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很多城市存在热负荷不断增大,相应热源却不够,近端热力站供热温度过高,热能浪费严重,末端热力站供热效果差,甚至达不到基本供热温度.如何利用有限的热资源来满足日益扩大的热需求,文章结合全网平衡软件的使用,提高供热效率,既能确保供暖质量,又能将能耗和成本降低,进而提高企业效益和社会声誉.  相似文献   

2.
集中供热是指以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利用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供热管网、热交换站等,向一个城市或城市中较大区域的各热用户提供热能的方式.集中供热因其具有节约能源、效率高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化城镇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城镇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马强  王如竹  夏再忠  罗灵爱  林芃 《科学通报》2008,52(24):3030-3038
介绍了低品位热能远距离输送的重要性, 及其原理、模拟计算以及实验结果. 以减小输送功耗和多功能应用为目标, 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单级氨水吸收循环是最合适的选择. 计算结果显示, 热源端有120℃饱和水蒸汽余热可供利用, 输送距离为50 km, 用户端夏季得到10℃的冷量输出时, 其热力效率可达0.5; 冬季得到55℃的热量输出时, 其热力效率可达到0.6; 制冷和制热的远距离输送电力效率均可达到50以上. 通过建立小型化的实验样机, 实验结果表明, 夏季冷却水进口温度为30℃, 冷媒水出口温度为7℃时, 其制冷热效率为0.432; 过渡季节冷却水进口温度为22℃, 热媒水出口温度为55℃时, 其制热热效率为0.535, 基本验证了基于氨水吸收技术的低品位热能远距离输送系统的可行性. 研究表明使用氨水吸收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远距离余热用于城市集中供冷或供热.  相似文献   

4.
严子浚 《科学通报》1986,31(10):798-798
二热源泵热循环的热力学理论对化学热泵,吸收式热泵和热变换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典热力学给出了三热源泵热循环的最大供热系数为其中T_H和T_O分别为高温热源和环境的温度,而T_D  相似文献   

5.
瑞士物理学家索斯尤里在1770年制作独特的太阳光收集器(热匣子)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1866年首次观察了光电效应,这两位科学家的发明与发现,对太阳能的利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太阳能的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热匣子”原理,用透镜、平面镜或凹面镜汇集太阳光,获得高温,用于温室站、烘干室站、水加热器等。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锅炉站、电站、发动机等设备,获得所需要的能量。各国利用太阳能供暧供热,建筑许多各式各样的“太阳房”,在苏联首批“太阳房”建设于塔斯干,达吉  相似文献   

6.
城市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首先对我国大中型集中供热管网现有的调节和控制方法,按照均匀供热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在新的供热方式下,为了实现对集中供热管网的整体控制,应当采用具有全局优化性能的遗传算法,合理分配一次网流量,实现均匀供热,从而为用户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夏季青藏高原与其东部平原的热力差异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艳峰  张博  陈隆勋 《科学通报》2010,55(6):483-489
亚洲东部存在二级热力差, 即高原-平原和大陆-海洋的热力差. 现有研究中讨论大陆-海洋热力差异变化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影响的工作很多, 而讨论高原与其东部平原热力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工作很少. 为此, 本文利用1951~2007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 以500 hPa高原地区(27.5°~40°N, 80°~100°E)平均温度和平原地区(27.5°~40°N, 110°~120°E)平均温度之差近似表示高原和平原的热力差, 并将其作为东亚副热带地区高原和平原热力差指数, 探讨夏季高原-平原热力差异与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夏季高原-平原热力差异变化和中国西部90°~110°E地区夏季降水有显著相关. 高原-平原温差的高指数年表示高原-平原温差加大, 高原上空的热低压加强,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这往往对应着90°~110°E地区的南涝北旱, 低指数年则反之. 近57年来, 高原-大陆温差指数变化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和波动特点, 与此相应, 中国90°~110°E地区也经历了由北涝南旱向南涝北旱变化的过程. 这些结果为加深认识亚洲东部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二级热力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首先对我国大中型集中供热管网现有的调节和控制方法,按照均匀供热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在新的供热方式下,为了实现对集中供热管网的整体控制,应当采用具有全局优化性能的遗传算法,合理分配一次网流量,实现均匀供热,从而为用户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冬季供暖问题是关系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现在供暖企业自负盈亏,既要使居民供暖温度达到标准,又要使企业的运行成本达到最低,这就要求供暖企业不断更新供热技术,汲取先进的供热经验和方法,才能做好供热调节工作。因此,热网远程监控系统对整个热水供热系统进行合理的供热调节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冬季供暖问题是关系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现在供暖企业自负盈亏,既要使居民供暖温度达到标准,又要使企业的运行成本达到最低,这就要求供暖企业不断更新供热技术,汲取先进的供热经验和方法,才能做好供热调节工作.因此,热网远程监控系统对整个热水供热系统进行合理的供热调节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吸收式化学蓄能是一种具有蓄能密度高、热损失小的热能储存技术, 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 源的有效利用、工业余热及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余热等中低品位能源利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 景. 介绍了吸收式化学蓄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对吸收式化学蓄能在工 质对遴选、系统和循环研究及样机研发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并提出了此项技术需要进一步 研究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变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其在供热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推广,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电能消耗,对供热企业实际生产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水泵变频节能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特点、实际应用现状及使用效果,同时也提出了实际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两相热压缩机利用热源驱动,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使两相工质在热腔和冷腔中来回穿梭,伴随气液相变形成压力波动.它采用低沸点工质,具有驱动温差小、压比大等突出优点,可以利用低品位热源,如废热、太阳能等.自行设计研制了基于低品位热源的两相热压缩机,初步研究了以正己烷为工质的热压缩机系统性能.该压缩机在0.1,0.2和0.3Hz频率下运行时,压比均保持在5以上,且加热功率小于120W.这对有效地利用低品位热源实现热功转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地板供暖的特点,以及采用太阳能系统供暖、水源热泵系统地板供暖、供冷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经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王巧利 《科学之友》2007,(10B):153-154
介绍了地板供暖的特点,以及采用太阳能系统供暖、水源热泵系统地板供暖、供冷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经济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供热采暖耗能量巨大,建筑大部分为非节能建筑,房屋保温性差,平均耗能要比气候相近发达国家高很多。在实际的供热分户计量改造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的进展。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国内现有的集中供热系统作了详细介绍,针对我国目前热网能耗偏高、管网稳定性差的现状,对比分析后总结出各系统的优缺点,并吸取国外供热系统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集中供热系统即多热源多泵单管混水直连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三分仓受热面旋转容克式空气预热器有着较好的性价比,几乎被所有的大容量火力发电机组采用。通过对600 MW机组的空气预热器蓄热元件进行三层布置,蓄热元件呈双波浪形。由于烟气中的硫酸蒸汽和水蒸气在低温换热元件上凝结,将灰粒黏聚而成积灰,这种积灰导致流通阻力不断的增加,直到流通部分及完全堵塞为止。探索空预器蓄热元件的堵灰原因,并通过采取防范措施控制空预器蓄热元件的堵灰程度,以控制其一、二次风侧出入口差压正常,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9.
管式换热器中的单相流体强化传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宗虎 《自然杂志》2013,35(5):313-319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由于增大设备容量可以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用,各种工业均大力发展大容量设备,从而使配备在工业中的换热器体积和重量也相应增大。如何应用科学创新方法减小大型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此外,在发展新能源、海水淡化,以及余热利用和节能设备中,由于冷热温差低、换热器尺寸大,也急需研制尺寸小、效能高的新型换热器。发展和应用强化传热技术,亦即采用可以增加单位传热面积传热量的技术就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论述了强化传热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新能源等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发展途径和效益评价方法。此外,还论述了在单相流体管式换热器中的强化传热技术。  相似文献   

20.
张天寿 《科学之友》2007,(10B):37-37,39
文章就热水采暖系统运行中常见的故障,指出在热水采暖系统设计、施工、调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