种与人类毫无共性的智能,其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也截然不同;由于这种距离的存在,导致了人类开始时的误杀;但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互助,双方终于实现了交流……具体故事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寻路能力通常较差,倘若将你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即使离家不远,恐怕也会迷路。而对于许多动物来说,它们寻路的本领很强。它们为什么不会迷路呢?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奥秘,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十分完善的说法。惊人的寻路本领当秋风吹起之时,在加拿大刚度完夏天的刺歌雀就成群结队地飞往阿根廷,行程有4800~8000千米。它们是美洲迁徙路线最长的一种鸣鸟。它们中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幼鸟从未到过阿根廷,却不会因此而在长途飞行中迷路。它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长途跋涉呢?原来,它们迁徙是为了能够躲避加拿大的寒冷冬季。当然,不光鸟类有长…  相似文献   

4.
多情的蚂蚁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蚁是一种生性好斗的蚂蚁,奇怪的是这种沙蚁和人类一样,会为战死沙场的"将士"送葬。它们排成长长的"送葬"队伍,将战死者送往它们固定的墓地,用沙子掩埋尸体,并时常带上几棵有根的小草栽在墓前,以作纪念。凶猛的蚂蚁在非洲北部的丛林里,生活着一种比狮子还要凶猛的蚂蚁。这种蚂蚁比一般蚂蚁要大几十倍,身上长着黑绒绒的长毛,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是一本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完的书。许多生命的奥秘就隐藏在一些看似平常的表象后面。猪笼草是一种植物,静静地长在那里,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可它却能抓住蚂蚁和会飞会跳的昆虫,并为它们设下了一个个绝妙的陷阱,使它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6.
有不止一位科学家曾为此感慨,认为诞生于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奇迹。尽管 他们并不排除其他世界也有产生生命的可能,但还是对地球生命的诞生和发展叹为观止。 地球生命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那些研究外星生命的科学家们认为,宇宙生命将以更多 的形态存在,为了适应环境它们将千姿百态,无奇不有,而由此进化出的文明形式也将不尽相同, 多种多样。比如,相对于我们由动物直接进化出的人类智慧来说,也可能会有以植物为基础发展起 来的智慧,或者以无机物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甚至有些科学家走得更远,探讨了晶体智慧和能量智慧的可能!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持比较保守的观点,例如,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曾指出,不要说其他形式的生命形态,就连与人类同属动物的海豚(或类似的动物种类)都不可能发展出文明来,因为流线型的构造使它们难以进化出构造精巧的前肢,因而难以发展建构出一个宏大的技术文明来。 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呢?当初的人类,不就是因为环境的恶化才不得不下地行走昂首直立的吗?假如有一天——仅仅是一种假设——海洋干涸了呢? 也许可以,也许不行;也许,《生命应该常青》只是一种幻想,但也许,它正是我们所要得到的答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它们为什么不恋手足之情?它们为什么同胞相残?动物界的这种同胞相残的奇异现象,一直困扰着众多科学家。目前,科学家们正对此寻求种种科学的解释,以期揭开其中之迷。几千年来,谦卑的蚂蚁常被人类奉为学习的楷模所罗门国王常常告诫他的臣民:“去看看蚂蚁吧.思考一下他们的行为,你们会变得聪明起来。”所罗门国王赞赏蚂蚁的辛勤劳动.是因为蚂蚁总是忙碌地为越夏和越冬的仓库储藏粮食。蚂蚁最受人推崇的是它们的无私奉献。蚂蚁中的工蚁常被描绘成长有6只脚的“特丽莎母亲”,她从不知疲劳,总是忙碌地为蚁丘中的其他蚂蚁服务。工蚁虽…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最近发现,蚂蚁也像驾驶员一样害怕“堵车”,并且它们也会利用其他途径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当它们在路上拥挤的时候,这种勤劳的小昆虫便会相互推挤着避免“堵车”,或是让一些蚂蚁去寻找从食物源返回巢穴的其他路径。法国生物学家文森特·范尚说:“当蚂蚁在路上遇到交通堵塞时,它们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范尚等研究人员做了一项有关蚂蚁集体行为的实验,他们用一套数学模型解释了蚂蚁单个行为是如何影响它们的群体行为的。去寻找食物的蚂蚁更喜欢扛着食物行进在标有气味的路上。在实验中,这些昆虫必须通过一个钻石状的桥,这个桥横跨在…  相似文献   

9.
多情的蚂蚁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蚁是一种生性好斗的蚂蚁,奇怪的是这种沙蚁和人类一样,会为战死沙场的.将士"送葬.它们排成长长的.送葬"队伍,将战死者送往它们固定的墓地,用沙子掩埋尸体,并时常带上几棵有根的小草栽在墓前,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10.
蚂蚁一生中主要的时光都是在它们的家——蚁穴中度过的,因此,尽管受到众多条件的限制,蚁穴仍旧被它们的建造者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功能,这些功能通过蚁穴五花八门的形式尽显无遗。 一个蚁穴在兴建之初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小洞,这个小洞将会随着整个“蚂蚁殖民地”的发展,被逐步建设成一个蔚为大观的“蚁宫”。在这儿,蚂蚁们贮存食物、抚育幼仔、捍卫蚁后,并营建出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独特的微气候。在蚁穴中,你还可能发现更  相似文献   

11.
正鉴别出能够在外太空存活的地球微生物能够帮助科学家在未来的空间飞行任务以及寻找外星生命的航行中消灭它们。在1971年上映的科幻惊悚片《人间大浩劫》中,一颗美国军用卫星Scoop VII号坠落在新墨西哥州的皮德蒙特高原的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卫星所载外星微生物几乎杀死了小镇上的所有人,影片中的科学家手忙脚乱地对微生物的入侵进行控制、对其特性进行鉴定并阻止其对人类造成毁灭。  相似文献   

12.
正它们可以吸引你驻足细心观察,也能在你眼皮底下建立一座城市而不被察觉。它们有仅次于人类的复杂社会,却又仿佛渺小的与人类的生活毫不相干。它们就是蚂蚁,如此常见,可人类还是对它们所知甚少。蚂蚁研究者工作最有趣的部分就是跟蚂蚁打交道,和100多年以来无数的昆虫学家们一样,他们要干的活,就是花样围观蚂蚁打架,然后革新昆虫学认知。围观蚂蚁的意外发现看蚂蚁打架估计是不少人的童年乐趣之一,而对一些昆虫学家来说,这项乐趣以研究的名义延续到成年之后——1886年,时年38岁的瑞士著名昆虫  相似文献   

13.
正家猫与同类之间很少会互相喵喵叫,但它们会对人这样叫。这是为什么?在近1万年前,人类尚未驯化出家猫来,那时的猫很少会近距离地遇到自己的同类,它们之间无需用声音来交流,而是通过嗅觉辨别它们用身体摩擦树木等物体或在这些物体上撒尿留下的气味来传递信息。但人类的嗅觉远远不如猫科动物那么灵敏,  相似文献   

14.
蚤蝇拥有将蚂蚁斩首的本领,它们是蚂蚁世界的犯罪成员。此科系的苍蝇会将卯产在一蚂蚁体内.当卯孵化成幼虫之后,他们会以蚂蚁的头部为食,最终导致蚂蚁的头部掉落。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9,(9):7-7
科学家最近对蚂蚁搬家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研究表明,当蚂蚁需要搬家时,它们会派出侦察兵先行一步去侦察各方面的情况,而目它们选择新家的眼光挑剔,标准很高。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故意破坏了一个蚂蚁家族的巢穴,然后在其附近放置一个质量较差的巢穴,又在很远的地方放置一个质量较好的巢穴。  相似文献   

16.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群蚂蚁放在一个圆盘的周围,使它们头尾相接,绕圆盘排成一个圆形.于是这群蚂蚁开始前进了.它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法布尔在蚂蚁队伍旁边放置了一些食物.这些蚂蚁要想得到食物,就必须要离开原来的队伍,不能再绕原来的圈子前进.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正800在人类航空航天史上,上过太空的动植物寥寥无几,不过美国航空航天局刚刚派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动物大军——约800只蚂蚁进入太空。这些蚂蚁被分成8个小组,用来研究在失重等不同条件下蚂蚁的族群行为。人类一直在尝试破解蚂蚁的行为秘密,通过研究蚂蚁的最优路径选择、障碍物躲避等行为,我们能够组织出多种适合人类社会的行为方案,如公共场合逃生方案或灾害现场施救路线等。  相似文献   

18.
真正的爱猫者对猫几乎无所不知。但是猫仍然用超感官的世界,保护它们神秘而特别的天地,不被其他生物打扰。它们有自己的天赋异禀,当猫被主人带出家时,它们不用看路,就能记住路线。当危险即将来临时,猫能预知,还能拯救人的生命。12月23日的俄罗斯《真理报》披露了这些“天才”猫咪到底有哪些能耐。著名科学家康拉德·洛伦茨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类的住处就像是一个大笼子,猫和人一起住在里面,猫仍然保持它们的野生习性,但也和它们的主人和睦相处。这种野生习性让家猫能像野猫一样,保留它们感受世界的特殊天赋。猫咪们看到的表面,都覆盖着由地…  相似文献   

19.
生命     
《科学之友》2005,(4):16-16
阿根廷蚂蚁威胁全球身长只有0.32cm的阿根廷蚂蚁正在危害南美、美国、澳大利亚、非洲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并有迅速向全球蔓延的趋势。伊利诺伊大学昆虫学家安德鲁·苏亚雷斯博士指出,阿根廷蚁是公认的100种最具侵略性的动物之一。研究显示,除美国和澳大利亚外,世界上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20.
<正>与牛顿比肩长眠于西敏寺的达尔文之所以不朽,盖因《物种起源》和《人类由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自然观。这两部宏论的核心价值是创建了两个彼此关联的伟大理论,即万物共组的"生命之树"和"人类源自低等动物"。循着达尔文这两个天才猜想,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致力于探索寒武大爆发引发众多动物门类创新面世的真实历史,以及它们构建初始"动物之树"的可靠证据,并由此辨识出5亿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